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基層,做一名腳下有泥肩上有責的青年
7月中旬,林萬(wan) 東(dong) 到昆明市東(dong) 川區委辦公室報到,開始了在基層的職業(ye) 生涯。
地處雲(yun) 貴高原北部邊緣的東(dong) 川區,是昆明市唯一一個(ge) 國家級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東(dong) 川離昆明市區150多公裏,但在林萬(wan) 東(dong) 心裏,這裏離媽媽很近。為(wei) 撫養(yang) 3個(ge) 兒(er) 女,他的媽媽多年來一直在昆明的一個(ge) 工地上做工。
4年前,林萬(wan) 東(dong) 通過“自強計劃”進入清華大學學習(xi) 。接到錄取通知書(shu) 那天,他正在工地上和媽媽一起汗流浹背地搬磚。經媒體(ti) 的報道,人們(men) 認識了這個(ge) 出自寒門的“搬磚男孩”。
如今,“搬磚男孩”林萬(wan) 東(dong) 作為(wei) 東(dong) 川區2023年定向選調生到基層就業(ye) ,再次引起了人們(men) 的關(guan) 注。
“我在讀書(shu) 時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因此,我希望用我所學的知識,回報家鄉(xiang) 、回報媽媽,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出貢獻。”林萬(wan) 東(dong) 說。
紮紮實實在基層從(cong) 頭學起
林萬(wan) 東(dong) 出身農(nong) 家,家庭貧困,爸爸患有腰疾、腦梗,於(yu) 兩(liang) 年前去世。多年來全家的生活都靠媽媽在工地上搬磚運沙維持,媽媽還供林萬(wan) 東(dong) 兄妹3人完成了大學學業(ye) 。
林萬(wan) 東(dong) 從(cong) 不諱言自己來自建檔立卡戶家庭。他知道自己唯一的出路就是勤奮努力,正如清華大學校長對他的鼓勵:“唯有自強不息,才有日後無限可能。”因此,他對自己未來的規劃十分務實:畢業(ye) 後回雲(yun) 南就業(ye) ,一方麵可以照顧母親(qin) ,另一方麵,要紮紮實實在基層從(cong) 頭學起。
進入清華讀書(shu) ,林萬(wan) 東(dong) 感受到良好的學風,同學們(men) 從(cong) 不在吃穿用度上比較。但初入大學校園,就讀於(yu) 信息管理與(yu) 信息係統專(zhuan) 業(ye) 的林萬(wan) 東(dong) 還是感覺到了自己和同學的差距。同學中有的高中時就參加計算機競賽拿到獎牌,有的是數學奧賽冠軍(jun) 。“你才開始學高等數學、計算機編程,人家已經學完了。”“有天賦的人更勤奮”,許多同學的目標清晰,會(hui) 為(wei) 自己的職業(ye) 規劃提前作好準備。而來自縣城的他,隻能自己摸索。
為(wei) 此,林萬(wan) 東(dong) 一直堅持刻苦學習(xi) ,周末也很少外出遊玩。學校免除了林萬(wan) 東(dong) 的學費,他又獲得了國家助學金的資助,順利讀完了大學,還獲得了學校頒發的“學習(xi) 進步”和“到西部就業(ye) ”的獎勵資金。
林萬(wan) 東(dong) 說話語速很快、思維敏捷。然而,過去的他與(yu) 人交流時總會(hui) 手足無措。他說是清華的教育打開了他的視野,給予了他自信,讓他獲得了成長。
大四時,林萬(wan) 東(dong) 將“昆明市東(dong) 川區可持續發展能力測度”作為(wei) 畢業(ye) 論文的研究方向,他根據東(dong) 川10多年的經濟社會(hui) 、生態等方麵的數據,分析東(dong) 川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變化,並提出政策建議。
到東(dong) 川報到工作後,東(dong) 川區組織他和另外8名選調生,前往鄉(xiang) 村、企業(ye) 、學校、醫院等地,了解東(dong) 川生態建設、教育醫療、產(chan) 業(ye) 發展、招商引資、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方麵的情況。密集的調研,讓剛參加工作的選調生們(men) 對東(dong) 川的資源、人文、區位優(you) 勢有了更深的了解。
調研之後林萬(wan) 東(dong) 覺得,自己曾經在論文中提出的建議十分書(shu) 生氣。“要在基層工作,服務好基層群眾(zhong) ,我需要學習(xi) 的東(dong) 西還有很多。”他說。
