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山升起中華文明的曙光
從(cong) 紅山升起中華文明的曙光
文/《中國報道》記者徐豪
1985年10月,一個(ge) 電閃雷鳴的雨夜,23歲的女考古隊員張星德捧著裝有女神像的木盒,在當時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領隊孫守道和郭大順的帶領下,去遼寧興(xing) 城拜訪蘇秉琦先生。
將近40年過去了,早已是紅山文化研究專(zhuan) 家的遼寧大學曆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星德還記得蘇秉琦先生端詳女神像的情形,“他不是像看神的塑像,而是像看親(qin) 人、家人”,那也是張星德第一次聽到蘇秉琦說“她是紅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共祖”。
在1983年11月2日,女神像整體(ti) 提取出土以後,大家一致推薦,由發掘現場的唯一一名女隊員魏凡捧著女神像下山——據說回到考古隊駐地那段不到1000米的路程,他們(men) 小心翼翼地用了近一個(ge) 小時才走完。一位年輕的女考古工作者手捧著女性祖先的塑像,身披晚霞,走下山崗、走出叢(cong) 林,五千年的曆史鮮活生動起來。
如今在牛河梁考古工作站長期駐紮的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田野考古發掘領隊郭明,也是一位女性。“這是女神的指引。”張星德笑稱,自己從(cong) 事紅山文化考古、研究的經曆,“也都是因為(wei) 與(yu) 女神結下的緣分”。
紅山女神像就像一把充滿隱喻的鑰匙,為(wei) 破解紅山文化之謎打開了一扇門。
遼西是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區域,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肇始地之一。紅山文化的發現始於(yu) 20世紀初。1935年,赤峰紅山後遺址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時代器物。1954年,考古學家尹達根據最早在遼西地區開展考古工作的學者梁思永的建議,正式提出“紅山文化”的定名。上世紀80年代,隨著牛河梁遺址的發掘,紅山文化成為(wei) 研究西遼河上遊地區文明化進程及中華文明起源特征的重要內(nei) 容。
6月中旬,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召開不久之後,《中國報道》采訪組一行踏上遼西這片土地,探秘紅山文化。
文明的曙光
我們(men) 是誰?從(cong) 哪裏來?往何處去?這個(ge) 哲學“終極三問”,推動著我們(men) 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與(yu) 發展不斷探尋。
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年至5000年,有1500年的發展時期,在5500年前後開始進入鼎盛時期。紅山文化覆蓋了西遼河流域、大小淩河流域、灤河流域及周邊地區,涉及遼寧、內(nei) 蒙古和河北三省份。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譽院長、被稱為(wei) “紅山文化第一人”的郭大順表示,紅山文化是“原生型”的古國文明。今年85歲的郭大順,在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接受《中國報道》記者專(zhuan) 訪時,前一天剛從(cong) 牛河梁遺址考察歸來。
位於(yu) 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與(yu) 淩源市交界處的牛河梁遺址,保護區麵積為(wei) 58.95平方公裏,距今5500年至5000年,處於(yu) 紅山文化的晚期,也是紅山文化的高峰期,發掘出了女神廟、大型祭壇、積石塚(zhong) 群、大量玉禮器和陶器,讓世界為(wei) 之矚目。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進入現代社會(hui) 後,史學觀點認為(wei) 中國的文明史隻能從(cong) 4000年前的夏代算起,此前的1000年隻能作為(wei) 傳(chuan) 說時代,因為(wei) 缺乏實物證據。蘇秉琦先生是郭大順在北京大學讀研究生時的導師,由他創建的考古學文化區係類型理論和中國文明起源三部曲(古國—方國—帝國)、三模式(原生型、次生型、續生型)係統觀點,在考古學界產(chan) 生深遠影響。牛河梁遺址發現後,蘇秉琦指出:“紅山文化壇、廟、塚(zhong) 三種遺址的發現,代表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從(cong) 這裏我們(men) 看到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夏代往前是龍山時期,龍山時期是父係社會(hui) ;再往前是仰韶時代,叫母係社會(hui) ,紅山文化相當於(yu) 仰韶文化的晚期,就是母係社會(hui) 那個(ge) 階段。