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紅山古國”去了哪裏?

發布時間:2023-07-21 10:36:00來源: 中國報道

  文 /《中國報道》記者陳珂 李士萌

  紅山文化曆時1500餘(yu) 年,分為(wei) 早、中、晚三期,每期又可分為(wei) 早、晚兩(liang) 段。早期距今6500—6000年左右,是紅山文化孕育和形成期;中期距今6000—5500年左右,是紅山文化全麵發展階段;晚期距今5500—5000年左右,紅山文化發展進入鼎盛期,並最終形成紅山文明,進入“古國”階段。

  如果從(cong) 1921年安特生在遼西錦西發掘沙鍋屯遺址算起,紅山文化考古已走過百年。但對於(yu) 這個(ge) 形成於(yu) 距今五六千年以前,存續1500年之久,地理範圍跨越內(nei) 蒙古、遼寧、河北,麵積達20萬(wan) 平方公裏的古文化來說,我們(men) 所知曉的也許隻是吉光片羽。

  碰撞與(yu) 融合

  蘇秉琦先生在《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一書(shu) 中,論述中國文明起源的裂變、碰撞和交融時談道:“三種文明起源形式的典型地點大都在中原和北方,大都與(yu) 中原和北方古文化的結合有關(guan) 。所涉及的範圍是從(cong) 關(guan) 中西部起,由渭河入黃河,經汾水通過山西全境,在晉北向西與(yu) 內(nei) 蒙古河曲地區連接,向東(dong) 北經桑幹河與(yu) 冀西北,再向東(dong) 北與(yu) 遼西老哈河、大淩河流域連接,形成‘Y’字形文化帶。”

  記者曾在牛河梁遺址博物館看到的一幅“北方——中原文化連接示意圖”,再現了這種互動。遼寧大學曆史學部教授張星德師承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張忠培,在她和同事近年來的研究中,一些紅山文化形成的曆史細節次第展開。

  張星德告訴《中國報道》記者,考古學對遺存的認識,是通過人遺留下來的物品。距今8000年左右,北方地區形成了3個(ge) 重要的族群集團,以他們(men) 使用的陶器特點命名,分別為(wei) 素麵陶集團、繩紋陶集團和之字紋陶集團。素麵陶集團主要生活在太行山以東(dong) 、燕山以南、黃河下遊地區,使用陶盂、陶支座組合炊具或使用陶鼎;繩紋陶集團是黃河中遊的仰韶集團,流行小口尖底瓶;之字紋陶集團在遼西地區或者範圍更大一點的北方,這裏流行筒形陶罐。在距今6500年到5500年間,這三大族群之間由於(yu) 人口的擴張、遷徙,不斷發生碰撞和交流。紅山文化和紅山文明就是這三個(ge) 集團碰撞、交流、融合的產(chan) 物。

  為(wei) 印證紅山文化的碰撞融合過程,近幾年張星德還對玉器進行了比對。她說,距今8000年左右,遼西土著已經開始使用玉器,器型有玉玦、玉璧等,到了紅山文化早期,這樣的用玉傳(chuan) 統及器型仍在西拉木倫(lun) 河以北延續著,而在燕南部族殖入的西拉木倫(lun) 河南岸,以及大淩河、老哈河流域,均未發現玉器。直到距今6000年左右,後者才有玉器。“而且一出現,從(cong) 器型上看是斜口筒形玉器,即紅山文化的馬蹄形玉箍,這種器型在遼西地區距今8000年左右的玉傳(chuan) 統裏是沒有的。”

  在張星德看來,從(cong) 最能辨識族群的器物的角度看,我們(men) 今天認為(wei) 兩(liang) 個(ge) 族群經過文化認同共同形成了紅山文明,是可以站得住腳的,即距今5500年左右黃河下遊居民和遼西土著居民碰撞融合形成紅山文明。

  影響與(yu) 延續

  紅山文化的年代跨度大致在距今6500—5000年,並在距今5500—5000年左右的晚期進入鼎盛期,最終形成紅山文明,將我國可考證的史前文明向前推進了1000年。

