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向往的城市,何以成都

發布時間:2023-07-25 10:2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隨著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hui) 的到來,如今的成都除了火鍋,這座城市的賽事,以及人們(men) 的“奔赴”,同樣火熱。對很多年輕人來說,這是一個(ge) 契機,“回來正當時”。

  在成都,從(cong) 很多方麵都能感受到這股“回來”的潮流。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成都市常住人口達2093.8萬(wan) 人,成為(wei) 繼重慶、上海、北京之後我國第四個(ge) 常住人口超過2000萬(wan) 的超大城市。尤其是過去10年裏,成都新增人口近600萬(wan) 人,其中大學學曆人口達535萬(wan) 人,占總人口比重高達25.6%。

  2015年,丁小明研究生畢業(ye) 後去了上海的一家外企工作。“上海”“外企”這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中的任何一個(ge) ,在當時都足以令他成為(wei) 同學羨慕的對象。丁小明記得,那時大家都想從(cong) 成都“走出去”。和一線城市相比,成都缺少領先的企業(ye) ,也沒有與(yu) 之匹配的薪酬待遇。

  如今,丁小明回來了,成為(wei) 成都晨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晨電科技”)的首席技術官,專(zhuan) 注於(yu) 智能自行車領域的產(chan) 品創新與(yu) 研發。“你能明顯感受到成都的發展,特別是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他說,這幾年成都和一線城市的發展差距快速縮小,拿待遇來說,“和上海吃得挺緊的”。

  在外地的日子,丁小明一直關(guan) 注著家鄉(xiang) 的發展。他先是從(cong) 上海去了西安,後來又加入了成都的華為(wei) 公司,隨著成都體(ti) 育經濟的興(xing) 盛,他最終選擇了晨電科技這家創業(ye) 公司,想和城市一起“拚一個(ge) 未來”。

  隨著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hui) 的到來,如今的成都除了火鍋,這座城市的賽事,以及人們(men) 的“奔赴”,同樣火熱。對很多年輕人來說,這是一個(ge) 契機,“回來正當時”。

  選對了地方,也趕上了時機

  晨電科技是由電子科技大學幾名校園創客創立的。在校時,他們(men) 的項目被稱為(wei) “炫輪”——由兩(liang) 根LED燈臂組成,呈十字形安裝在自行車的花鼓上麵,騎行時,LED燈條在車輪旋轉過程中會(hui) 呈現出一個(ge) 圓形的畫麵,顯示出彩色動畫和圖案。2014年,團隊完成660萬(wan) 元天使輪融資。

  後來,團隊將項目擴展到智能自行車領域,但主要針對歐美市場。丁小明說,騎行尤其是專(zhuan) 業(ye) 騎行過去在國內(nei) 一直是個(ge) 小眾(zhong) 市場,不像歐美市場滲透率那麽(me) 高,他們(men) 的產(chan) 品很長一段時間隻能走外貿。

  但2022年10月,晨電科技成立了國內(nei) 事業(ye) 部。丁小明給出的理由是,“中國經濟持續向好、市民體(ti) 育消費觀念提升”。

  “一開始,確實令我吃驚,我們(men) 的產(chan) 品在國內(nei) 也能賣得這麽(me) 好。”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隨著全民健身熱潮的興(xing) 起,圈內(nei) 的不少騎行愛好者、自行車店主都建議他們(men) 把產(chan) 品放在國內(nei) 市場試試。

  晨電科技於(yu) 是選擇在成都市場試水。試水的第一個(ge) 月,他們(men) 光騎行訓練台一個(ge) 產(chan) 品就賣了1000多台,在某電商平台上,甚至拿下了單品類的銷量冠軍(jun) ,“完全出乎意料”。

  後來,團隊對此進行了複盤。丁小明說,與(yu) 其說“撞了大運”,不如說選對了城市,也趕上了好時候。近幾年,近郊旅遊成為(wei) 主流,帶火了“騎行熱”;更關(guan) 鍵的是,成都修建了多條綠道。

  2022年年初,成都環城生態公園實現全線閉合,約100公裏長的一級綠道,串聯起133平方公裏的生態公園、20平方公裏的生態水係和24平方公裏的城市森林。以綠道為(wei) 線,沿途建有78個(ge) “一橋一景”景觀橋梁。這條“繞城綠道”短時間就成了人們(men) 爭(zheng) 相打卡的“網紅景點”。