“基層滿滿的誠意,深深地吸引了我”
到東(dong) 川區委組織部報到前,楊梓航提前一個(ge) 月來到了東(dong) 川,希望讓自己有充足的時間去了解東(dong) 川、適應東(dong) 川、融入東(dong) 川。在這一個(ge) 月裏,他行走在大街小巷感受東(dong) 川的煙火氣,登上海拔4017米的大牯牛寨山山頂俯瞰東(dong) 川,遠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參觀金沙銅文化展館,遊覽阿旺鎮千鼓彝寨等地,氣候炎熱而多山的東(dong) 川,讓他心中生出了很多親(qin) 切感。
楊梓航是四川西昌人,在南開大學資源循環科學與(yu) 工程專(zhuan) 業(ye) 學習(xi) 期間,又輔修了天津大學工商管理專(zhuan) 業(ye) ,獲得雙學位,後以專(zhuan) 業(ye) 第一的成績保研至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師從(cong) 中國工程院院士馬軍(jun) 。
“馬軍(jun) 院士以包容的心態鼓勵我們(men) 全方位、多領域發展,他希望以係統性的觀點去解決(jue) 環境問題,並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和全麵發展。”楊梓航說,“馬老師的培養(yang) 和指導,為(wei) 我指明了人生方向。更重要的是,具有愛國奉獻優(you) 良傳(chuan) 統的南開大學和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將愛國的情懷和‘基因’刻進了我的骨子裏,使我願意投身基層一線。”
5年前的春節,楊梓航曾和家人到雲(yun) 南自駕遊,這次旅遊讓他愛上了雲(yun) 南,成為(wei) 他參加雲(yun) 南定向選調生考試的理由。“在昆明的所有區縣中,東(dong) 川區離昆明市中心最遠,離西昌市最近。”在楊梓航看來,到東(dong) 川工作,是他兼顧事業(ye) 與(yu) 照顧父母的“最優(you) 解”。
畢業(ye) 於(yu) 東(dong) 北大學的楊小凡,通過定向選調生考試,成為(wei) 東(dong) 川區工業(ye) 和科技信息化局的工作人員。
楊小凡的家鄉(xiang) 在雲(yun) 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近年來,我的家鄉(xiang) 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脫貧攻堅戰的全麵勝利,我們(men) 是受益者。”她說。
讀大一時,楊小凡曾到巍山縣永安村委會(hui) 參與(yu) 當地建檔立卡戶的住房修繕工作的實地調查、登記工作。當她和當地幹部爬過崎嶇不平、陡峭險峻的山路,來到大山裏的村寨,看著那些修繕完成的房屋以及農(nong) 戶們(men) 臉上洋溢的笑容,她不禁感慨萬(wan) 千。
“我在農(nong) 村出生、長大,深知基層工作的不易,以及基層工作的重要性。”她說。
在她看來,自己所學的冶金工程專(zhuan) 業(ye) ,在東(dong) 川有廣闊的用武之地。
東(dong) 川擁有豐(feng) 富的銅礦,采礦曆史悠久,東(dong) 川銅在我國製幣業(ye) 和製造業(ye) 中有著特殊地位。但作為(wei) 資源輸出型礦業(ye) 城市和銅工業(ye) 原料的供應產(chan) 地,東(dong) 川也因此成為(wei) 了衰退型資源枯竭城市。
如今,東(dong) 川這個(ge) 老工業(ye) 基地走上了綠色轉型發展之路。重視生態治理,建立以新材料為(wei) 主導產(chan) 業(ye) ,裝備製造、食品和消費品製造為(wei) 輔的產(chan) 業(ye) 集群。產(chan) 業(ye) 急需人才引進、產(ch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園區人才匯聚、卓越企業(ye) 家培養(yang) 的“四大工程”,是東(dong) 川人才工作的重點。人才資源開發績效被列入了東(dong) 川各級黨(dang) 政“一把手”年度工作目標。人才公寓、安家費、人才引進費……通過優(you) 化政策、兌(dui) 現政策,東(dong) 川正在完善對人才的生活服務和工作服務。
“我之所以選擇紮根基層,除了看到基層工作的意義(yi) 之外,還有東(dong) 川對人才引進的重視。”楊小凡說,“東(dong) 川滿滿的誠意,深深地吸引了我”。
以“空杯心態”紮根基層
