禮出紅山:史前第一次禮儀製度的飛躍
禮出紅山:史前第一次禮儀(yi) 製度的飛躍
文/《中國報道》記者 徐豪
“遼寧西部山區東(dong) 山嘴、牛河梁遺址發現的紅山文化‘壇廟塚(zhong) ’這種三合一的建築遺址,有點類似於(yu) 明清時期北京的天壇、太廟與(yu) 明十三陵。”1986年7月,牛河梁遺址發掘出祭壇之後,《光明日報》刊文稱。
“壇廟塚(zhong) ”體(ti) 係無疑是紅山文化後期形成國家雛形的重要證據,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意義(yi) 重大。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將其概括為(wei) “紅山文化壇廟塚(zhong) ,中華文明一象征”。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賈笑冰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不晚於(yu) 距今5500年,紅山文化在牛河梁完成中國史前時代第一次禮儀(yi) 製度的創新,以祭祀禮儀(yi) 、玉禮器使用為(wei) 核心,禮製已經成為(wei) 紅山社會(hui) 團結、發展和秩序建立的基礎。
從(cong) 牛河梁到天壇
在北京城南離紫禁城直線距離約3公裏處,有一個(ge) 禮儀(yi) 性建築群,三色琉璃三重簷的祈年殿,漢白玉欄杆築起的三層祭壇圜丘,一條長360米、寬30米的神道將它們(men) 串起,其他禮儀(yi) 建築沿著中軸線分布。這是明清兩(liang) 代皇帝每年冬至舉(ju) 行祭天大典的地方——天壇。
這種禮儀(yi) 性祭祀建築群形製源遠流長。三層起壇、天圓地方、沿中軸線布局的建築理念,連同“北廟南壇”“敬天法祖”的傳(chuan) 統,早在5500年至5000年前的“紅山古國”就已出現並形成規製,一直綿延至今。這一禮製的濫觴,就是牛河梁遺址特殊的“壇廟塚(zhong) ”組合。
在1983年秋冬,牛河梁積石塚(zhong) 和女神廟遺址先後發現,蘇秉琦就將其與(yu) 遠在30公裏以外東(dong) 山嘴遺址的祭壇放在一起,歸納為(wei) “壇廟塚(zhong) ”,並指出“這是活動於(yu) 大淩河流域的紅山人舉(ju) 行類似古人傳(chuan) 說的‘郊’‘燎’‘禘’等重大祭祀儀(yi) 式活動留下的遺跡”。
幾年後,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3號塚(zhong) 經發掘解剖確認為(wei) 祭壇,而且是規模更大、結構更為(wei) 標準的祭壇,牛河梁遺址“壇廟塚(zhong) ”祭祀建築組合得以確認。蘇秉琦先生將其與(yu) 北京的天壇進行比較:“壇的平麵圖前部像北京天壇的圜丘,後部像北京天壇的祈年殿方基。”
現有考古資料表明,牛河梁遺址已具有按南北中軸線分布的“北廟南壇”布局。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郭大順認為(wei) ,紅山文化已進入高度發達的祖先崇拜階段,而作為(wei) 紅山文化中心的牛河梁女神廟已是宗廟或其雛形。他告訴《中國報道》記者:“以血緣為(wei) 紐帶的祖先崇拜是中國人信仰和崇拜禮儀(yi) 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國文化傳(chuan) 統的根脈。”
