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講述“孤島”突圍的故事
編者按
連日罕見特大暴雨,使三麵鄰水的河北涿州成為(wei) 重災區。很多小區、村莊被洪水圍困,斷水、斷電、斷網,一度變為(wei) “孤島”。在這場暴雨中,一群群青年在各級黨(dang) 、團組織的號召下挺身而出,他們(men) 當中有團幹、團員、青年教師、大學生、一線青工等,作為(wei) 誌願者,他們(men) 不辭辛苦,衝(chong) 鋒在前,在洪水最一線奏響了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
——————————
團委書(shu) 記第一時間建群,集聚救援力量
實習(xi) 生 卞良栩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周呈宣
從(cong) 學校到家屬院,836米的路程,隻需要經過一個(ge) 紅綠燈路口。正常情況下,這條路薑天一開車隻需要3分鍾,走路不到10分鍾。但8月1日晚上,帶著十幾箱物資,薑天一和父親(qin) 摸索著走了整整3個(ge) 小時。
薑天一所在的保定幼兒(er) 師範高等專(zhuan) 科學校(以下簡稱:保定幼專(zhuan) )的涿州校區,位於(yu) 涿州市西部郊區,學校相較於(yu) 附近的大馬村而言,地勢較高。
7月31日晚上,受暴雨影響,附近北拒馬河水位迅速上漲,洪水自西向東(dong) “突襲”了學校及周邊村鎮。南拒馬河發生決(jue) 堤,在兩(liang) 麵洪水的“圍攻”下,僅(jin) 一個(ge) 多小時,學校就變成了一座“孤島”。
“水漲得太快,根本來不及反應。”8月1日上午,薑天一和父親(qin) 接到通知將車挪出學校,等到返回時,學校周圍已被水淹沒,“當時還有130人被困樓內(nei) ,大多數是留校老師和家屬,也有老人和小孩”。
雨還在斷斷續續地下,救援隊多在災情更嚴(yan) 重的區域,在已經斷水斷電的情況下,困在保定幼專(zhuan) 的人們(men) 決(jue) 定先行自救。
組織起來 突出洪水重圍
8月1日晚上,保定幼專(zhuan) 團委書(shu) 記李登登發現,越來越多的人在“幼專(zhuan) 購買(mai) 燃氣群”裏失聯了。
沒有電,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原始社會(hui) 。明明家屬樓就在眼前,但李登登還是“迷路”了,他不清楚需要救援的受困者分散在何處,也不敢保證大家是否都暫時安全,李登登回憶說,“當時心裏隻有一個(ge) 念頭,要想辦法恢複聯係。”
“請能夠參與(yu) 救助的老師進群。”8月2日,李登登建起了“保定幼專(zhuan) 自救互助”微信群。
群聊“鏈接”起救援力量。一支由25名青年教師臨(lin) 時組成的青年突擊隊迅速成立,他們(men) 分散在校內(nei) 外各處,打通了信息交流傳(chuan) 遞的通道。
“我家裏還有些食物,櫃子裏有方便麵,有需要的可以聯係我”“我家有大人和小孩的緊急用藥”“我的電車有電,家裏還有充電寶”……不少遠在外地的同事,在群內(nei) 積極分享著自己可用的物資,同時告知了備用鑰匙放置點以及門鎖密碼。
李登登和其他隊員匯總著信息,把需求兩(liang) 端進行整合對接。
保定幼專(zhuan) 的家屬院一共有兩(liang) 棟樓,連日暴雨,連通8個(ge) 單元間的地下室已經被水淹沒。“想要到其他單元還有一個(ge) 辦法,頂樓還是通的。”家屬樓最高有13層,各個(ge) 單元都分散有獨居人員,他們(men) 汛前的物資儲(chu) 備匱乏,為(wei) 了幫他們(men) 交換所需,隊員史東(dong) 碩已經記不清爬了幾個(ge) 13層。
隨著群內(nei) 成員規模不斷擴大,信息開始不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物資的整合與(yu) 共享。洪峰幾點來臨(lin) ?校外主幹道實時情況如何?附近救援隊伍的聯係方式是什麽(me) ?在確保真實可信的前提下,青年突擊隊隊員們(men) 都在微信群內(nei) 盡己所能傳(chuan) 遞著有用的信息。
