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古老的中醫藥有了典籍之“藏”

發布時間:2023-07-25 10:5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莊 建(光明日報高級記者)

  從(cong) 投入其中的那一刻起,他們(men) 已經有了堅定的信念:時不我待,這是我們(men) 這一代必須完成的事業(ye) 。

  如今,皇皇巨著已開始奉獻於(yu) 世,珍貴典籍走出秘閣,化身千百,分藏各地。昭示先賢智慧,傳(chuan) 承醫統正脈,引導原始創新,保護原創權益,用之當代,垂之後世。他們(men) 終於(yu) 可以釋懷:曾經“無愧於(yu) 先人,對得起來者”的承諾得以兌(dui) 現。

  中華之瑰寶

  中國中醫藥是一個(ge) 古老的存在,更是一個(ge) 現實的存在。

  2020年年初,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疫情來勢洶洶,猝不及防。沒有疫苗!沒有特效藥!人的生命再次麵臨(lin) 巨大的威脅。與(yu) 曆史上每一次大疫來臨(lin) 一樣,中醫藥再一次走到抗疫一線。古方新用,辨證論治,在《傷(shang) 寒雜病論》等典籍記載的中醫古方基礎上化裁形成的“清肺排毒湯”等方藥,在降低死亡率、提升治愈率等方麵彰顯了特色優(you) 勢,中國中醫藥在世界大疫麵前再次呈現出頑強的生命力,極大地護佑了中國人民的健康乃至生命。

  中國曆史上發生過多少次大型疫情?有史記載為(wei) 300餘(yu) 次。中醫藥的很多典籍如《傷(shang) 寒雜病論》《溫病條辨》等都形成於(yu) 大疫之後,記錄了中華民族豐(feng) 富的抗擊疫病的經驗。作為(wei) 曆經數千年、億(yi) 萬(wan) 人生命實踐檢驗和曆史傳(chuan) 承發展所形成的、原創的、明顯區別於(yu) 西方現代醫藥的醫藥知識理論和方法技能體(ti) 係,中醫藥反映了中華民族對自然、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優(you) 勢的衛生、經濟、科技、文化和生態資源,為(wei) 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中華文明的賡續不絕作出了巨大貢獻,時至今日仍在造福人類,普惠民生,彰顯著曆久彌新的魅力,閃耀著科學和人文精神的光芒。涵括了如此豐(feng) 富而寶貴的原創思維、獨特理論和實踐經驗的中醫藥古籍,不僅(jin) 具有重要的文獻價(jia) 值、文物價(jia) 值和文化價(jia) 值,還具有十分珍貴的臨(lin) 床價(jia) 值,這是中醫藥古籍區別於(yu) 其他古籍的一個(ge) 重要特色。這些文獻,是中醫學術和原創思維傳(chuan) 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ti) ,也是中醫藥自信自立的重要支撐,是中醫藥學傳(chuan) 承創新發展的源頭、底氣和信心。屠呦呦研究員從(cong) 《肘後備急方》中找到發現青蒿素的靈感,挽救了全球數百萬(wan) 人的生命;在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脫穎而出的“三藥三方”等有效方藥,也是自中醫典籍中的經典名方化裁而成。中醫藥古籍如源頭活水,澆灌出中醫藥傳(chuan) 承精華、守正創新的實踐之花。

  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巨作《黃帝內(nei) 經》,成書(shu) 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由此可見,中醫藥曆史的源遠流長。不僅(jin) 如此,中醫藥典籍收藏之繁富,也世所罕見。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曾先後三次進行了中醫藥典籍普查,初步摸清了存世中醫藥古籍的家底:現存於(yu) 世的中醫藥古籍近9000種,是一個(ge) 令中華民族自豪的數字。“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第一至六批)收錄的中醫藥古籍就達371部。

