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讓新時代非遺迸發生命力

發布時間:2023-08-03 10:14: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如今,非遺的保護傳(chuan) 承越來越多樣化,並融入現代生活,激發出新時代非遺的活力。2022年文化和旅遊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末,全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共有在世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2433名。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名冊(ce) )項目42個(ge) ,位居世界第一。全年全國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機構舉(ju) 辦演出57762場、舉(ju) 辦民俗活動13664次、舉(ju) 辦展覽18107場。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卓有成效。

  近年來,非遺保護傳(chuan) 承、開發利用等各個(ge) 領域的數字化發展逐漸成為(wei) 新潮流、新趨勢。通過區塊鏈、5G、AI等技術手段,讓傳(chuan) 統非遺技藝與(yu) 數字科技相結合,賦予了傳(chuan) 統文化新的時代元素和意義(yi) 。華夏文化促進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周鵬認為(wei) ,要深入挖掘、整理、研究、傳(chuan) 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充分發揮其在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創新的方式,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發展。要借助現代科技,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時俱進,與(yu) 現代社會(hui) 生活相融合,使之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得到充分發展。”周鵬說。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員張秀梅認為(wei) ,數字化時代,好的資源首先要“在庫”,在數據庫中被發現,才能與(yu) 時代互聯互通,形成“在線”的機會(hui) ,從(cong) 而與(yu) 各種多媒體(ti) 技術形成“在場”的感染力,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與(yu) 時俱進。

  張秀梅提出,非遺數字化要充分應用智能化手段對傳(chuan) 統醫藥進行改造,嚐試將傳(chuan) 統醫藥的非遺產(chan) 品和服務形成技術疊加並走向產(chan) 業(ye) 化。為(wei) 此,她以傳(chuan) 統的芳香本草療法為(wei) 例,闡釋創新傳(chuan) 播模式:“通過元宇宙技術將芳香本草文化帶給更多人,創造虛擬現實的中草藥體(ti) 驗場景,增加受眾(zhong) 參與(yu) 式互動體(ti) 驗,提高中草藥文化的傳(chuan) 播效果,促進中藥產(chan) 業(ye) 的發展,為(wei) 中藥產(chan) 業(ye) 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時,她認為(wei) ,應加強傳(chuan) 統醫藥等的數字化工作,打造出更多的高品質、高體(ti) 驗價(jia) 值的產(chan) 品和服務。

  數字化應用也出現在古樂(le) 器修複領域。對於(yu) 古樂(le) 器的修複,一般來說要通過曆史的文物、史籍資料和延續下來的一些手工技藝進行複原。北京樂(le) 器研究所研究員彭麗(li) 穎認為(wei) ,要積極推動古樂(le) 器複原技術的創新,古樂(le) 器複原應當結合數字化及高科技手段進行,確保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同步,同時提高複原效果和效率。“我們(men) 會(hui) 在保留傳(chuan) 統製琴工藝的基礎上,使用一些現代科技手段,如數控機床的樂(le) 器製造、3D建模的方式。對音色進行複原的時候,還會(hui) 使用AI技術。”彭麗(li) 穎說,中國古樂(le) 器音頻和古譜的搜集工作目前較為(wei) 緊迫,要加快其數字化建設進程,盡早完成中國古樂(le) 器聲音頻譜的版權認證工作。

  通過將古樂(le) 器複原與(yu) 非遺技藝相結合,北京樂(le) 器研究所開拓出更為(wei) 廣闊的空間,並使之融入現代社會(hui) 的文化生活中。“我們(men) 把‘燕京八絕’如金漆鑲嵌、景泰藍等技藝用在被複原的琴上,做到跨界融合。而樂(le) 器也變成了‘行走的展覽品’和‘移動的非遺博物館’,希望未來可以和更多傳(chuan) 統技藝碰撞融合。”彭麗(li) 穎說。

  在傳(chuan) 播上,可以通過舉(ju) 辦展覽、演出、講座等形式,向公眾(zhong) 普及非遺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擴大非遺的影響力和傳(chuan) 播效果。彭麗(li) 穎表示,她們(men) 複原的古樂(le) 器築與(yu) 軋箏已經在廣州樂(le) 器展和北京樂(le) 器展上亮相,上海古箏藝術周“吉煒箏樂(le) 團”就融合使用了築與(yu) 軋箏這兩(liang) 件樂(le) 器,在豐(feng) 富箏樂(le) 團演奏效果的同時,彌補了箏類樂(le) 器低音不足的缺陷,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藝術中國主編許柏成以《萬(wan) 象中國》短視頻中英文紀錄片為(wei) 例,強調在非遺國際傳(chuan) 播上既要注重學術質量,又要通俗易懂。要在全球視野下講述中國故事,精美的畫麵、豐(feng) 富的場景,以及別具一格的敘事方式,都有助於(yu) 提高國際觀眾(zhong) 的接受度。(本報記者 李榮坤)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