牛河梁遺址是紅山文化晚期最重要的遺址,在上世紀80年代曾受到海內(nei) 外的廣泛關(guan) 注,被稱為(wei) “中華文明的第一縷曙光”。2020年,國家文物局批準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組成聯合考古隊,重啟了牛河梁遺址的考古發掘。“牛河梁遺址範圍內(nei) ,當時發現了16個(ge) 遺址地點,這幾年新確認遺址點已達67處,極大豐(feng) 富了牛河梁遺址群的規模和數量。”賈笑冰介紹說。
基於(yu) 禮儀(yi) 行為(wei) 的信仰體(ti) 係
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和半拉山遺址都發現了神廟建築;東(dong) 山嘴遺址、草帽山遺址和牛河梁遺址都發現了祭壇;牛河梁遺址和半拉山遺址都有祭祀坑發現。遼西和蒙東(dong) 的紅山文化遺址中,祭祀遺跡類型、結構、布局等諸多方麵都表現出一致性,這說明紅山文化中已經有了達成一致規範的思想製約和認同。
“祭祀禮儀(yi) 活動設施在紅山文化分布區的普遍出現,表明信仰和禮儀(yi) 活動在紅山社會(hui) 中的廣泛流行,祭祀禮儀(yi) 活動遺址之間規模的差異或者趨同,說明與(yu) 祭祀禮儀(yi) 相關(guan) 的社會(hui) 規範已經出現,禮製已經成為(wei) 紅山社會(hui) 團結、發展和秩序建立的基礎。”賈笑冰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在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當時命名為(wei) 3號塚(zhong) 的遺址,後來經過發掘被認為(wei) 是祭天的壇。賈笑冰介紹,祭壇由直徑不同的3個(ge) 同心圓,逐級升高形成了三層台階。而圍成圓圈的三重壇所用的石頭都是挑選過的六棱石柱,並非加工所成,而是依據石頭的自然節理形成的,內(nei) 層石頭圈裏麵還擺放了祭祀用的陶製筒形器。
有意思的是,祭壇3個(ge) 同心圓直徑分別為(wei) 11米、15.6米和22米,3個(ge) 數等比近於(yu) √2。根據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馮(feng) 時的測算,這3個(ge) 大小不同的圈分別對應著冬至、春秋分和夏至,與(yu) 地上所觀測的太陽的運行軌跡相同。“從(cong) 牛河梁遺址分布情況來看,壇位居整個(ge) 遺址區偏南側(ce) ,與(yu) 後世的禮儀(yi) 製度——北郊祭地南郊祭天完全吻合。”賈笑冰說。
基於(yu) 禮儀(yi) 行為(wei) 的信仰體(ti) 係,築就了紅山文化社會(hui) 團結和發展的根基。賈笑冰表示,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第十三地點等大型社會(hui) 公共禮儀(yi) 活動設施的建設顯示了強大的社會(hui) 動員能力;由石牆、筒形器所構築的大型墓葬的附屬設施的建設、玉器的規範化使用與(yu) 分配,表明社會(hui) 等級規範的確立,高等級墓葬在祭祀禮儀(yi) 中心的聚集顯示祭祀禮儀(yi) 活動是社會(hui) 秩序建立的基礎;與(yu) 祭祀禮儀(yi) 相關(guan) 的筒形器與(yu) 玉器的生產(chan) 及專(zhuan) 業(ye) 化分工代表了生產(chan) 技術和社會(hui) 管理的最高水平。
紅山文化何以成“禮”?
賈笑冰認為(wei) ,紅山文化禮儀(yi) 活動與(yu) 古禮相對應有三級中心,以牛河梁遺址群為(wei) 代表的紅山文化禮儀(yi) 中心;以胡頭溝遺址群、東(dong) 山嘴遺址群為(wei) 代表的區域禮儀(yi) 中心;以半拉山遺址、田家溝遺址、草帽山遺址為(wei) 代表的三級禮儀(yi) 中心。
除了“壇廟塚(zhong) ”和玉器的顯像,“禮”在紅山文化中是如何體(ti) 現的?