  在當今的世界,中醫藥是一個(ge) 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符號。中醫藥古籍作為(wei) 記錄我國傳(chuan) 統醫學理論和診療經驗的載體(ti) ,曾不斷“走出”國門,成為(wei) 中外交流史中一道亮麗(li) 的風景。尤其是在漢語言文化圈如朝鮮、日本等國,中醫藥古籍的影響更加廣泛。有研究資料表明,僅(jin) 江戶時期傳(chuan) 至日本的中國醫籍就多達980多種。《本草綱目》《黃帝內(nei) 經》《四部醫典》等三部中醫藥古籍先後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國家的意誌

  對中醫藥的發掘、整理、保護和利用,黨(dang) 和國家給予了高度重視。

  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dong) 同誌就指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ge) 偉(wei) 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20世紀下半葉至21世紀初,我國持續開展了中醫藥古籍普查、整理和研究工作,由政府組織的大規模的中醫藥古籍整理工作有三次,《素問》《靈樞》《針灸甲乙經》等一批中醫古籍得以整理研究校釋出版。1954年中共中央在批轉“關(guan) 於(yu) 改進中醫工作問題的報告”中首次提出“整理出版中醫書(shu) 籍:出版中醫中藥書(shu) 籍,包括整理、編輯和翻印古典的和近代的醫書(shu) ”。其後“整理和注解曆代中醫名著”首次被納入國家《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在落實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1982—1990)》中,200餘(yu) 種中醫藥古籍得到整理研究,其中一批經典中醫藥古籍出版。2005年,財政部設立專(zhuan) 項資金,實施了“中醫古籍搶救工程”,165種珍稀文獻匯集為(wei) 《中醫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成為(wei) 中醫藥古籍“善本再造”的優(you) 秀代表。

  2010年,對中醫藥古籍事業(ye) 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xi) 近平同誌在出席澳大利亞(ya)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中醫孔子學院授牌儀(yi) 式時指出:“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yang) 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深入研究和科學總結中醫藥學,對豐(feng) 富世界醫學事業(ye) 、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具有積極意義(yi) 。”同一年,財政部投入4000萬(wan) 元,支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實施“中醫藥古籍保護與(yu) 利用能力建設項目”,由山東(dong) 中醫藥大學牽頭全國九家單位對400餘(yu) 種珍貴醫籍開展校注整理,成果匯成了《中國古醫籍整理叢(cong) 書(shu) 》。還是這一年,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醫藥事業(ye) 國情調研組提出的編纂《中華醫藏》的建議得到中央領導高度重視。為(wei) 此,從(cong) 2010年開始,國家圖書(shu) 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全國中醫行業(ye) 古籍保護中心)開展了全國性的中醫藥古籍普查,組織全國專(zhuan) 家學者開展調研,在進一步厘清中醫藥古籍存世現狀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中華醫藏》選目。

  萬(wan) 事俱備,呼之欲出。

  好事多磨。2018年,《中華醫藏》莊嚴(yan) 立項。財政部正式將其列入“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給予資助。2019年,人們(men) 又看到“挖掘和傳(chuan) 承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精髓,加強典籍研究利用,編撰《中華醫藏》”被寫(xie) 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促進中醫藥傳(chuan) 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2022年,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中,清晰地寫(xie) 有“梳理挖掘古典醫籍精華,推動中醫藥傳(chuan) 承創新發展,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任務與(yu) 目標醒目而堅定。

  學人的夙願

  去粗取精,去偽(wei) 存真,將中醫藥古籍的元典和精華萃為(wei) 一編,是中國幾代學人的夙願。

  根據書(shu) 目著錄,全國150個(ge) 圖書(shu) 館(博物館)館藏的1912年以前印刻的中醫藥古籍近9000種,其中約有3000餘(yu) 種是孤本,約占現存中醫藥古籍總量的40%以上,包括宋元以來曆代精刻善本、名醫手稿、名家批校本、精寫(xie) 本、刻書(shu) 底稿、彩繪本草圖、經絡圖、導引圖等。除孤本醫籍外,還有全國僅(jin) 存2—3部的稀有醫籍,這類書(shu) 約有1100種。上述兩(liang) 類書(shu) 籍的總和為(wei) 4800餘(yu) 種,約占中醫藥古籍總量的一半以上。曆經歲月滄桑幸存下來的中醫藥古籍,彌足珍貴。對它們(men) 的保護、整理、利用,時刻係於(yu) 中華學人的心頭。