  美團單車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五一”期間,成都繞城綠道共享單車的騎行總裏程環比增長139%。有人評價(jia) :在國外,對騎行最友好的城市之一是阿姆斯特丹;在國內(nei) ,成都就是騎行者和輕徒步的天堂。

  晨電科技最近在招聘,他們(men) 發現,應聘者中有很多從(cong) 一線城市回來的人,尤其是運動愛好者,丁小明感慨,“這或許就是趨勢吧”。

  和丁小明一樣,選擇成都的人都相信這座城市的未來。因為(wei) 一個(ge) 偶然的機會(hui) ,44歲的王潔發現自己的未來就在成都。

  她是一名職業(ye) 賽事人,即“賽事的顧問”,用自己的經驗和專(zhuan) 業(ye) 知識,幫助完成賽事的籌備工作。2020年,她受聘為(wei) 成都大運會(hui) 執委會(hui) 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成員,來到成都。

  除了煙火氣,她發現自己在成都有很多事可以做。對於(yu) 職業(ye) 賽事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賽事的舉(ju) 行。2023年全年成都將舉(ju) 辦國際賽事22項、全國性賽事36項。同時,成都還在發展智慧體(ti) 育等體(ti) 育經濟,其中很多方麵都是王潔的專(zhuan) 長。

  她覺得,城市想留住人,必須讓人有事可做,“吸引是頭,生活下去是尾,成都是大有可為(wei) 的”。

  離市場越近越有機會(hui)

  樂(le) 可登的選擇和“中國電競發展的脈搏”相關(guan) 。

  幾年前,他所在的電子競技俱樂(le) 部將總部設在了江蘇太倉(cang) ——離上海約50公裏的地方,上海是中國電競的“心髒”,搬到太倉(cang) 離賽事舉(ju) 辦地近、離資本更近。

  2023年,樂(le) 可登改變了主意。這一次,出於(yu) 同樣的考慮,他選擇了成都。“離一個(ge) 最繁榮的市場越近,越能有新機會(hui) 。”他說。

  樂(le) 可登是成都AG電子競技俱樂(le) 部董事長、成都電子競技運動協會(hui) 會(hui) 長,這家俱樂(le) 部旗下擁有數支電競頂級戰隊,在年輕玩家眼中,AG就是成都乃至中國西部電競的代表。

  很多人相信,成都會(hui) 是下一個(ge) 電競之城,AG的選擇恰好契合。“今天成都已經是體(ti) 育競技的一個(ge) 高地”,樂(le) 可登說,不隻是電競,更多的項目都來到成都發展。

  事實上,對樂(le) 可登來說,將俱樂(le) 部總部搬到成都是需要勇氣的。起初,因為(wei) KPL聯盟的要求,他隻是將旗下王者榮耀分部“成都AG超玩會(hui) ”遷往成都。

  2016年9月,“KPL王者榮耀職業(ye) 聯賽”正式成立,隨後迅速成為(wei) 中國四大電競聯賽之一。在2017年的KPL秋季賽開賽發布會(hui) 上,KPL聯盟主席宣布,2018年春季賽將推行上海、成都雙城主客場賽製。12支KPL俱樂(le) 部中,將有6支從(cong) 上海遷出,入駐西部的主場城市成都。

  2020年年初,KPL開始推行全麵地域化,“成都AG超玩會(hui) ”因為(wei) 紮實的粉絲(si) 基礎和城市基因,成為(wei) 首批入選的地域化俱樂(le) 部回到成都。

  不同的城市對電競的歡迎度不同,支持力度也迥異。令樂(le) 可登高興(xing) 的是,這些年電子競技作為(wei) 新興(xing) 體(ti) 育項目,越來越多被人們(men) 所接受。今年6月,首屆奧林匹克電子競技周在新加坡舉(ju) 行;即將舉(ju) 辦的第19屆亞(ya) 運會(hui) 接納了電子競技作為(wei) 正式競賽項目……

  《2022年中國電子競技產(chan) 業(ye) 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電競產(chan) 業(ye) 收入1445.03億(yi) 元,電競人口規模約4.88億(yi) ,全年舉(ju) 辦電競賽事108項,已成為(wei) 全球電競產(chan) 業(ye) 最大市場。

  通過賽事,樂(le) 可登觀察到,成都對電競的接納度遠遠超出了自己的預期,他說,當地是理解電競魅力的。

  在“成都AG超玩會(hui) ”回歸的2020年,成都即出台《關(guan) 於(yu) 推進“電競+”產(chan) 業(ye) 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建設“電競文化之都”。

