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中國特色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我們(men) 要建設的農(nong) 業(ye) 強國、實現的農(nong) 業(ye) 現代化,既有國外一般現代化農(nong) 業(ye) 強國的共同特征,更有基於(yu) 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我國獨特的資源稟賦、文化傳(chuan) 統、政治製度等以及時代發展大勢,決(jue) 定了我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特殊路徑、價(jia) 值追求、顯著優(you) 勢、巨大潛力。應置身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背景,全麵考察、深刻把握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中國特色。
規模巨大、“四化”同步,蘊含著我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開創性意義(yi) 。
不同的人口規模意味著迥異的現代化難度係數。我國有超過14億(yi) 的人口,其中農(nong) 村人口約5億(yi) 人,這一巨量級的人口要實現現代化,是人類曆史上絕無僅(jin) 有的偉(wei) 大創舉(ju) 。人口規模巨大,意味著糧食安全保障之難,需要以約占世界7%的耕地資源,養(yang) 活占世界22%的人口並實現現代化;意味著艱巨的農(nong) 村剩餘(yu) 勞動力轉移任務、龐大的農(nong) 村公共服務需求、巨大的基層治理難度。這也意味著,“人多地少”“大國小農(nong) ”的基本國情、農(nong) 情。我國人均耕地麵積僅(jin) 為(wei) 世界平均水平的1/2,農(nong) 戶戶均經營規模7.8畝(mu) ,大致相當於(yu) 歐盟的1/40和美國的1/400,經營耕地10畝(mu) 以下的農(nong) 戶達2.1億(yi) 戶,95%的農(nong) 戶屬於(yu) 世界銀行劃定的“小農(nong) ”範疇。這對我國推動小農(nong) 與(yu) 現代農(nong) 業(ye) 相銜接、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nong) 業(ye) 全要素生產(chan) 率以及穩步推進城鎮化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人口規模,我國區域差別也是巨大的。我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地理、氣候、經濟基礎等條件千差萬(wan) 別,麵臨(lin) 的問題各不相同,製定農(nong) 業(ye) 政策等難度更大,對因地製宜、推動差異化發展的要求也更高。
與(yu) 西方現代化“串聯式”發展路徑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ge) “並聯式”發展過程。從(cong) 增長的難度看,西方國家現代化大多經曆了200多年的時間跨度,我國真正的現代化從(cong) 新中國成立算起,建成目標時間是2049年,跨度為(wei) 100年。高度壓縮的現代化,意味著必須保持一個(ge) 顯著高於(yu) 西方國家的經濟增速,也要求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快速跟進,以提供糧食、勞動力、土地、原材料等支撐和保障。從(cong) 協調的難度看,西方國家“串聯式”現代化是工業(ye) 化、城鎮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信息化依次發展,界限相對分明而又相互銜接,我國的“四化”是疊加的,上一個(ge) 階段的發展任務尚未完成,就不得不同時麵對下一個(ge) 階段任務。比如,農(nong) 業(ye) 現代化必然伴隨農(nong) 村人口的減少,西方國家通過工業(ye) 化機器代替人力效應和城鎮化的農(nong) 村勞動力減少效應,可以水到渠成,而我國的農(nong) 業(ye) 現代化在城鎮化走過半程時就啟動了,還有數億(yi) 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尚未融入城市,這就要求既加快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又保留農(nong) 民對土地的相關(guan) 權益。強化係統觀念,注重揚長避短,激活“四化”同步“乘數效應”,就能推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整體(ti) 躍升,為(wei) 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提供嶄新案例。
共同富裕、土地公有,蘊含著我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根本性旨歸。
共同富裕的前提是要增加城鄉(xiang) 收入的絕對量、縮小城鄉(xiang) 差距的相對值。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7.7億(yi) 農(nong) 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目前,中等收入群體(ti) 超過4億(yi) 人。從(cong) 資本主義(yi) 現代化史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受資本至上、利益至上邏輯的主導,極易導致貧富分化和小農(nong) 戶的困境,很多國家農(nong) 民仍過著貧窮的生活。20世紀中期以後,一些西方國家為(wei) 了緩解社會(hui) 矛盾,開始調整政策,農(nong) 民生產(chan) 生活水平有所提升,但仍存在過度規模化導致農(nong) 業(ye) 寡頭、農(nong) 村生活設施建設缺乏、農(nong) 民生活不確定性增加、西式民主邊緣化農(nong) 民訴求等明顯弊端。