  2006年,著名學者任繼愈先生在回應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方克立先生編撰《中華醫藏》的建議時說:“這件事情遲早是要做的,但它不同於(yu) 一般的古籍整理項目,需要有一批懂中醫和中醫學史的專(zhuan) 家參與(yu) ,去粗取精,去偽(wei) 存真,才談得上科學整理。現在能做這件事的人已經不多了,應該提醒有關(guan) 主管部門,及早把這個(ge) 項目列入國家重大文化建設工程。”然而,未及詳研,任老駕鶴西去。2009年年底,在中醫藥國情調研組舉(ju) 辦的“弘揚中華文化與(yu) 推進中醫藥發展理論研討會(hui) ”上,方先生明確提出“推動這個(ge) 項目早日列入國家重大文化建設工程”。

  中醫藥界的學者們(men) ,更是從(cong) 未停止過為(wei) 《中華醫藏》集腋成裘的努力。2016年,《海外中醫珍善本古籍叢(cong) 刊》(全403冊(ce) )由中華書(shu) 局出版。這是畢生致力於(yu) 中醫文獻的研究與(yu) 整理、海外中醫古籍發掘與(yu) 回歸的我國知名學者鄭金生與(yu) 張誌斌、真柳誠等中外學者團隊多年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現。20世紀以來,學者們(men) 深入世界各國進行文獻調查,複製回歸大量散佚海外的古醫籍。叢(cong) 刊收錄散佚海外的珍稀中醫古籍427種(約22萬(wan) 頁),其中有宋版8部、元版11部、明版214部、清版40部、近代抄本7部,另有和刻本18部、日本抄本113部、朝鮮刊本16部。粗略統計,其中含國內(nei) 失傳(chuan) 的古醫籍160餘(yu) 種、失傳(chuan) 的珍稀版本280多種。這套書(shu) 門類廣泛、內(nei) 容齊備、版本珍善,具有極高的版本價(jia) 值和文獻價(jia) 值。

  前輩學人、我國著名中醫目錄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shu) 情報研究所前所長薛清祿,數十年泛舟中醫藥古籍書(shu) 海之上,主編了《中國中醫古籍總目》。她在第二版前言中寫(xie) 道:“向全國三大係統圖書(shu) 館征集館藏中醫圖書(shu) 目錄工作斷斷續續進行了七年,截止到1985年年底共收到全國113個(ge) 圖書(shu) 館提供的館藏中醫圖書(shu) 目錄卡片十萬(wan) 餘(yu) 張。經過核實、整理、歸納,最後收錄圖書(shu) 12124種(含1912年至1949年間的中醫藥典籍)。”“編寫(xie) 過程中,對各館所提供的原始資料進行了認真的調查核實,幾年來共發出調函7500多封,回收率達到90%左右,有關(guan) 單位對提出的問題都作出了認真的答複。此外,編寫(xie) 組還先後派出500多人次進行實地調查核實,力求著錄準確,分類恰當,減少錯訛。”寥寥數語,道出了當年編目工作技術手段的落後,工作流程的繁複和實操人員的艱辛。

  《中華醫藏》是國家重大文化工程,是中醫學傳(chuan) 承創新發展的基礎性學術巨著,也是盛世修典的重要體(ti) 現。《中華醫藏》之“藏”是中國古代醫學典籍之“藏”,不僅(jin) 是中醫藥古籍文獻的係統匯集和影印出版,更是嚴(yan) 謹的學術研究和體(ti) 係創新;既是對存世重要古典醫籍的集結匯總和分類編次,也是對中醫藥學術發展史的一次係統梳理,集曆代傳(chuan) 世醫藥文獻係統研究整理最新成果之大成。