  此後,“電競體(ti) 育”被納入《世界賽事名城建設綱要》《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賽事名城建設規劃》,成都進一步優(you) 化“電競+”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方向與(yu) 路徑,對電競賽事、電競職業(ye) 俱樂(le) 部、電競產(chan) 品研發等產(chan) 業(ye) 發展關(guan) 鍵環節予以專(zhuan) 項資金支持。

  過去,成都因遊戲軟件開發技術處全國領先地位,被譽為(wei) “手遊之城”“中國遊戲第四城”,但這更偏後端,如今成都將走向舞台中央。

  從(cong) 2020年開始,成都AG開始“西遷”,到今年,俱樂(le) 部整體(ti) 搬遷完畢。樂(le) 可登說:“我們(men) 來到了離我們(men) 粉絲(si) 最近的地方。”

  成都的尊重

  2017年7月,《成都實施人才優(you) 先發展戰略行動計劃》發布,開始實施新的人才落戶製度。後來,這份被稱為(wei) “成都人才新政12條”的文件不斷迭代升級。

  成都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市委人才辦專(zhuan) 職副主任陽夷說,這些年,成都以城市之名廣聚青年人才,推動從(cong) “拚政策給優(you) 惠”向“搭平台給機會(hui) ”再向“優(you) 平台營生態”轉變。

  成都大運會(hui) 前夕,這位官員在新聞發布會(hui) 上列出了一係列成就——截至目前,成都人才總量達622.32萬(wan) 人、居全國第4位;榮登《財富》雜誌“大學生和青年求職者吸引力城市”榜首……她說,如今,成都“成為(wei) 年輕人的向往之城”。

  選擇成都,28歲的羽毛球世界冠軍(jun) 李俊慧真是出於(yu) “向往”。

  他2021年從(cong) 國家隊退役,同年就將家搬到了成都。這座城市體(ti) 育市場的繁榮未來讓他下定決(jue) 心來此安家。

  2023年是成都大運會(hui) 舉(ju) 辦之年,也是各類體(ti) 育賽事蓬勃發展的一年,李俊慧特別留意了成都發布的體(ti) 育賽曆表。這個(ge) 年輕人想的是,在一個(ge) 積極申辦體(ti) 育賽事、把建設世界賽事名城寫(xie) 在發展規劃中的城市生活、從(cong) 事體(ti) 育工作,一定是有未來的。

  自2017年成都正式提出建設世界賽事名城的發展戰略以來,體(ti) 育產(chan) 業(ye) 迅速發展。數據顯示,2022年成都市體(ti) 育產(chan) 業(ye) 總產(chan) 值達1005億(yi) 元、增加值達385億(yi) 元,相比2018年分別增長59%、79%。2022年成都市體(ti) 育消費總規模達578.6億(yi) 元,較2018年增長44.5%。

  更讓李俊慧在意的是成都“人才強體(ti) ”戰略的實施。《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賽事名城建設規劃》明確提出,將體(ti) 育優(you) 秀人才培養(yang) 納入全市人才優(you) 先發展戰略,大力引進培養(yang) 場館運營人才、賽事組織人才、競技體(ti) 育人才、體(ti) 育營銷人才和專(zhuan) 業(ye) 體(ti) 育團隊。

  去年3月,成都市體(ti) 育局等部門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運動員、裁判員來蓉入戶認證辦理的通知》,填補了成都市運動員和裁判員落戶的政策空白,進一步完善了體(ti) 育人才的引進渠道。

  “體(ti) 育人才在成都是能得到尊重的。”李俊慧說。

  源於(yu) 大運,不止於(yu) 大運

  成都大運會(hui) 開幕前的這段日子,王潔每天都在技術運行中心值班,雖然疲憊,但能從(cong) 技術上保障賽事的平穩運行,她也覺得值了。

  王潔算是國內(nei) 最早的一批職業(ye) 賽事人。北京舉(ju) 辦奧運會(hui) 那年,她在源訊公司工作,這家信息技術服務公司是國際奧委會(hui) 的全球合作夥(huo) 伴之一,也是北京奧運會(hui) 信息係統總集成商,她的不少經驗都是那時候學習(xi) 、積累下來的。

  後來,憑借著專(zhuan) 業(ye) 能力,王潔又以專(zhuan) 家的身份服務南京亞(ya) 青會(hui) 、南京青奧會(hui) 、三亞(ya) 亞(ya) 沙會(hui) 等多個(ge) 國際體(ti) 育賽事。