紅山文化突然出來這一套東(dong) 西,與(yu) 進入國家文明社會(hui) 有關(guan) ,甚至專(zhuan) 業(ye) 界一時都接受不了。”郭大順回憶說,“以往說中華文明起源都是以中原為(wei) 中心,長城以北的文化是受中原影響,但是沒想到牛河梁遺址區先是發現玉器,後來又發現壇、廟、塚(zhong) ,這種成套的禮製性東(dong) 西非常不一般,引發海內(nei) 外的廣泛關(guan) 注。”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賈笑冰表示,祭祀禮儀(yi) 行為(wei) 及禮製是紅山文化社會(hui) 與(yu) 經濟發展的核心。“牛河梁遺址多個(ge) 大型社會(hui) 公共禮儀(yi) 活動設施的建設,顯示了強大的社會(hui) 動員能力;由石牆、筒形器所構築的大型墓葬附屬設施的建設、玉器的規範化使用與(yu) 分配,表明社會(hui) 等級規範的確立;與(yu) 祭祀禮儀(yi) 相關(guan) 的筒形器與(yu) 玉器的生產(chan) 及專(zhuan) 業(ye) 化分工代表了生產(chan) 技術和社會(hui) 管理的最高水平。”他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蘇秉琦先生在《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一書(shu) 中提出了中國文明起源的三種模式:裂變、撞擊、融合,並指出這三種模式發生的區域,“從(cong) 關(guan) 中西部起,由渭河入黃河,經汾水通過山西全境,在晉北向西與(yu) 內(nei) 蒙古河套地區連接,向東(dong) 北經桑幹河與(yu) 冀西北,再向東(dong) 北與(yu) 遼西老哈河、大淩河流域連接,形成‘Y’字形文化帶……它在中國文化史上曾是一個(ge) 最活躍的民族大熔爐……所以,它也是中國文化總根係中一個(ge) 最重要的直根係。”
“直根係”上的牛河梁遺址,將可以考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壇廟塚(zhong) 玉龍鳳”
牛河梁遺址的發現,與(yu) 一個(ge) 斜口“筆筒”有關(guan) 。
1981年,郭大順在朝陽市建平縣做文物普查前的培訓,一位文化站站長反映了一個(ge) 重要信息:附近馬家溝老鄉(xiang) 家有一個(ge) “玉筆筒”。第二天培訓一結束,郭大順就騎了15公裏的自行車趕到馬家溝,見到了那個(ge) “玉筆筒”——這種器物一度被叫作“馬蹄形玉箍”,研究者們(men) 推測這是用來束發的,現在這類器物更普遍的名稱是“斜口筒形玉器”。考古工作者又找到了器物的出土地牛河梁山岡(gang) ,發現了一座東(dong) 西向、長2米、寬0.8米的石棺墓。墓葬中發現了一個(ge) 玉環,這也是紅山文化玉器在墓葬中第一次正式發掘出土。
隨後,獨特的積石塚(zhong) 、三重圓祭壇的形製相繼被發現。但這個(ge) 最早發現的牛河梁遺址點後來被編號為(wei) 第二地點,因為(wei) 第一地點——用作了女神廟遺址所在地的編號。1983年10月,在距第二地點西北約一公裏牛河梁主山梁的中心部位,一個(ge) 由主室、左右側(ce) 室、北室、南三室連為(wei) 一體(ti) 的“亞(ya) ”字形多室布局遺跡經過發掘顯露出來。11月2日,在主室西側(ce) ,一個(ge) 完整人頭塑像重見天日,震動海內(nei) 外。“她仰麵朝天,微笑欲語,似流露著經漫長等待後又見天日的喜悅,於(yu) 是人們(men) 一齊圍了上去……”郭大順在後來描述說。
在第一地點和第二地點的廟、壇、塚(zhong) 組合建築群中,女神廟可能為(wei) 整個(ge) 遺址群的核心。結合與(yu) 其他紅山文化遺址的對比,可以基本認定牛河梁遺址群是整個(ge) 紅山文化的聖地和祭祀中心。
郭大順將紅山文化最重要的內(nei) 容歸納為(wei) “壇廟塚(zhong) 玉龍鳳”,“這是中華文化傳(chuan) 統中最核心的東(dong) 西”。郭大順告訴《中國報道》記者,牛河梁遺址已具有按南北中軸線分布的“北廟南壇”布局,廟與(yu) 壇作為(wei) 國家最高層次祭祖與(yu) 祭天的禮製建築,其結構與(yu) 布局從(cong) 5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的北京,表現出強大的傳(chuan) 承力,也表明紅山文化確為(wei) 中華文明的直根係。
而紅山文化中的玉器,更是被大眾(zhong) 熟知。目前所知,紅山文化玉器的出土數量達300多件,主要分布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東(dong) 南部和遼寧省西部地區。牛河梁遺址是迄今為(wei) 止經過正式考古發掘出土紅山文化玉器數量最多的地點。紅山文化中顯現出“唯玉為(wei) 葬”的風俗,玉器已經是貫通天地、溝通祖靈和神靈、彰顯身份的禮儀(yi) 核心物質載體(ti) ;龍、鳳等後世崇拜的圖騰和有吉祥寓意的精神信仰已經在紅山玉器上彰顯,“龍的傳(chuan) 人”從(cong) 此肇始。
何以“紅山”?