  為(wei) 了《中華醫藏》早日出版,多行業(ye) 、多民族的一代學人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項意義(yi) 重大、試圖全麵揭示中醫藥發展源流的重大基礎性學術工程中。他們(men) 中的許多人奔走於(yu) 全國各地,搜采秘本佳籍,不辭辛苦。社會(hui) 各界的許多專(zhuan) 家不顧年高事繁,事必躬親(qin) ,為(wei) 項目實施建言獻策。各類目的專(zhuan) 家以自己充沛的理論知識與(yu) 豐(feng) 富的實踐經驗,為(wei) 《中華醫藏》成為(wei) 精品提供了保障。

  擁有十萬(wan) 餘(yu) 冊(ce) 中華珍貴古代典籍的中國中醫科學院,責無旁貸地肩負起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藥古籍寶庫的使命,在中醫藥古籍傳(chuan) 承與(yu) 發展、保護與(yu) 利用、發掘與(yu) 創新中,凝聚並貢獻新的資源和力量。其麾下的中醫藥信息研究所更是克服重重困難,與(yu) 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內(nei) 蒙古醫科大學一起,率先完成“養(yang) 生卷”的編纂。

  山東(dong) 中醫藥大學與(yu) 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多次組織中醫藥古籍人才培訓,邀請全國著名專(zhuan) 家授課,老專(zhuan) 家與(yu) 年輕學者切磋琢磨,吸收更多年輕學者參與(yu) 項目,為(wei) 中醫藥古籍工作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國家圖書(shu) 館出版社在經費需要自籌的情況下,毅然決(jue) 然地投身其中,成立專(zhuan) 門編輯室,派出精兵強將,以其在古籍影印出版領域的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擔當起為(wei) 《中華醫藏》高質量出版保駕護航的曆史責任。

  “參與(yu) 其中,是人生中難得的曆史機遇。”《中華醫藏》第一屆規劃委員會(hui) 副主任周和平的話,道出了學者們(men) 的真切感悟。在編纂隊伍中,為(wei) 《中華醫藏》去擔當是本分,“舍我其誰”是共識!

  萃取精華呈元典 提要鉤玄辨流別

  2023年5月15日,西藏丁青縣孜珠寺。大案子上,陳列著為(wei) 古籍調研專(zhuan) 家們(men) 提供的藏文苯教文獻,每部書(shu) 函的上下夾板被皮繩帶精致地纏繞著,似在述說著其久遠的曆史。解去其中《四部醫經》的繩帶,翻閱厚重的梵夾裝寫(xie) 本,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象雄語”中如何說等書(shu) 名的來源……從(cong) 這一刻起,國家圖書(shu) 館古籍館副館長、研究館員薩仁高娃的目光就再也沒有從(cong) 寫(xie) 本上離開。“其書(shu) 寫(xie) 風格、字體(ti) 與(yu) 書(shu) 中充盈的象雄文化氣息,令我怦然心動。這應該是18世紀的寫(xie) 本,可內(nei) 容來自7世紀前象雄文化時期,遠遠先於(yu) 學界公認的藏醫學核心之作《四部醫典》,《四部醫經》應該是藏醫學的起始源頭。”

  薩仁高娃興(xing) 奮地在第一時間把新發現報回北京,象雄文化遺存《四部醫經》作為(wei) “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框架下的藏醫學原始著作,經編纂委員會(hui) 同意毫無懸念地被收入《中華醫藏》。

