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出紅山:“以玉為器”的精神信仰
玉出紅山:“以玉為(wei) 器”的精神信仰
文/《中國報道》記者 徐豪
中國人愛玉崇玉的曆史源遠流長。早在史前時代,玉器就已經成為(wei) 貫通天地、溝通祖靈和神靈、彰顯禮儀(yi) 的核心物質載體(ti)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釋“禮”(禮)之初意為(wei) “以玉事神”,紅山文化“唯玉為(wei) 葬”的習(xi) 俗恰好印證了這一闡釋,在一定意義(yi) 上見證著禮製文明的產(chan) 生、發展和體(ti) 係的形成。
遼寧省博物館研究館員周曉晶認為(wei) ,紅山先民在吸收和繼承前紅山諸文化的基礎上,逐漸以玉器作為(wei) 信仰觀念的主要載體(ti) ,用玉雕琢出人、龍、動物和玉勾雲(yun) 形器、玉斜口筒形玉器等我們(men) 現在尚不明確其具體(ti) 功能的器型,形成發達的史前玉器中心,“從(cong) 玉器上可以看出紅山文化的容納力與(yu) 影響力”。
玉與(yu) 龍的“信號”
說起紅山玉器,很多人都會(hui) 想到“龍”。
國家博物館收藏的紅山文化碧玉C形龍,1971年在內(nei) 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其造型生動、雕琢精美,非常接近我們(men) 現在認知的龍的形象,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與(yu) C形龍齊名的,是玉豬龍,也有學者認為(wei) “不是豬而是熊”,應該叫“玉熊龍”,周曉晶稱其為(wei) “玦形龍”。
中國人自稱“龍的傳(chuan) 人”,龍文化深深印在民族基因裏。1982年,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發掘出距今8000年的興(xing) 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中發現了距今6000多年的蚌塑龍。在5500年至5000年左右,“龍”為(wei) 什麽(me) 會(hui) 與(yu) “玉”結合?
東(dong) 北地區的玉文化發展曆史悠久,有人認為(wei) ,這與(yu) 東(dong) 北地區先民們(men) 的漁獵生活有關(guan) ,他們(men) 經常在河灘上活動,發現了被水衝(chong) 擊打磨的玉塊,認為(wei) 是“山川賦予的精華”。周曉晶向《中國報道》記者介紹,從(cong) 黑龍江小南山文化算起,製玉史已經超過萬(wan) 年;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興(xing) 隆窪文化時期,就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製玉工藝。到了距今約5500—5000年的紅山文化後期,東(dong) 北地區玉器發展達到最高峰,其中以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器數量最多、種類最豐(feng) 富、工藝最高。
周曉晶上世紀90年代在北京大學讀碩士研究生,師從(cong) 著名考古學家嚴(yan) 文明,那時候她在課堂演講作業(ye) 中提出一個(ge) 觀點,從(cong) 刃狀玉器的發展形態看,吉林、黑龍江地區的玉器可能要比紅山文化的玉器早,這後來也成了她的碩士畢業(ye) 論文。
“那時候人們(men) 認為(wei) 玉器最能象征力量,就像現在的高科技。”周曉晶表示,一方麵玉料難得,不像製陶能無限取材,大宗玉料來源可能是遼寧鞍山岫岩,更遠的可能來自俄羅斯貝加爾湖;另一方麵,製玉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要有專(zhuan) 人設計和專(zhuan) 門工匠製作,這需要有政權的力量。所以最後的使用者,是掌握神權、政權或軍(jun) 權的人。
“在史前社會(hui) ,人們(men) 認為(wei) ‘龍’能夠駕馭風雨雷電,可以通過‘龍’來祈雨,更重要的是,‘龍’是神聖的。所以,就用他們(men) 認為(wei) 可以通靈的玉把‘龍’表現出來。”周曉晶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
