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水平工程科技人才隊伍
【科學隨筆】
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作為(wei) 一類重要的人才資源,工程科技人才對工程科技創新至關(guan) 重要。然而,目前我國工程科技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人才政策精準化程度不高、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不暢通、人才評價(jia) “四唯”等問題依然存在。那麽(me) ,如何建立一支與(yu)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求相適應的工程科技人才隊伍呢?
首先,要注重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yang) 和儲(chu) 備。工程科技是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當前,工程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主導作用日益突出,對國家戰略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緊迫。而要發揮以上作用,必須通過激勵手段和引導政策,推動廣大工程科技人才投身工程科技實踐,提升我國工程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但同時,要特別注重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yang) 和儲(chu) 備,否則人才隊伍將麵臨(lin) 斷層和枯竭的風險。
為(wei) 了保持工程科技人才隊伍的可持續發展。一要製定科學的人才資源發展規劃,合理安排海外工程科技人才的引進工作,同時建立健全以科技自立自強為(wei) 導向的自主培養(yang) 體(ti) 係,加快複合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養(yang) 與(yu) 開發。二要根據人才發展規律提供全麵的培訓和發展機會(hui) ,使工程科技人才能夠持續不斷地提升專(zhuan) 業(ye) 技能和基礎理論知識,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hui) 發展需求。三要暢通人才的流動和交流,推動工程科技人才在不同崗位和機構間進行經驗和知識的交流,強化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豐(feng) 富工程科技人才實踐經驗,培養(yang) 多元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
其次,要處理好人才引進和自主培養(yang) 的關(guan) 係。工程科技人才引進是提升資源數量和質量的重要手段。應製定有吸引力的政策和待遇,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職業(ye) 發展機會(hui) ,給予優(you) 秀人才必要的支持。
我們(men) 既要注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又要提升本土工程科技人才的自主培養(yang) 質量。一是創新工程科技人才培養(yang) 模式。開設專(zhuan) 門的創新教育課程,幫助工程科技人才掌握創新方法論和工具。同時,也要注重培養(yang) 人才的實踐能力,由注重工程科技人才的技能和理論知識培養(yang) 向注重實踐能力培養(yang) 轉變。二是強化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搭建跨學科科研團隊。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加強通識教育,拓展學生多學科視野,提升工程創新能力。依靠多學科的研討會(hui) 、團隊項目等方式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合作和交流,深入實施項目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xi) 潛能,推動從(cong) 單純“知識傳(chuan) 授”向全方位“能力培養(yang) ”轉變。
再次,要處理好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以及卓越工程師等四類人才之間的關(guan) 係。戰略科學家是具有深厚學術造詣和獨立思考能力的科學家,能夠為(wei) 國家的戰略發展提供戰略支撐和決(jue) 策參考。一流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在特定領域內(nei) 有著卓越的科技成就和創新能力,可以推動科技進步和產(chan) 業(ye) 升級。他們(men) 與(yu) 戰略科學家的合作和互動,能夠形成頂天立地的科技創新力量。青年科技人才是具有潛力和活力的重要力量,可與(yu) 戰略科學家、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進行緊密合作與(yu) 交流,為(wei) 其成長提供良好的平台。卓越工程師則是在工程領域中具備卓越能力和豐(feng) 富經驗的專(zhuan) 業(ye) 人才,在實際工程項目中負責解決(jue) 複雜的工程問題,與(yu) 戰略科學家、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合作可以形成理論與(yu) 實踐相結合的優(you) 勢。筆者認為(wei) ,四類人才的協同可在有組織的科研中實現。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wei) 導向,將四類工程科技人才有效組織起來,充分發揮四類人才的各自優(you) 勢,共同突破工程科技創新中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
同時,要推動工程科技人才進行有組織科研。在當前時期,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不斷強化有組織科研。一是工程科技人才應圍繞“四個(ge) 麵向”明確科研定位和科研目標;以科研團隊與(yu) 學科方向為(wei) 軸心,發揮科研能力、協作能力;以實驗室和製度為(wei) 最終保障,提供必備工具和場所,保障整個(ge) 科研的順利開展。二是現行學科導向的科研組織模式所形成的成果評價(jia) 機製,易演變成論文導向的科學研究,因此,應加快建立以創新成果質量和實際貢獻為(wei) 導向的科研績效評價(jia) 製度。對於(yu) 參與(yu) 跨學科、跨機構所產(chan) 生的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應當形成相應的兌(dui) 換機製,完善資政建議和學術成果、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研項目分類評價(jia) 辦法。
最後,既要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科學研究能力,也要注重發揮人才的主觀能動性。良好的科學研究能力,是工程科技人才能夠開展工程創新工作、在未來取得重要突破的基本要素。而主觀能動性是支持工程科技人才如何選擇工程科技創新道路、能否持續開展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的核心要素,在實踐中要將兩(liang) 者有效結合。
一是要培養(yang) 以卓越科學研究能力為(wei) 主的客觀能力。通過改革工程科技人才培養(yang) 模式,注重工程科技人才專(zhuan) 業(ye) 技能實踐能力教育和多學科交叉下的通識教育,提升工程科技人才的科研能力和專(zhuan) 業(ye) 水平,產(chan) 出符合社會(hui) 發展和產(chan) 業(ye) 需求的複合型工程科技人才。二是要發揮人才的主觀能動性。把激發報國熱情和奉獻精神貫穿於(yu) 工程科技人才培養(yang) 、評價(jia) 、激勵工作的整個(ge) 過程中。培育工程科技人才追求真理、嚴(yan) 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中攻關(guan) 、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充分激發廣大工程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做好為(wei) 工程科技人才排憂解難、鬆綁減負的工作。
(作者:楊中楷、林德明,分別係大連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教授,大連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