林萬(wan) 東(dong) 、楊梓航、楊小凡等9名到東(dong) 川工作的定向選調生,分別來自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南大學等高校,其中,碩士研究生學曆5名,大學本科學曆4名。他們(men) 都是經過筆試、麵試,從(cong) 眾(zhong) 多考生中擇優(you) 錄取的。
“要想在基層做好工作,首先要擺正心態,保持謙遜、不驕不躁,才能立於(yu) 不敗之地。”當和9名選調生座談時,東(dong) 川區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戴樺駿誠懇地說道。
戴樺駿2013年10月參加全省定向大學生村官選調生招錄,通過選崗回到了家鄉(xiang) 東(dong) 川區因民鎮田壩社區工作。2018年4月,他到舍塊鄉(xiang) 擔任組織委員。
舍塊是昆明最偏遠的鄉(xiang) 鎮,去往鄉(xiang) 政府的路上,有雲(yun) 海、花海、草海、林海和各種奇峰秀嶺,風景很美,但是路況很差。一路上地災點不計其數,晴天落石、雨天滑坡、雪天封路。自然條件和交通條件的惡劣,使舍塊成為(wei) 當時貧困發生率最高、脫貧難度最大、脫貧投入最多的鄉(xiang) 鎮。經過全鄉(xiang) 幹部群眾(zhong) 眾(zhong) 誌成城、合力攻堅,全鄉(xiang) 2053戶7475人,搬遷至東(dong) 川城區集中安置,2018年年底,全鄉(xiang) 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從(cong) 2018年至2020年,戴樺駿任舍塊鄉(xiang) 團結村包村領導,負責全村黨(dang) 建、脫貧、民生、就業(ye) 、產(chan) 業(ye) 、醫療、教育等方麵問題,每天在村裏,從(cong) 早上8點工作到深夜。“短短幾句話,很難描述我們(men) 當時麵臨(lin) 的困難和問題。”
盡管付出了很多,但在戴樺駿看來,舍塊能有98%的群眾(zhong) 完成搬遷,90%的功勞都是當地村幹部的。
他告訴選調生們(men) ,作為(wei) 組織部培養(yang) 的年輕幹部,選調生受到組織、群眾(zhong) 的關(guan) 注和同事的期待,有時候會(hui) 覺得自己是天之驕子,自我滿足。有時會(hui) 有不想融入基層“圈子”的想法,認為(wei) 村幹部是“老大粗”。但是要在基層幹下去,就要把這樣的情緒化解掉,學會(hui) 同基層幹部打交道。他們(men) 之所以能選上村幹部,是有過人之處的,他們(men) 的為(wei) 人之道、待客之道、社會(hui) 關(guan) 係等,方方麵麵的細節都值得去學習(xi) 。
“基層有廣闊的天地,但基層工作任務重、矛盾多、條件差,這些是擺在我們(men) 麵前的一道道坎。”戴樺駿說。每一名選調生,都有可能從(cong) 機關(guan) 到鄉(xiang) 鎮工作。學會(hui) 在沒有獨立衛生間、沒有WiFi、沒水洗澡的農(nong) 村生活,大膽、主動工作,挑起擔子,是對選調生的要求,也是能力的體(ti) 現。“到基層、到農(nong) 村不虛度光陰,不是嘴上說說。”要培養(yang) 在艱苦環境“沉得住”的耐力,關(guan) 鍵時刻“頂得住”的能力,始終和人民群眾(zhong) 想在一起、幹在一起,才能在群眾(zhong) 最需要的地方紮下根。
據悉,為(wei) 了讓到基層工作的大學畢業(ye) 生盡快適應環境、順利成長,東(dong) 川區多次組織他們(men) 到全區調研,開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區、提升基層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專(zhuan) 題培訓等,邀請專(zhuan) 家講解東(dong) 川區小江幹熱河穀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項目謀劃等。
同時,東(dong) 川區還製定了一係列“苗壯強基”計劃,如雙導師幫帶製度,一名單位主要領導和一名業(ye) 務骨幹作為(wei) 選調生和年輕幹部的幫帶導師,對到基層工作的大學畢業(ye) 生的政治、思想、業(ye) 務、技能等,進行全方位全過程培養(yang) ,讓他們(men) 以一種“空杯心態”,成為(wei) 心中有數、腳下有泥、手上有招、肩上有責、言行有度的基層骨幹。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