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百年老字號杭州天竺筷重回河坊街 傳承人:望在亞運期間展示非遺風采

發布時間:2023-08-03 10:0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8月2日電 (童笑雨)時隔多年,百年老字號、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杭州天竺筷的官方店鋪於(yu) 日前重回“誕生地”——浙江杭州河坊街。

  8月2日,天竺筷第六代傳(chuan) 承人周生元接受采訪時表示,此次回歸不僅(jin) 是為(wei) 了在新時代弘揚非遺文化,也是為(wei) 了在杭州第19屆亞(ya) 運會(hui) 召開之際,向外國友人展示杭州天竺筷的製作技藝,展現中國非遺風采。

  河坊街是杭州一條著名的曆史文化街區,被認為(wei) 是“國內(nei) 八大古街”之一。作為(wei) 與(yu) 張小泉剪刀、杭州絲(si) 綢、王星記扇子齊名的“杭州四寶”之一的天竺筷,源於(yu) 清朝乾隆年間。

  相傳(chuan) ,杭州天竺三寺佛事鼎盛,僧人為(wei) 解香客“齋食缺筷”之急,遂將附近山上的小徑竹截削成筷,供其使用。因小徑竹生長於(yu) 天竺山,天竺筷也由此得名。早在清末,杭州就盛產(chan) 天竺筷。民國時期,在清河坊一帶的大井巷,天竺筷作坊已有一定規模。

  據周生元介紹,杭州天竺筷的第二代傳(chuan) 承人平阿大、平阿二兩(liang) 兄弟,當時就在大井巷製作天竺筷。他們(men) 不但手腳快,質量也好,生意非常不錯。兩(liang) 人有一手絕活,即用燒紅的鐵筆直接在筷身上作畫,能畫出比燙花更細膩、更生動的人物和山水,因此二人可謂聲名遠揚。

  天竺筷第五代傳(chuan) 承人王連道說:“從(cong) 我記事起,家裏就用天竺筷吃飯。”如王連道一樣,很多老杭州人從(cong) 小就用天竺筷吃飯,一日三餐的記憶都浸潤在一片竹香中。

  殊不知,這樣一副江南人家曾家家必備的中華名筷,因工序繁複,以及在機械化生產(chan) 和一次性筷子的衝(chong) 擊下,一度瀕臨(lin) 消亡。

  一雙天竺筷的誕生,需要經曆多少工序?

  周生元表示,前後有二十多道。從(cong) 最初的砍竹、截斷、選料、蒸煮、暴曬,到中期的設計、雕版、烙花、銼頭、砂光、拋光、鑲頭、配對,直至最後精裝成品,全靠雙手對細節的精準拿捏,以及一顆細膩而執著的匠心。

  “杭州天竺筷這次重回河坊街,也是一次回歸。”周生元很是感慨。他希望,借助此次回歸,讓更多人了解、認識,從(cong) 而愛上天竺筷,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能和時代更好地融合。

  記者看到,店鋪門頭墨底金字的招牌古色古香,宣傳(chuan) 海報上,中英雙語圖文並茂地向遊客講述天竺筷的曆史。店鋪裏還陳列著出自非遺傳(chuan) 承技藝匠人之手的天竺筷,上麵烙畫著西湖風景、詩文花鳥等。

  周生元提到,在杭州第19屆亞(ya) 運會(hui) 召開期間,他們(men) 也將進駐亞(ya) 運村,向外國友人展示天竺筷的製作技藝。“中國筷文化博大精深,希望通過外國運動員的親(qin) 身體(ti) 驗,把杭州天竺筷帶回他們(men) 的家鄉(xiang) 。”(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