地處東(dong) 北的紅山文化,是如何形成、發展並影響後世的?
張星德用繩紋陶器、之字紋陶器和素麵陶器所代表的三大族群集團向《中國報道》記者進行了闡釋。她表示,至少在距今8000年前,在中國北方就形成分別以繩紋、之字紋和素麵陶器為(wei) 特征的三大族群集團。繩紋陶集團活動在黃河中遊,主要是渭河流域;素麵陶集團在太行山以東(dong) 的黃河下遊地區;之字紋集團主要在遼西地區。
到距今7000—6500年間,繩紋陶集團衍生出了小口平底瓶、小口尖底瓶和鼓腹罐,發展了彩陶,並在素麵陶集團的參與(yu) 下,進而分化成以魚紋彩陶為(wei) 特征的一支和以“花”樣彩陶為(wei) 特征的另一支,他們(men) 可能就是傳(chuan) 說中的華夏集團;素麵陶集團則將釜和支座的組合進化形成了鼎,這個(ge) 集團可能與(yu) 傳(chuan) 說中的東(dong) 夷集團有關(guan) ;之字紋陶集團在發展之字紋筒形罐主體(ti) 的器物群基礎上,升華了對龍的形象的表述。
“紅山文化和紅山文明就是這三個(ge) 集團碰撞、交流、融合的產(chan) 物。”張星德表示,在6500年左右,黃河下遊地區的族群最先開始擴張,一條往內(nei) 蒙古中南部,進入山西北部和中部,最終到達山西南部地區;另外一支向北進入遼西,與(yu) 之字紋陶族群發生碰撞,對當地土著進行排他式驅趕,兩(liang) 者以西拉木倫(lun) 河為(wei) 界形成平衡和認同。在距今5500年左右,繩紋陶族群向素麵陶族群擴張,繼而和紅山文化碰撞、融合,從(cong) 而打破了紅山文化區域內(nei) 原有族群的平衡,之字紋陶族群重新在西拉木倫(lun) 河以南出現。
“所以此時牛河梁出現了女神廟這樣大型的祭祀性建築應當不是偶然,而是紅山人追溯共同祖先,避免衝(chong) 突,尋求建立新秩序的表現。他們(men) 從(cong) 千年口口相傳(chuan) 的記憶裏,塑造出祖先的形象。”張星德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去理解,自女神廟階段起,牛河梁就應該是紅山文化的宗教聖地了。
郭大順從(cong) 古國文明角度解讀說,紅山古國有當地上萬(wan) 年文化發展的深厚基礎,同時又與(yu) 周邊主要是華北平原仰韶文化有密切交流。特別是紅山文化晚期,南北交流趨於(yu) 頻繁,如中原式彩陶在紅山文化祭祀遺址中大量出現,表現出紅山先人對待異質文化因素的巨大包容性,也成為(wei) 以“壇廟塚(zhong) ”為(wei) 主體(ti) 的古國出現的原動力。南北文化交匯既是紅山文化在5000多年前進入文明社會(hui) 的動力,也為(wei) 奠定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格局的形成基礎作出貢獻。
傳(chuan) 說與(yu) 信史
“玉豬龍”,是大眾(zhong) 熟知的紅山文化器物名稱。不過,郭大順認為(wei) 這個(ge) 名稱不準確,應該叫“玉熊龍”。
郭大順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豬的耳朵扁寬尖,熊的耳朵短厚圓,這兩(liang) 者區分非常明顯;紅山古國社會(hui) 形態以漁獵為(wei) 主,熊的形象作為(wei) 神化了的禮儀(yi) 器物符合情理;牛河梁遺址積石塚(zhong) 中又多次發現熊骨,說明紅山人有以熊為(wei) 祭的習(xi) 俗;女神廟遺址也出土過熊下頜泥塑件,也說明熊與(yu) 祭祀儀(yi) 禮相關(guan) 。
遼寧省博物館研究館員周曉晶將“玉豬龍”稱為(wei) “玦形龍”,在“不知道它具體(ti) 是什麽(me) 的時候,可以以形狀來命名”。“馬蹄形玉箍”和“斜口筒形玉器”的名稱即是這種情況。
不過,名稱背後不隻是“像什麽(me) ”的問題。隨著考古發現,不少學者將紅山文化與(yu) 五帝時期的黃帝部族聯係起來,且史載黃帝“號有熊氏”,這樣“玉熊龍”神器與(yu) “有熊氏”之間就有了明顯關(guan) 聯。顯然,郭大順是傾(qing) 向於(yu) 這種關(guan) 聯的。
這是一個(ge) “傳(chuan) 說”與(yu) “信史”的辯證關(guan) 係。
5000年前正處於(yu) 傳(chuan) 說中“五帝”時代。郭大順認為(wei) ,《史記·五帝本紀》有兩(liang) 句話非常重要:“神農(nong) 氏世衰”和“諸侯相侵伐”。“這就說了兩(liang) 個(ge) 時代,神農(nong) 氏是一個(ge) 時代,諸侯相侵伐是一個(ge) 時代。神農(nong) 氏衰,可能是仰韶文化遷徙;諸侯相侵伐,可能不是打仗,而是文化頻繁地交匯。也恰恰在仰韶文化晚期,紅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開始南北交匯;大汶口文化進入中原地區,對仰韶文化、河洛地區產(chan) 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而江漢地區的屈家嶺文化也北上。”