  這樣的尋找與(yu) 呈現,貫穿在《中華醫藏》編纂的始終。讓《中華醫藏》完善更完善,付諸在每一個(ge) 參與(yu) 編纂者的行動中。

  萃取精華、呈現元典與(yu) 部次流別、提要鉤玄《中華醫藏》的兩(liang) 項核心工作,有效推動了中醫藥古籍的學術研究與(yu) 資源開放共享。研究和編纂從(cong) 古籍文獻的書(shu) 目調研、版本調研和文獻調研入手,綜合考察文獻的曆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表性,查原書(shu) ,深入到書(shu) 籍載論的具體(ti) 內(nei) 容中,比較分析,收錄涵蓋中醫藥經典著作、各學科源頭性與(yu) 代表性著作、曆代醫藥名家名著等,所選版本力求最精,采用“編”“類”相結合的方式,集成編纂。編纂委員會(hui) 從(cong) 現存中醫古籍文獻中挑選出2289種重要古籍,分類分階段進行學術整理、撰寫(xie) 提要。通過“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形成了每一類目的“類序”和每一文獻的“提要”,可以為(wei) 科學研究提供豐(feng) 富的文獻基礎,為(wei) 文化、教育和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提供係統便捷的研究數據,為(wei) 臨(lin) 床實踐提供寶貴的經驗,後世學者也能“即類求書(shu) ,因書(shu) 究學”,真正做到“人守其學,學守其書(shu) ,書(shu) 守其類”。《中華醫藏》的編纂工作就在這樣的鏈條上延伸。孜孜矻矻,精益求精,小心與(yu) 耐心地考察與(yu) 求證,編纂者們(men) 如履薄冰。

  “養(yang) 生卷”付印在即,主編李鴻濤還在網上尋覓,為(wei) 了心中難以放下的記掛。《中華醫藏》第一編“養(yang) 生卷”收入了《養(yang) 生類纂》一書(shu) ,此書(shu) 二十二卷,為(wei) 宋代養(yang) 生家周守中所著,存世最早刊本為(wei) 明代成化十年錢塘謝熲刻本,然而國內(nei) 藏館此本全部是殘卷。經過實地文獻調研,發現此書(shu) 卷一至五、十九至二十二現藏內(nei) 蒙古巴彥淖爾市圖書(shu) 館,卷六至十八藏於(yu) 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shu) 館。兩(liang) 書(shu) 卷端藏印有三枚完全相同,即“範承謨印”“父子解元門第祖孫進士人家”“陳浩之印”。巴市圖書(shu) 館序文首頁還鈐有“晉府圖書(shu) ”和“晉王之寶”朱文印,說明此書(shu) 最早為(wei) 朱元璋之子晉王朱棡收藏,後因某種變故分散。遺憾的是,兩(liang) 書(shu) 即將合璧之時,卷二十一末、卷二十二首尚缺失。此番,李鴻濤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dong) 亞(ya) 圖書(shu) 館找到了同藏本,這部奇書(shu) 原本缺佚的兩(liang) 葉終得補全!

  北宋陳直所撰《養(yang) 老奉親(qin) 書(shu) 》,是中國醫學史上赫赫有名的養(yang) 生佳作。在元代由鄒鉉(敬直老人)予以增補二、三、四卷,重加刊印,因內(nei) 容豐(feng) 富、校勘精善,北宋原本《養(yang) 老奉親(qin) 書(shu) 》因之不傳(chuan) 。隨著《壽親(qin) 養(yang) 老新書(shu) 》的廣為(wei) 流傳(chuan) ,明以後刊行的《養(yang) 老奉親(qin) 書(shu) 》一度被命名為(wei) 《壽親(qin) 養(yang) 老書(shu) 》。此後,《養(yang) 老奉親(qin) 書(shu) 》《壽親(qin) 養(yang) 老書(shu) 》《壽親(qin) 養(yang) 老新書(shu) 》三書(shu) 並行於(yu) 世,到清乾隆年間被收入《四庫全書(shu) 》中。其間,明成化壬辰(1472)時,又有時任山西吏部尚書(shu) 進士劉宇,將宋代陳直的《安老書(shu) 》、元代鄒鉉的《壽親(qin) 養(yang) 老新書(shu) 》、明代婁子貞的《恤幼集》等書(shu) 改名,合訂輯刊為(wei) 《安老懷幼書(shu) 》。一書(shu) 如此增刪變易,而其老老幼幼立意不改,顯為(wei) 儒家思想一脈貫穿。“養(yang) 生卷”選擇了《壽親(qin) 養(yang) 老新書(shu) 》和《安老懷幼書(shu) 》二書(shu) ,部分內(nei) 容雖有重複,但屬於(yu) 不同傳(chuan) 承體(ti) 係,具有重要校勘價(jia) 值。未選明萬(wan) 曆三十一年虎林胡文煥文會(hui) 堂刻《格致叢(cong) 書(shu) 》本,是因此書(shu) 係在《壽親(qin) 養(yang) 老新書(shu) 》中輯出複刻,因此與(yu) 《安老懷幼書(shu) 》傳(chuan) 本中所存之《養(yang) 老奉親(qin) 書(shu) 》並無二致,故而此次舍去。