龍與(yu) 玉的結合是一個(ge) 信號。
著名紅山文化考古學家郭大順表示,中國古代玉器從(cong) 新石器時代早期前後就已出現,在距今5000多年前曾發生一次突變。突變的標誌是出現大量龍、鳳、龜等動物神化形象,甚至還有過去被認為(wei) 是商周時期才出現的“超前”的人獸(shou) 合體(ti) 、龍鳳合體(ti) 的平雕或圓雕玉件,玉器發展從(cong) 此進入新階段。
南北區域在這個(ge) “突變”發生時期,都有中心或超中心聚落和高等級玉器出現,表明這些地區都已進入“古國”階段。
高超的製玉技術
玉器發展的第一個(ge) 高峰期,正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關(guan) 鍵時期,《越絕書(shu) 》記錄:“黃帝之時,以玉為(wei) 兵。”中國的傳(chuan) 說時代開端就與(yu) 玉相伴。
資料顯示,現存已發掘的紅山文化玉器有300多件,玉器種類豐(feng) 富,從(cong) 其功能與(yu) 特征看,可分為(wei) 以下幾類:一是工具類,如玉斧、玉棒、玉錐、玉鉞等;二是仿動物類,如玉豬龍、C形玉龍、玉鴞、玉龜、玉蠶等;三是裝飾類,如玉環、玉鐲等;四是祭祀類,如玉箍形器、玉璧、雙聯璧、三聯璧、勾雲(yun) 形玉器等;五是雕塑類,如人物玉雕。
郭大順介紹,紅山文化玉器以河磨玉為(wei) 主料,以減地陽紋為(wei) 主紋飾,以動物神化為(wei) 主造型,尤其是作為(wei) 神權象征的勾雲(yun) 形玉器上所施的一種“瓦溝紋”,在薄板狀成型的器體(ti) 表麵,以凹槽托起棱線,凹槽極淺,棱線又極細,隨器型走向而反複卷曲且甚為(wei) 均勻流暢。“在沒有金屬工具和機械輔助的情況下,這樣的工藝難度之高令人難以想象”。
周曉晶認為(wei) ,從(cong) 紅山文化玉器上遺留的製作痕跡可以看出,製玉手工業(ye) 除了使用線具、桯鑽、管鑽等製玉工具,已經發明了砣具。“但我們(men) 至今沒能發現製玉的作坊和工具。”周曉晶推測,諸如勾雲(yun) 形器可能已經使用砣具,且它上麵紅山文化特有的瓦溝紋需用專(zhuan) 門工具反複打磨,玉鳳用到了片狀的切割工具,玉鐲則可能用到比較大的管鑽。
藏禮於(yu) 玉
紅山文化層出土的玉器都是作為(wei) 陪葬品出現的。不過,這些玉器的具體(ti) 功用大多數我們(men) 目前還無從(cong) 知曉。
周曉晶還沒有研究出紅山玉器禮製形態的清晰體(ti) 係。“能確定的是,這些玉器有著特定的禮儀(yi) 功能,以玉器表明身份差別。”她告訴《中國報道》記者,牛河梁遺址的積石塚(zhong) 大墓基本都是上層積石塚(zhong) 階段的,年代稍晚一些,一般都有石塊壘砌的石棺,有勾雲(yun) 形器、斜口筒形玉器等一些大的玉禮器;而下層積石塚(zhong) 一般為(wei) 土坑墓,隻有少量的環、鐲和不規則小型璧等玉器。
這些5000多年前“通神”的精美玉器,從(cong) 土層裏重見天日之後,不能不引起人們(men) 的好奇。
周曉晶也在探尋玉器背後的秘密。她在半拉山遺址M12號墓見到鉞、璧、龍的組合陪葬物,鉞是古代的兵器,而墓中是一具無頭男性遺骨,這個(ge) 人可能是一個(ge) 軍(jun) 事首領,死於(yu) 戰爭(zheng) 。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塚(zhong) 4號墓出土過兩(liang) 件玉豬龍,墓主人的頭骨上有一個(ge) 砍傷(shang) ,可能也是非正常死亡。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14號墓,係二次疊骨葬,陪葬物中有玉豬龍,還有一個(ge) 瑪瑙打製的刃狀器,墓主人也可能和軍(jun) 事有關(guan) 。
“所以我推測,這種龍是不是和軍(jun) 事有關(guan) ,是軍(jun) 事身份或權力的象征?”周曉晶說。但現在的種種跡象又表明,紅山社會(hui) 是一個(ge) “武力值很低的社會(hui) ”。不過,接通遠古先人的語言,確實需要更多打破常規的推理和想象。
(來源:《中國報道》2023年7月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