郭大順強調,“諸侯相侵伐”就是五帝遷徙的時空框架和時代特點,從(cong) 考古和文獻都可以印證,“這才是考古,不能隻等著發掘出文字。但是具體(ti) 怎麽(me) 確認誰是黃帝,誰是蚩尤,誰是堯、舜,難度要大一些。”
“傳(chuan) 說”與(yu) “信史”確實也存在鴻溝。黃帝集團的所在地,有多個(ge) 版本。紅山文化“有祀無戎”,極少發現象征軍(jun) 事的斧鉞,而文獻中記載的黃帝驍勇善戰,曾戰蚩尤於(yu) 涿鹿之野。不過,黃帝之孫顓頊通過宗教改革,“絕地天通”,掌握祭祀專(zhuan) 屬權,成為(wei) 天神的代言人。
“文明探源的根本目的是要複原古史。”郭大順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考古不能對等去印證傳(chuan) 說,但也不能回避傳(chuan) 說。“不能隻等著發現文字,殷墟發現甲骨文了,商代確定了;而二裏頭原來說是夏都,現在說沒有發現文字,就不能確認。考古學是一個(ge) 獨立學科,要用自己的獨立學科方法,用實物資料複原古史,讓古史‘說話’。”他說。
體(ti) 現中華文明的特性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概括出中華文明的5個(ge) 突出特性,第一個(ge) 特性就是連續性。中華文明五千年連綿不斷,集中係統的根係就是紅山文化。”郭大順表示,紅山文化為(wei) 中國曆史進程奠定基礎,中華文明五千年傳(chuan) 承至今、連綿不斷,這對中華民族走自己的道路非常重要,也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未來的曆史道路方向。
紅山先人對待異質文化因素也體(ti) 現出巨大的包容和創新性。“紅山文化一點也不保守,對周圍文化的先進因素能夠辨別,為(wei) 我所用。你看紅山文化中彩陶,都是外來因素,被吸收、傳(chuan) 承和創新,並且很多彩陶被用作祭祀儀(yi) 器,這就反映出紅山文化的包容性和創新性不是一般的高,值得我們(men) 現在借鑒。”郭大順說。
張星德表示,紅山文化上千年的族群認同,交流融合,促使了紅山文化對族群的凝聚,進入了族群認同階段。在曆史發展推進到區域國家、族群大碰撞的階段,它能夠實現認同優(you) 先。這集中體(ti) 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
郭明也表示,紅山文化體(ti) 現出以社會(hui) 認同、文化認同為(wei) 基礎的“大同”觀念。開放、包容的社會(hui) 特征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底色,紅山文化祭祀禮儀(yi) 性遺址中所顯示出的規範、一致性與(yu) 日常生活領域中的多樣與(yu) 包容性是其文化特點的突出表現。
“紅山文化有1000年的認同基礎,對這種文化認同和發展方式的認可達成高度一致,探索出自身發展的道路,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所以麵對衝(chong) 突的時候,我們(men) 知道怎麽(me) 選擇、怎麽(me) 做。”張星德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和合發展”是紅山文化發展的路徑,也是中國傳(chuan) 承幾千年繼承下來的傳(chuan) 統,充分體(ti) 現了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所以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發展就是這麽(me) 過來的”。
以牛河梁遺址為(wei) 代表的紅山文化考古,涉及中國文明史距今5000年前這一關(guan) 鍵時期,是解開中華文明起源的一把鑰匙。但我們(men) 對牛河梁遺址的認識還很有限,女神廟等重要遺址還沒有深入發掘。如今,“紅山社會(hui) 文明化進程研究”已經納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
在牛河梁考古工作站,《中國報道》記者見到參與(yu)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十餘(yu) 位大學生,一位中國人民大學的女碩士生向記者介紹了他們(men) 的日常工作。他們(men) 青春洋溢,自信而充滿熱情,紅山文化百年考古,正有著青春力量不斷加入——也許未來,我們(men) 離紅山先祖們(men) 的距離,會(hui) 更近一點。
對話郭大順——
紅山文化為(wei) 什麽(me) 是“直根係”
中國報道:紅山文化有什麽(me) 特點,在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中起到了什麽(me) 樣的作用?