“禮是紅山文化核心價(jia) 值觀的體(ti) 現。”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之一的郭明認為(wei) ,紅山文化後期,禮儀(yi) 明顯地用以規範人與(yu) 神之間的關(guan) 係、人與(yu) 人之間的等級,通過作為(wei) 個(ge) 體(ti) 身份標識的玉器就可以確定社會(hui) 中的等級關(guan) 係。
“還有一個(ge) 核心的關(guan) 係,就是人與(yu) 神之間的關(guan) 係。在中國傳(chuan) 統的觀念裏,天上有神,地上有神,還有祖先,所以《周禮》就做了規定,什麽(me) 樣的方式祭天,什麽(me) 樣的方式祭地,以什麽(me) 樣的方式祭祖先。”郭明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在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發掘中,就發現了這種不同祭祀行為(wei) 的遺跡,“雖然不能和《周禮》記載的方式完全吻合,但牛河梁的方式在周禮形成的幾千年前就有了,已經形成了‘禮’的體(ti) 係。”
賈笑冰也表示,紅山文化禮儀(yi) 類遺存,很像是《周禮》《禮記》等文獻中記載的“燎祭祀天、瘞埋祭地、肆獻祼享先王”等禮儀(yi) 製度。而燎祭遺跡中發現的不同焚燒物則詮釋了文獻中古禮所言的祭祀等級規定,類似“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幣。立小祀,用牲。以歲時序其祭祀,及其祈珥”。這顯示了牛河梁遺址已經出現了較為(wei) 完備的祭祀禮儀(yi) 體(ti) 係和相關(guan) 的規製。
儒家文化核心特質的直接源頭
考古學家張光直說:“與(yu) 西方以發展生產(chan) 和貿易、改造自然的‘斷裂性文明’不同,以中國為(wei) 代表的東(dong) 方,具有將世界分為(wei) 天地人神等不同層次的宇宙觀和通過溝通天與(yu) 神以取得政治權力和財富的‘連續性文明’。在這種類型文明的形成過程中,精神領域、思維觀念往往得以超前發展。祭祀活動頻繁有序推動祭祀建築的發達和禮的形成。”
賈笑冰告訴記者,隨著紅山社會(hui) 進一步發展,祭祀活動這種神權、宗教權日益與(yu) 社會(hui) 政治緊密結合,巫術活動中的“禮”和“儀(yi) ”進一步係統化、理性化,形成禮製。“祭祀活動在西方演變為(wei) 倫(lun) 理宗教,而在中國,則演變為(wei) 處理社會(hui) 關(guan) 係的禮樂(le) 製度,最終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以儒教為(wei) 核心的儒家文化。”他說。
“天神、地示、人鬼的古代宗教體(ti) 係貫穿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始終。以玉明禮、以玉比德的玉禮製、玉文化到後期甚至擴展到整個(ge) 東(dong) 亞(ya) 地區,所以可以認為(wei) 以牛河梁為(wei) 代表的紅山文化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核心特質的源頭之一。”賈笑冰說。
賈笑冰進一步表示,紅山文化創造的基於(yu) 祭祀禮儀(yi) 體(ti) 係的禮製是後世文獻記載的禮製與(yu) 禮儀(yi) 活動體(ti) 係的雛形,禮製及以統一的意識形態和文化認同為(wei) 基礎的社會(hui) 團結與(yu) 發展模式是中國文明的精神內(nei) 核,以文化認同為(wei) 基礎的兼容並包的彈性社會(hui) 係統則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進程的開端。
對話賈笑冰——
為(wei) 什麽(me) 可說“禮出紅山”?
中國報道:從(cong) 後世禮製的內(nei) 容來看,為(wei) 什麽(me) 可說“禮出紅山”?
賈笑冰:文獻和古史領域裏對禮製的表述來看,“禮”有這些特點:祭祀主體(ti) 等級不同,祭祀場所規模不同;祭祀對象不同,祭祀方式不同;祭祀對象等級不同,祭品種類、組合不同;玉禮器顯示身份等級。無論是形而下的“器”,還是形而上的“道”,都可以看出紅山文化與(yu) 禮製的源遠。
中國報道:從(cong) 考古發掘來看,牛河梁遺址所代表的紅山社會(hui) 在宗教信仰方麵有哪些發展?
賈笑冰:紅山社會(hui) 在宗教信仰方麵,首先形成了紅山社會(hui) 最高等級的祭祀禮儀(yi) 中心牛河梁,形成了“天神、地示、人鬼”的崇拜體(ti) 係;其次已脫離巫術階段,進入了古代宗教的階段,形成了玉器及其組合區分等級身份的玉禮製。
中國報道:在統一的禮製規範和信仰體(ti) 係下,紅山文化表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
賈笑冰:紅山文化形成與(yu) 發展過程中,不僅(jin) 實現了對本地的文化傳(chuan) 統的繼承和改造發展,使之以全新的特征展現在紅山文化中,同時還以開放的態度接納來自其他文化的包括技術、裝飾等各種要素並重新為(wei) 我所用,將之有效融入自身的文化係統中,內(nei) 化成為(wei) 紅山文化不可分割的要素。紅山社會(hui) 是上層遠程交流網絡的重要參與(yu) 者,比如可以證實的是與(yu) 長江流域淩家灘文化進行長距離互動。
(來源:《中國報道》2023年7月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