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得像不一定就畫得好
【學術爭(zheng) 鳴】
作者:劉亞(ya) 剛(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編審)
什麽(me) 是藝術呢?一位老先生講過這樣一個(ge) 故事,他小時候畫了一個(ge) 蘋果給老師看,老師讚揚他:“畫得真像,很藝術。”他想:“原來畫得像就是藝術。”老師又接著說:“比真的還真。”他恍然大悟,藝術就是比真的還真。
如果我們(men) 把“畫得像”看作是形似,把“比真的還真”看作是神似,那麽(me) ,在中國傳(chuan) 統繪畫中,曆來是重神似而輕形似的。蘇東(dong) 坡說:“論畫以形似,見與(yu) 兒(er) 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評論繪畫不能跟兒(er) 童一樣認為(wei) 畫得像就是最好的。在蘇東(dong) 坡這裏,神似顯然是高於(yu) 形似的。
當然,中國傳(chuan) 統繪畫中並非沒有寫(xie) 實性非常強的畫家、作品和流派。現藏於(yu) 南京博物院的《明人十二肖像》就非常接近素描頭像的感覺。但這類作品在中國繪畫史中並不是主流,更多發揮的是繪畫的實用性,它們(men) 或是逝者的遺容,或是對重要場景的記錄,起到的是留影和紀念的作用。
近代以來,徐悲鴻、蔣兆和等老一輩藝術家,順應當時社會(hui) 的發展趨勢,倡導對傳(chuan) 統繪畫進行改革。以徐悲鴻和蔣兆和為(wei) 代表所建立的國畫體(ti) 係,被稱為(wei) “徐蔣體(ti) 係”。盡管當今從(cong) 學理上對素描的定義(yi) 要更加寬泛一些,但徐蔣體(ti) 係所倡導的素描是寫(xie) 實的,其範圍比所謂的單色畫的定義(yi) 要窄得多,他們(men) 所建立的以素描為(wei) 基本訓練方法的教學體(ti) 係也是指向這一類型的素描。這一體(ti) 係長期以來在高等院校美術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中占據主流,甚至把這類素描作為(wei) 招生考試的必考科目之一,影響著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xi) 、學校的招生、考前的培訓,以及社會(hui) 對繪畫的認知等方方麵麵。今天談起素描,除了少數專(zhuan) 家學者之外,絕大多數人想到的是明暗、透視、比例等符合解剖學要求的素描,而絕不會(hui) 把帶有寫(xie) 意、抽象和漫畫傾(qing) 向的單色畫看作是素描。
但隨著攝影、攝像技術的發展,在外形上為(wei) 人或物寫(xie) 照,照片和視頻影像顯然能發揮出更好的作用——聲、光、電的綜合運用使它們(men) 比一張畫更有帶入感,讓人們(men) 感受更直觀,也更加易於(yu) 廣泛傳(chuan) 播。今天,科學技術發展突飛猛進,VR(虛擬現實)技術能帶來更加身臨(lin) 其境的觀看體(ti) 驗,AI(人工智能)技術能根據文本自動生成一件畫作,未來或許還會(hui) 發展出更加新奇和逼真的“象形擬物”技術。那麽(me) ,繪畫在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應該以什麽(me) 樣的形式繼續發展,扮演什麽(me) 樣的角色呢?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傳(chuan) 統繪畫重視寫(xie) 意的優(you) 勢就體(ti) 現出來了。因為(wei) 無論在什麽(me) 時代,人們(men) 對周圍事物的感受和體(ti) 驗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依然有表達自我的需求,依然需要用到想象力和創造力,而這些正是中國傳(chuan) 統繪畫之所長。
從(cong) 學習(xi) 繪畫的角度來看,中國傳(chuan) 統繪畫的教學模式是教給學習(xi) 者一種範式。比如清代以來被廣泛使用的《芥子園畫譜》,它教給初學者點怎麽(me) 點、皴怎麽(me) 皴、石頭有三麵、樹有幾種形式、畫中的位置怎樣經營。學會(hui) 了這些基本範式,學畫之人就可以像壘積木一樣發揮自主性去取舍和創造,直到生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運用這些方法和技巧,既能畫出石濤的風格,也能畫出龔賢的風格,至於(yu) 最終究竟能形成什麽(me) 樣的個(ge) 人風格,考驗的則是一個(ge) 人的綜合素養(yang) ,比如長期堅持不懈的訓練,持續深入的思考,對事物的獨特認知,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等。從(cong) 某種層麵來說,這種學習(xi) 模式是開放的,指向是多元的。
從(cong) 畫的內(nei) 容來看,中國傳(chuan) 統繪畫中重視寫(xie) 意一路的繪畫,所畫的看似是一草一木,其實表達的是一個(ge) 精神的世界。鄭板橋筆下的竹子,既是他“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韌不拔,又是他“一枝一葉總關(guan) 情”的愛民之心。倪瓚筆下的六棵樹,代表的是對君子風度的讚賞。唐寅筆下的秋風紈扇,表達了他自己懷才不遇的情緒。這樣的畫作,不是給你講了一個(ge) 故事、讓你看見一個(ge) 場麵,而是帶著你一步一步走入畫家的精神世界,並與(yu) 他產(chan) 生共情。品味一幅畫,就是品味一個(ge) 人。無論是欣賞還是臨(lin) 摹某位畫家的作品,都是通過作品向這位畫家本人靠近。
從(cong) 審美的角度來看,中國畫的核心是書(shu) 法,其實就是筆墨之美。唐代張懷瓘說:“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shu) 則一字已見其心。”在他看來,寫(xie) 一個(ge) 字就能反映出一個(ge) 人的內(nei) 心,而不需要多說什麽(me) 。傳(chuan) 統繪畫的取材、位置、取勢,能欣賞的地方很多,但最具中國文化內(nei) 涵的是它的筆墨。簡簡單單一個(ge) 點、一筆線,畫在生宣紙上,自然暈染開來,就足以觸動觀者的內(nei) 心,仿佛猛然一震,解開了深藏在觀者心中的文化密碼。站在一幅黃賓虹的畫作前,他究竟畫得是山是樹,是哪裏的山哪裏的樹,都已經不重要了,那層層累積的筆觸和墨痕,就足以讓你去感受、去猜想、去品味。此外,古人講中庸,體(ti) 現在傳(chuan) 統繪畫上,既沒有豔麗(li) 的色彩,也沒有誇張、變形和視覺衝(chong) 擊力,而是將力量內(nei) 斂,讓氣息自然流動,使畫麵於(yu) 動態中達到一個(ge) 均衡。善學者,能從(cong) 中感受到這種美感,於(yu) 紛鬧喧囂的城市之中,於(yu) 繁雜瑣碎的生活之中,養(yang) 成自己的平和之氣。
如果把素描遵照學理上的定義(yi) 來看,它偏向寫(xie) 意、抽象的一類,在某種程度上也能達到表達自我的作用,但它卻不具備我國傳(chuan) 統繪畫獨特美感和文化內(nei) 涵。因此,隨著時代的發展,目前素描所導向的寫(xie) 實路徑,究竟適不適合現在和未來時代的發展要求,是否有利於(yu) 中國畫傳(chuan) 達中國文化精神,值得我們(men) 深入思考和討論。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玉梅、於(yu) 園媛、許馨儀(yi) 、陳雪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8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