而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不僅(jin) 注重實質上的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優(you) 先發展,而且注重推動城鄉(xiang) 融合;不僅(jin) 保障農(nong) 民的食物、住房、醫療、教育等物質條件,而且保障教育、文化、科技、環境等方麵的進步和提高;不僅(jin) 確保發達地區農(nong) 民富裕,而且追求落後地區農(nong) 民也能實現共同富裕。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與(yu) 發展的首要生產(chan) 資料,更是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條件。在資本主義(yi) 土地私有製下,容易出現大規模的農(nong) 民失地乃至貧困現象,17世紀英國圈地運動就上演了一幕幕“羊吃人”的悲慘現象。而如今,不少資本主義(yi) 國家存在的眾(zhong) 多城市“貧民窟”也是其表現之一。此外,一些國家對土地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導致了過度開發、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枯竭等惡果。在我國過去的現代化進程中,土地公有製成為(wei) “中國奇跡”的最大奧秘之一,國家能夠根據發展需要,在實行最嚴(yan) 格的土地管理製度和耕地保護製度的同時,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和社會(hui) 規劃,推動土地資源的合理有效開發,有力保障了工業(ye) 化、城鎮化。從(cong) 農(nong) 村來看,農(nong) 村土地集體(ti) 所有是推進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製度必選項,是既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能保障農(nong) 民利益的基礎性製度。通過“三權分置”等創造性的土地管理製度,配套農(nong) 村集體(ti) 產(chan) 權製度改革,加上以立法和政策手段來調控土地利用和保護農(nong) 民權益,將有效激活農(nong) 村發展動力活力,夯實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後院”,讓農(nong) 民利用土地有利可圖、在城市打拚進退有據。
生態文明、中華文明,蘊含著我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戰略性機遇。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生態文明作為(wei) 人類社會(hui) 對工業(ye) 文明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進入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紛紛承諾實施碳中和行動,全球範圍內(nei) 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的共識正在形成。在生態文明時代背景下,中國農(nong) 村發展正經曆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模式和鄉(xiang) 村生活方式正在逐漸演變,如今,城市“下鄉(xiang) ”熱潮越來越明顯,鄉(xiang) 村逐漸成為(wei) 創新創業(ye) 的新空間,在養(yang) 老、養(yang) 生、養(yang) 心、養(yang) 眼以及旅遊、教育、文創、鄉(xiang) 村工業(ye) 、服務業(ye) 等方麵蘊含著新價(jia) 值新功能。據有關(guan) 專(zhuan) 家估計,每年將創造超過10萬(wan) 億(yi) 元的新需求。未來幾十年,清潔能源將很大程度替代傳(chuan) 統石化能源。在新一輪全球能源革命中,農(nong) 村被邊緣化地位將徹底改變。過去工業(ye) 革命時期,非均衡分布、集中開發、高運輸成本的傳(chuan) 統能源,使農(nong) 村難以享受好處。而對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人口分布密度越低,人均可利用的新能源量越大,農(nong) 村相對城市更具優(you) 勢。如我國太陽能熱水器90%以上的市場在農(nong) 村,農(nong) 村沼氣發展良好。這表明,農(nong) 村將會(hui) 成為(wei) 引領低碳經濟與(yu) 綠色生產(chan) 和消費的新生力量。
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物質文明與(yu) 精神文明如鳥之雙翼、車之兩(liang) 輪,必須協調發展。在我國幾千年的曆史中,農(nong) 業(ye) 一直是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礎,農(nong) 村孕育了中國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和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態度,孕育了深厚的價(jia) 值觀念、道德準則、傳(chuan) 統智慧,孕育了多樣的民間藝術文化,是中國人獨特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發育、儲(chu) 存與(yu) 傳(chuan) 承的載體(ti) 。可以說,中國的鄉(xiang) 土文化、農(nong) 耕文化,蘊藏著巨大的現代價(jia) 值,必將在新時期發揮巨大作用,為(wei) 破解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諸多難題,提供源源不斷的智慧養(yang) 分和全新的世界觀。
(作者單位: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