  紅山文化承載的曆史發生在遠古時代,遺跡遺物的發現史就是對紅山文明的確認史。張星德說,紅山文化發現多年以來,很難找到與(yu) 傳(chuan) 統的文明評判“三要素”——文字、金屬、城市相對應的物證,能看到的是發達的祭祀遺址,和祭祀遺址所表現出來的用玉來顯示人身份的等級製度。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郭大順稱,紅山文化進入文明階段最基礎的佐證是社會(hui) 結構,其祭祀禮儀(yi) 製度化背後是觀念信仰。

  那麽(me) ,既已進入更高一級的社會(hui) 形態,鼎盛期之後,紅山文明是突然消失了嗎?“紅山古國”去了哪裏?

  郭大順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一種文化、一個(ge) 社會(hui) ,總是有高潮和低潮,這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夏商周更迭亦是如此,“紅山文化不一定就完全衰落了”。“從(cong) 東(dong) 邊這一路,紅山玉器到了大汶口,往南去到淩家灘。特別在淩家灘有很多相似的東(dong) 西。”

  淩家灘遺址位於(yu) 安徽含山縣,是長江流域一處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址,學界認同它和紅山文化在玉器上有緊密關(guan) 係。比如,這裏也曾出土過一件玉人,和紅山玉人如出一轍——均雙腿彎曲,雙臂回收置於(yu) 兩(liang) 肩,雙目緊閉,似與(yu) 神靈溝通。“淩家灘遺址最近又發掘了一個(ge) 勾雲(yun) 形玉佩,完全是紅山那邊的殘件。”郭大順補充說。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之一郭明提到,此前不久,考古人員在淩家灘遺址還有一個(ge) 新發現。“淩家灘也處在丘陵地帶,有水,但比紅山多,那裏的古人對建築址的選擇和紅山高度相似,連大型紅燒土台子的結構都很像。”兩(liang) 地相隔1000餘(yu) 公裏,這種史前社會(hui) 的上層互動稱得上“神奇”。

  部分專(zhuan) 家認為(wei) ,在中國史前社會(hui) ,各地部落上層之間曾開展遠距離文化交流,形成連接各主要文化區的交流網絡,社會(hui) 上層的直接互訪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牛河梁和淩家灘就是這樣的交流點。

  從(cong) “崇龍”角度看,紅山文化也沒有消失。1971年,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了一條玉龍,被考古界譽為(wei) “中華第一龍”,從(cong) 外觀上看集齊了鹿眼、蛇身、豬鼻、馬鬃。張星德告訴記者,紅山時期龍的外觀基本定型,即取多個(ge) 動物的某個(ge) 特征組合成一個(ge) 新形象,身體(ti) 通通變成很長的軀體(ti) 。逐漸地,到了商代,龍的背部出現了脊,身上有鱗紋圖案。後麵不管如何變化,龍形象都是照此樣式“微調”。

  不止於(yu) 以上所述,重新審視紅山文化的儀(yi) 式聖地牛河梁,這裏三層起壇、天圓地方、沿中軸線左右布局的理念,連同北廟南壇、敬天法祖的傳(chuan) 統,均和明清時期北京的天壇、太廟和明十三陵相類似,也印證了紅山文化的穿透力。

  未曾中斷的文化傳(chuan) 承

  “如果強說紅山文化直接影響了多大範圍,也有一點難度。”郭明表示,由於(yu) 紅山文化有融合、認同的基因,如果向外輻射,基本上也是潛移默化的,不會(hui) 突然間向外界施加類似於(yu) 征服性質的影響。回到“直根係”上,她說,雖然最後曆史的重心移到了中原地區,但紅山文化所體(ti) 現的精神內(nei) 核,在整個(ge) 中華文明曆史發展過程中沒有缺席。

  內(nei) 蒙古紅山文化學會(hui) 理事長於(yu) 建設強調,中華文明的邏輯起點——敬天法祖,在紅山文化中表現得特別充分,“因為(wei) 紅山文化所處的遼西山地,是個(ge) 半幹旱地區,對降水的渴望可能比南方地區要強烈得多,所以連接天人的巫在紅山人中有尊崇的地位,行雲(yun) 布雨的龍的形象在這裏有較多表現,這也是由地理環境所影響的。”