  “做賽事是有節奏的,就像農(nong) 民種莊稼一樣,什麽(me) 時候播種,什麽(me) 時候施肥,什麽(me) 時候除蟲,一年忙到頭,收獲就在賽事舉(ju) 辦那幾天。”她說,延期就意味著很多工序要調整甚至重來。也是在這一過程中,她更深入地走進了這座城市,“大家也沒什麽(me) 抱怨,就是不斷在優(you) 化各項工作”。

  這是王潔熱愛成都的原因之一。她感到成都不是為(wei) 了辦一屆大運會(hui) 在做這些事,而是謀長遠發展。

  比如,為(wei) 了舉(ju) 辦大運會(hui) ,成都新建和改造了49座場館,在開賽前,政府就製定了《成都大運會(hui) 場館開放惠民行動實施方案》,推動大運會(hui) 場館應開盡開、分類利用。

  在大運會(hui) 場館成都鳳凰山體(ti) 育公園,室外籃球場、全民健身中心免費或低收費麵向市民開放;大運會(hui) 場館東(dong) 安湖體(ti) 育公園遊泳跳水館則開放給市民體(ti) 驗潛水;經改造後的城北體(ti) 育館,是許多乒乓球愛好者的“新主場”。

  數據顯示,2022年,成都全市大運會(hui) 場館對外開放時長7.63萬(wan) 小時,免費或低收費開放509.48萬(wan) 人次,累計舉(ju) 辦各類賽事727項。

  不僅(jin) 如此,更讓王潔心動的是城市“金角銀邊”的改造。這些分布在高架橋下、河濱、天台等空間的空地變成了成都市民家門口的“運動角”。目前,成都已利用“金角銀邊”建成186個(ge) “社區運動角”。

  “真是遍地開花”,王潔感慨,“大運惠民”絕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口號,成都真的在把空間留給生活、留給運動。

  她還說,“大運遺產(chan) ”遠不止這些。籌備一個(ge) 國際賽事需要多方麵的人才,賽事越多,就會(hui) 有越多的國際型人才來到成都,然後帶動外企外資,“世界賽事名城的基礎就慢慢打下了”。

  運動改變一座城

  如今,通過社交平台,就能感受到成都人對運動的熱愛。

  李俊慧最近計劃去繞城綠道騎上一圈,起因就是在朋友圈看到不少朋友分享的騎行照片,“感覺很好”,李俊慧覺得,成都給喜歡運動的人提供了適合的環境,這種環境又不斷吸引更多人加入,運動之城的活力逐漸迸發。

  丁小明留意到,隨著騎行的風靡,成都街頭冒出了很多自行車租車店。在學校時,他就是騎行愛好者,後來去上海工作,這項愛好就慢慢消失了。“一方麵是工作比較忙,另一方麵也是沒有騎行的氛圍。”他說。

  在成都,這項愛好又被“點燃”了。丁小明覺得,大家一起約著做一件事情會(hui) 比較有成就感,“得有土壤和氛圍”。

  去年年底,樂(le) 可登和朋友一起去鳳凰山體(ti) 育公園看了一場成都蓉城隊的比賽,現場熱烈的觀賽氛圍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數萬(wan) 名觀眾(zhong) 一起高喊“雄起”,“你能想象那一刻的熱血沸騰嗎?”

  樂(le) 可登認為(wei) ,這是成都體(ti) 育市場繁榮的一個(ge) 信號。成都的競技體(ti) 育有著相當龐大的受眾(zhong) 群體(ti) ,這兩(liang) 年,他看到越來越多產(chan) 業(ye) 上下遊的企業(ye) 都搬到了成都,形成了聚集效應。和一線城市相比,成都的資本市場還存在一些短板,但好現象是資本在慢慢地擁抱體(ti) 育、擁抱電競,“未來成都可能會(hui) 變成國內(nei) 體(ti) 育產(chan) 業(ye) 最佳的一個(ge) 城市”。

  就像去英國曼徹斯特,一定會(hui) 去曼聯的主場老特拉福德球場看看;去西班牙馬德裏,一定會(hui) 想起皇家馬德裏的主場伯納烏(wu) 球場一樣,樂(le) 可登希望未來的某一天,成都AG也會(hui) 有自己的“麥迪遜花園廣場”,在中國成都,“我心向往之”。

  (本版圖片均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李雋輝攝)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均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