  一部《中華醫藏》湧動著中華醫統正脈,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醫藥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和話語體(ti) 係躍然紙上,為(wei) 未來中醫藥學的創新與(yu) 發展鋪出一片新天地。國醫大師餘(yu) 瀛鼇對《中華醫藏》給予高度評價(jia) :“將古人的經驗與(yu) 智慧靈活運用在解決(jue) 當前實際問題中,正是古醫籍最大的價(jia) 值。通過《中華醫藏》係統全麵地整理和發掘中醫藥古籍文獻寶庫,有利於(yu) 激發古籍的活力和潛力,進而為(wei) 促進科技創新提供重要支撐。推進《中華醫藏》的編纂工作,有助於(yu) 承續中醫藥學統文脈,厘定中醫藥學術源流,發掘東(dong) 方生命科學智慧,彰顯我國醫藥文明輝煌。”《中華醫藏》編纂委員會(hui) 主任委員張伯禮寄望:“以勢如破竹之力盡快推出《中華醫藏》更多的成果,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標識和具有當代價(jia) 值、世界意義(yi) 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中醫藥這一民族創造的偉(wei) 大寶庫保護好、挖掘好、利用好,促進中醫藥傳(chuan) 承創新發展。”

  長風破浪會(hui) 有時,直掛雲(yun) 帆濟滄海。中華醫藥典籍的發掘與(yu) 整理成果必將對文化強國、健康中國發揮深遠影響,必將在人類生命科學事業(ye) 進程中再次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我們(men) 期待著。

  鏈 接

  《中華醫藏》設二級結構分四編十九類。第一編:醫經、傷(shang) 寒金匱、本草、養(yang) 生、醫史;第二編:藏象、運氣、病因病機、骨度、經絡、針灸推拿、診法、方書(shu) ;第三編:臨(lin) 證各科(含通論、溫病、內(nei) 科、女科、兒(er) 科、外科、傷(shang) 科、眼科、咽喉口齒科等)、醫案醫話、叢(cong) 書(shu) ;第四編:少數民族醫藥(藏醫、蒙醫、維吾爾醫、傣醫、彝醫)。

  率先付梓的“養(yang) 生卷”收錄了從(cong) 魏晉南北朝至清代74部代表性典籍,包含養(yang) 生名著《遵生八箋》、食療著作《養(yang) 生食忌》、四時養(yang) 生代表著作《養(yang) 生月覽》,以及首次提出呼吸吐納導引的“六字訣”法,並記載華佗所創五禽戲的《養(yang) 性延命錄》和首創千古名方“礞石滾痰丸”的《泰定養(yang) 生主論》等著作。“養(yang) 生卷”編纂出版工作頗富專(zhuan) 業(ye) 性與(yu) 研究性,選目重視梳理傳(chuan) 統文化視角下曆朝曆代養(yang) 生理論的沿革及代表性養(yang) 生書(shu) 籍,且不局限於(yu) 中醫書(shu) 籍,文史叢(cong) 書(shu) 中凡有關(guan) 養(yang) 生保健者也精選收錄。所收名著載錄的養(yang) 生方法可謂琳琅滿目,充分展示了數千年來中醫藥學探索維護人類生命健康的博大智慧。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