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有為|徐德建:開著“變形金剛”修鐵路
蜿蜒的牙林鐵路一眼望不到頭。牙林鐵路位於(yu) 內(nei) 蒙古大興(xing) 安嶺北部,南北連接呼倫(lun) 貝爾牙克石市和根河市滿歸鎮,是林區百姓日常出行、就醫、求學的重要交通線。
為(wei) 了確保暑運期間牙林鐵路的安全暢通,海拉爾工務段派駐式大機搗固班組的12個(ge) 工友,克服高溫雨水天氣、蚊蟲叮咬、野外住宿等困難,駕駛著猶如“變形金剛”一般的大型養(yang) 路機械——搗固車,對線路進行精細的維修養(yang) 護。
“兩(liang) 台DC-32型搗固車,是與(yu) 我們(men) 親(qin) 密無間的鋼鐵巨獸(shou) 。”徐德建,是海拉爾工務段海拉爾綜合機修車間派駐式大機搗固班組的工長,“搗固車是集合了超平軌道、夯實道床等多種功能的高科技機械,能夠對線路提供精準高效的維修,我們(men) 的任務就是精心駕駛、操作和保養(yang) 它,既要當好搗固車的‘大腦’,又要做好搗固車的‘保姆’。”他說。
通常,每年5月-10月,班組會(hui) 集中地對管內(nei) 線路進行持續的作業(ye) ,每年完成線路搗固作業(ye) 達到600公裏以上。這個(ge) 時期,班組除了上線作業(ye) 就是檢修保養(yang) 車輛,基本上達到了“人車合一”的狀態。今年,徐德建和工友們(men) 從(cong) 5月6日正式開始作業(ye) ,已經和搗固車共處了50天,比和家人在一起時間的2倍還多。但是夏季是大機作業(ye) 的黃金時期,“多幹點兒(er) ,線路質量就更有保障,列車運行就更穩一點兒(er) 。”他說。
為(wei) 了盡可能不影響行車秩序,徐德建和工友們(men) 作業(ye) 一般會(hui) 避開列車運行時間。近三個(ge) 月的時間裏,他們(men) 每天淩晨3點就要起床,天還沒亮就要出發前往作業(ye) 現場。雖然有些疲憊,但徐德建說,看著清晨燦爛的朝霞、聞著山裏的清新的花草香,身體(ti) 的疲憊也就煙消雲(yun) 散了。
操作室是一個(ge) 不到一平方米的狹小空間,而就在這不到一平方米的地方,大機操作手每天要在駕駛室裏,緊盯著線路和數據連續作業(ye) 3小時以上,手腳配合操作按鈕和踏板2000多下,對協調能力的要求很高,稍有走神,就可能對施工全局造成影響。培養(yang) 一個(ge) 成熟的操作手至少需要1年的時間,多年來,每位大機操作手都積累了豐(feng) 富的經驗,“一心多用”的同時又“心細如發”。
在看起來筆直的鐵軌上,存在著毫米級的橫向和縱向幾何差值,需要前後司機室的操作手密切配合調整,一方麵做到超平線路,另一方麵要把道床夯實,線路問題全部消除了,行車也就更穩定。這項工作看起來很輕鬆,但操作手卻需要克服因為(wei) 步進式行進而產(chan) 生的強烈的頭暈和嘔吐感,徐德建還記得,剛上車的時候,每個(ge) 人都吐得“昏天黑地”,新手至少要半個(ge) 月的時間才能適應這個(ge) 過程。久而久之,操作手們(men) 適應了這個(ge) 特殊的行進“節奏”,每次完成線路的養(yang) 護作業(ye) 後,他們(men) 都會(hui) 拿起抹布把操作台仔仔細細擦拭一遍,“看著列車安全快速平穩地通過這條線路,我知道這裏麵也有我們(men) 的一份力量。”他們(men) 說。
因為(wei) 長期工作在鐵路線上,有人說徐德建和工友們(men) 就像“流浪的吉普賽人”,徐建德對此一笑置之,在他心中,這份工作的價(jia) 值獨一無二。“我們(men) 共同守護著行車安全,心中有信仰,前方就充滿光芒。”他說。
總監製:金銳
監製:王海
策劃:楊月 安俐
記者:安俐 喬(qiao) 文光(通訊員) 蘆男(通訊員)
《青年有為(wei) 》係列微視頻組織機構
指導單位:中央網信辦網絡傳(chuan) 播局
出品單位:中國青年網、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