郭大順:紅山文化距今約6500年至5000年,距今5500年左右開始大發展。按照以往史學觀點,中國文明史隻能從(cong) 4000多年前的夏代算起,而紅山文化的考古新發現,把這一源頭追溯到5000多年前。牛河梁遺址是紅山文化的高峰期,發掘出了按南北中軸線分布的“北廟南壇”和大量禮製形態的玉器,將禮儀(yi) 製度規範化、製度化、體(ti) 係化,是目前能夠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禮製形態,反映了中國在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過程中的自身發展道路和特點,表現出強大的傳(chuan) 承力,也表明紅山文化確為(wei) 中華古文化的直根係。
中國報道:如何理解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直根係?
郭大順:最重要的就是禮儀(yi) 製度的傳(chuan) 承。尤其是廟與(yu) 壇作為(wei) 國家最高層次祭祖與(yu) 祭天的禮製建築,其結構與(yu) 布局從(cong) 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的北京,是中華五千年文明起源的象征,也是中華文化與(yu) 文明連綿不斷的實證。紅山文化“唯玉為(wei) 葬”,形成以玉為(wei) 載體(ti) 的禮製形態和以玉龍為(wei) 表現形式的龍的崇拜。從(cong) 紅山文化對後世文化的影響來看,可以說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這棵大樹根係裏的直根係。
中國報道:也有不少人認為(wei) 紅山文化還不是“古國”,如何判斷紅山文化已經進入文明階段?
郭大順:如果我們(men) 從(cong) 專(zhuan) 業(ye) 界傳(chuan) 統說法的文明“三要素”來看,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的持續發掘,發現女神廟外牆體(ti) “護坡式”石牆結構與(yu) 龍山文化早期的城牆結構相同,這也進一步證明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的方形山台即城址,說明第一地點已具都邑規格。在牛河梁第二地點的一座墓葬中,曾經發掘出一件紅銅耳環,從(cong) 當時的高溫技術來看,可能已經掌握了煉銅技術。目前,文字還沒有發現,也許那時候有文字,寫(xie) 在帛上,沒有保存下來。
實際上,中國有自己的文明起源道路與(yu) 特點,紅山文化5000多年前已經達到非常發達的程度,有王者大墓代表的社會(hui) 等級分化,有祭祀禮儀(yi) 的製度化、信仰的體(ti) 係化,這是非常了不得的,說明當時確實已經進入文明社會(hui) ,不一定非要用“三要素”來套。
中國報道:牛河梁遺址的女神廟、女神像發掘出土曾引起國外的廣泛關(guan) 注,神廟、神像在國外古文明中也都存在。遠古曆史上,它們(men) 有沒有可能進行過文化交流?
郭大順:是有可能的。比如牛河梁遺址出土過玉海貝,這種海貝印度洋才有,紅山人用玉來仿製海貝,說明他們(men) 見到過這種東(dong) 西,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這種來自遠方的信息通過這種形式留下了痕跡。從(cong) 時間上來看,紅山文化與(yu) 兩(liang) 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埃及的古文明在時間上相近。紅山文化中有一種彩陶,上麵呈棋盤格式分布等腰三角、直角三角紋和菱格紋等幾何形圖案,這種紋飾仰韶文化裏沒有,而在西亞(ya) 一帶常見。種種跡象表明,東(dong) 西方文明起源道路雖然有差別,但又有很多共通之處,體(ti) 現了文明的交流互鑒。
(來源:《中國報道》2023年7月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