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建設美麗中國、數字中國,中央為何強調要加快這一發展?

發布時間:2023-07-26 11:00:00來源: 上觀新聞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近日在出席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hui) 時強調,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li) 中國數字化治理體(ti) 係,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加速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是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實施數字中國戰略的重要舉(ju) 措。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上海市節能宣傳(chuan) 周活動中,“數字化與(yu) 綠色化協同發展”再次成為(wei) 熱議話題。那麽(me) ,數字化與(yu) 綠色化協同發展具有什麽(me) 特征?如何推動“雙化協同”發展?

  “雙化協同”具有兩(liang) 大特征

  相關(guan) 報告顯示,到2030年,依靠數字部門全球可減少15%的化石燃料排放量。以大數據、雲(yun) 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為(wei) 支撐,綠色發展為(wei) 核心的“雙化協同”轉型發展已成為(wei) 第四次工業(ye) 革命的標誌性內(nei) 容之一。總體(ti) 來看,“雙化協同”具有以下兩(liang) 大特征:

  一是,數字技術為(wei) 綠色生產(chan) 提供數字支持。數字技術可將各項資源數據化、係統化,通過數據分析掌握生產(chan) 過程中的資源消耗情況,監測能源利用效率並及時優(you) 化調整;在綠色產(chan) 品設計環節,數字技術可以幫助進行綠色產(chan) 品仿真、綠色工藝與(yu) 輔助製造、綠色產(chan) 品試製與(yu) 驗證等;在經營管理方麵,數字技術參與(yu) 設備數字化管理、物料跟蹤管理、智能倉(cang) 儲(chu) 、精準配送、產(chan) 品遠程運維等環節。

  在實際生產(chan) 生活中,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雲(yun) 計算等數字技術綜合應用落地,形成數字化綠色體(ti) 係。利用區塊鏈技術,可有效記錄生產(chan) 流程,溯源生產(chan) 和供應鏈環節;利用物聯網技術,可實時監測生產(chan) 、加工、運輸等過程,及時發現並解決(jue) 問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可實現智能化設備管理,提高設備運轉效率;利用雲(yun) 計算技術,可存儲(chu) 企業(ye) 生產(chan) 和經驗管理數據,幫助企業(ye) 調配各項資源。

  二是,綠色技術為(wei) 數字產(chan) 業(ye) 提供轉型動力。數字產(chan) 業(ye) 以數據為(wei) 核心,以信息為(wei) 加工對象,綠色發展已成為(wei) 數字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的必然方向。數據中心作為(wei) 數據載體(ti) 在數字產(chan) 業(ye) 中處於(yu) 核心地位,隨著數字經濟進一步發展,社會(hui) 對數據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傳(chuan) 統數據中心麵臨(lin) 著能耗高、單位能耗強度大等諸多問題。綠色技術的發展與(yu) 應用能夠助力傳(chuan) 統數據中心節能減排,助推數字產(chan) 業(ye) 綠色轉型。如使用新型高效電源模塊等高性能半導體(ti) ,可降低數據中心輸入電源的損耗,減少傳(chuan) 輸過程中的功耗;采用智能微電網技術實現機房內(nei) 多路供電,可降低配電係統損耗,提升供電係統能效;數據中心采用液冷和自然冷卻技術,可提高設備製冷效率;分布式光伏、儲(chu) 能技術的使用能夠降低數據中心對外部能源的依賴。在綠色技術的加持下,數據中心單位實際能耗強度將不斷下降,總體(ti) 能效逐步優(you) 化提升。

  另外,綠色技術與(yu) 工業(ye) 互聯網深度融合,推動工業(ye) 互聯網綠色低碳發展。通過統籌綠色低碳基礎數據和工業(ye) 大數據資源,建立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基礎數據平台,落實產(chan) 業(ye) 各個(ge) 環節的減碳固碳技術,實現產(chan) 業(ye) 的全鏈減排。例如,在工控生產(chan) 端采用CCUS(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技術實現對碳的直接轉化與(yu) 貯存,減少碳排放;在工控全鏈進行碳足跡監測與(yu) 追蹤等。綠色技術的全鏈貫通為(wei) 工業(ye) 互聯網綠色轉型提供了動力。

  數字化與(yu) 綠色化需平衡協調發展

  加速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需要走出一些認識誤區,實現兩(liang) 者協調發展:

  第一,不是所有的數字化場景都有助於(yu) 節能降碳,過度數字化反而增加能源消耗。首先,數字化的本源是采礦業(ye) 。據世界銀行報告稱,到2050年, 信息和通信技術(ICT)的重要元素——石墨、鋰和鈷的開采量將增加近500%。數字化高速發展無疑帶來礦石開采的高能耗。其次,ICT用電量驚人。根據歐盟的戰略報告,目前ICT占全球用電量的5-9%和溫室氣體(ti) 排放量的3%左右。另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測算,預計到2030年,全國各地區數據中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超過2億(yi) 噸,成為(wei) 我國經濟體(ti) 係第一大碳排放源。最後,數字垃圾成為(wei) 新的汙染源。據聯合國多個(ge) 機構聯合發布的《2020年全球電子垃圾監測》稱,到2030年,全球電子垃圾將達7400萬(wan) 噸。因此,數字產(chan) 業(ye) 自身節能降碳迫在眉睫。

  第二,不是所有綠色技術都需要賦予數字化外殼,微小技術改造也能產(chan) 生巨大節能效果。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中的技術協同路徑並不一定要在綠色技術上附加數字技術。對傳(chuan) 統工藝流程的綠色改造,引進節能減排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也可以產(chan) 生巨大的節能效果。比如,某不鏽鋼企業(ye) 采用的無硝酸清洗技術、18輥6連軋、退火爐設備無汙染排放技術等,某鋼鐵企業(ye) 為(wei) 解決(jue) 蒸汽“跑冒滴漏”問題,對蒸汽係統節能改造,使蒸汽的熱量更高效地被傳(chuan) 遞利用,實現了餘(yu) 能回收和綠色低碳供能雙重效果。以上案例均沒有附加數字化技術,但都產(chan) 生了巨大的節能效果。

  第三,“雙化”兩(liang) 大係統不是完全重合或割裂,研究其平衡的熵值是未來一大重要課題。數字化與(yu) 綠色化,以前往往作為(wei) 兩(liang) 個(ge) 單獨的係統存在,其實兩(liang) 者之間既非完全割裂,也不是完全重合。這一場景可以描述為(wei) :數字化轉型能夠產(chan) 出綠色低碳結果,而綠色發展又不拖累生產(chan) 和經濟進步。而要實現這一場景,就需要將兩(liang) 大係統進行平衡和協調,這種平衡的熵值究竟是多大,將是未來需要研究的一大課題。

  製度、經濟、技術是推動“雙化協同”發展的動力

  推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存在三種動力:製度、經濟、技術。在這三種動力中,製度是一種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導的發展動力,經濟和技術則是自下而上由企業(ye) 探索形成的發展動力。

  “製度”動力需要部門協同和專(zhuan) 項政策支持。除了既有的項目專(zhuan) 項資金、技術研發資金、標杆獎勵等政策投入外,政府還需不斷細化政策舉(ju) 措,如將資金保障寫(xie) 入政策,探索“雙化”試驗場等。“經濟”動力需要資本注入和可持續的商業(ye) 模式。比如,能源行業(ye) 的“能源即服務”(EaaS)模式、交通行業(ye) 的“出行即服務”(MaaS)模式,以及“綠電+多元碳匯”交易模式等都是典型的“雙化”商業(ye) 模式。“技術”動力更多聚焦在場景應用上,包括以數字技術為(wei) 底座、應用於(yu) 綠色場景,以綠色技術為(wei) 底座、應用於(yu) 數字場景兩(liang) 個(ge) 方麵。比如,利用數字化手段對綠色生產(chan) 全程監測、控製和治理;使用綠色技術降低數據中心能耗,幫助智能工廠排汙等。

  近年來,上海在推動傳(chuan) 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推進製造業(ye) 和通信業(ye) 綠色轉型,設立綠色工廠標杆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但在“雙化協同”發展方麵還存在諸如融合創新推動力不足、地區部門協同力不足、多元參與(yu) 引導力不足等問題。下一步,上海需要深度挖掘和培育“雙化協同”創新技術、應用場景和商業(ye) 模式,建立單一部門牽頭、行業(ye) 部門配合的“雙化協同”管理與(yu) 組織機製,成立“雙化協同”政產(chan) 學研聯係平台,不斷推進上海“雙化協同”創新發展。

  (作者為(wei) 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員、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與(yu)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yu) 公共事務學院聯合培養(yang) 博士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