  於(yu) 建設表示,從(cong) 文化理念傳(chuan) 承的角度來看,紅山文化由巫而王(從(cong) 巫師發展出王權的雛形)、由祀而禮(從(cong) 調整人神關(guan) 係的祭祀發展出調整人與(yu) 人關(guan) 係的禮)、由家而國(由氏族發展出國家),對中華文明傳(chuan) 承起到了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men) 傳(chuan) 統文明和西方文明本質上的區別,就是以血緣為(wei) 紐帶的氏族文化傳(chuan) 統始終未消解,這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的基因表達。”他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當然,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過程,已經在曆史中模糊了許多細節。“紅山時代和商周時代相隔千年,這1000多年的社會(hui) 形態和文化是如何傳(chuan) 導的,我們(men) 還沒有完全搞清楚,但紅山文化的理念一直注入其中,影響著後續的國家和社會(hui) 形態。”於(yu) 建設認為(wei) ,紅山文化與(yu) 殷商文明有密切的關(guan) 聯,紅山文化基因到達黃河流域後,直接推動了商文化的興(xing) 起,商文化又是周文化的直接源頭,“夏商周三代在中原地區形成了一個(ge) 中華文明的熔爐,人們(men) 都想入主中原,這也是古時文化融合的曆史傳(chuan) 統”。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表示,未曾中斷的精神成就是中華五千年文明重要支柱之一,“甚至你會(hui) 發現,紅山文化的精神理念離我們(men) 很近,五千年的文明並不遙遠,我們(men) 當代人跟祖先是心靈相通、傳(chuan) 承至今的,中華五千年文明就是這麽(me) 一步步走過來的。”劉國祥說,中華五千年文明進程的精神成就,也是當今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礎。

  對話張星德——

  “絕地天通”的紅山模式

  中國報道:從(cong) 您所研究的素麵陶、繩紋陶和之字紋陶集團碰撞、融合曆程,可以看出紅山文化什麽(me) 樣的特點?

  張星德:族群碰撞和文化融合始終是紅山文化發展的主旋律。紅山人從(cong) 物質層麵的融合發展到精神層麵的認同,不僅(jin) 體(ti) 現了紅山人的智慧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和平、求同、共生的民族精神追求,而且開創了有別於(yu) 黃河、長江流域“在祀與(yu) 戎”文明化模式的紅山模式——“絕地天通”,體(ti) 現了中國文明起源的多樣性。

  中國報道:紅山文化晚期已經進入古國階段,但似乎沒有太多軍(jun) 事權力的表現痕跡,紅山社會(hui) 是如何實現國家權力的?

  張星德:紅山社會(hui) 中世俗的等級權力是由與(yu) 宗教相關(guan) 的體(ti) 係來表述的,盡管不夠成熟,但在紅山文化廣闊的分布區內(nei) ,其玉器型製上保持了高度的規範化,應當是有規則製約的,應當是紅山人通過宗教權力實現世俗統治的反映。這種在紅山社會(hui) 中普遍存在的、超越了單一族群血緣氏族社會(hui) 的公共權力,正是早期國家已經出現的表現。

  中國報道:從(cong) 今天來看,紅山文化和紅山文明有怎樣的意義(yi) ?

  張星德:紅山文明是構成中國北方新石器文化最重要的三個(ge) 集團碰撞融合的產(chan) 物,是中華文明的當之無愧的直根係,開創了中華文明的先河;從(cong) 排他到共生,紅山文明開創性地通過集中宗教權力實現了現實社會(hui) 的古國公共權力,充分體(ti) 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樣性,體(ti) 現了紅山人的智慧。

  紅山文化開創了龍文化,龍是融合、共生、創新、天人合一的產(chan) 物,體(ti) 現著中華民族的和合、交融、吸收創新的思想和形態;紅山文化弘揚了玉文化,體(ti) 現規則、製度、美德與(yu) 珍貴,並成為(wei) 中華民族的道德精神和審美追求。

  (來源:《中國報道》2023年7月刊)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