“可以說,青年突擊隊隊員們(men) 積極的自救互救行為(wei) ,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校外有限的救助資源。”李登登說。盡管被洪水圍困,但這群青年誌願者化身“信使”,帶領保定幼專(zhuan) 這座“孤島”率先衝(chong) 破了未知的屏障。
蹚進洪流 探出“生命救援通道”
第一次返回學校運送物資的場景薑天一現在回想起來還有點後怕。
8月1日下午,保定幼專(zhuan) 周圍的超市已經買(mai) 不到任何水和食物。因為(wei) 挪車而出校的薑天一,在距離學校約7公裏外的東(dong) 城坊鎮,搶到了十幾箱水和麵包。
“眼下的問題不是買(mai) 不到,而是送不了。”等到薑天一返回學校運送物資時,學校北邊、南邊、西邊的道路已經被洪水完全淹沒,隻剩東(dong) 邊還有條小路,車輛能勉強通行,“但是不知道前方積水深淺,我一個(ge) 人不敢貿然行動。”
彼時,周邊根本找不到可用的救援船隻,薑天一隻能在路邊蹲守。近一個(ge) 小時後,她終於(yu) 攔下了一輛路過的“50鏟”鏟車。
夜晚,在洪水的包圍下,空氣濕度不斷增加,即便是稍淺的水域也升起了薄霧。鏟車在水中摸索著前進,前方的水情、路況如何對他們(men) 而言完全是未知數。
“第一次嚐試就失敗了。”薑天一回憶,快到校門口的時候,水深已經超過鏟車的車輪高度,司機不敢再往前開,隻能原路返回,“後麵又搭上了另外一輛鄰村的救援車,這才順利將物資送到校門口。”
運送物資的過程不易,但至少探出了一條救援隊可行的道路。8月3日,涿州多日的暴雨終於(yu) 按下了“暫停鍵”。見情況稍有好轉,李登登不敢猶豫,立刻召集突擊隊所有人,準備按可行路線,開展一場“孤島”大轉移。
幸運的是,一出發李登登他們(men) 就恰好遇到了來自河南省周口市的救援隊。李登登告訴記者,盡管當時有專(zhuan) 業(ye) 的救援力量幫助,但這並不意味著救援困難就能夠迎刃而解。
在淺水區,救援船無法啟動,所有人隻能在齊腰深的水中徒步前行。到了深水區,水深將近4米,水流也十分湍急,中途救援船被不明物體(ti) 劃破,好幾次差點翻船。李登登感慨道:“這段路程,平時開車5分鍾就能到達,但實際救援過程中,單是過去就用了1個(ge) 小時。”
事實上,參與(yu) 救援的遠不隻學校的青年突擊隊,這場救援行動早已變成與(yu) 校外的抱團互救。
那幾天,李登登還收到了來自湖北老鄉(xiang) 的遠程幫助。“他拜托北京的朋友,給我們(men) 學校拉來了兩(liang) 車物資。”提及此事,李登登還是不由得哽咽,他們(men) 白天互通消息,半夜裝貨發車,“在原定路線大橋垮塌的情況下,這位朋友克服了重重困難,第二天淩晨兩(liang) 點,物資就已經到達涿州。”
據介紹,截至8月5日,保定幼專(zhuan) 青年突擊隊已成功轉移校內(nei) 受困的130名教師及其家屬。同時,學校因洪水而臨(lin) 時接納的百餘(yu) 名大馬村受困群眾(zhong) 現已陸續安全疏散。
結束救援後,有人拍下了一張照片,保定幼專(zhuan) 的人事處幹事王卓站在“C位”,對著鏡頭笑得格外燦爛。微信群內(nei) ,看到的人仿佛都被感染,在群裏打趣著,一掃之前的陰霾感。王卓自己也十分喜歡這張照片,隻是看著笑著,眼淚卻不由自主地落了下來。
——————————
中國農(nong) 大涿州實驗場:“諾亞(ya) 方舟”渡眾(zhong) 生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周呈宣
初見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涿州教學實驗場場長段劉偉(wei) 時,他正站在挖掘機的鏟鬥裏,一路從(cong) 滿是泥水的街區過來。
連日來,受暴雨洪水侵襲,涿州市防汛形勢嚴(yan) 峻,處於(yu) 涿州市西郊東(dong) 城坊鎮的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涿州實驗場被洪水圍堵,一度成為(wei) 一座雨中“孤島”。
8月4日14點53分,記者搭乘救援隊車輛前往涿州城西北街與(yu) 涿淶路交叉路口積水較淺區域,後乘坐挖掘機得以進入位於(yu)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涿州教學實驗場內(nei) 的受災群眾(zhong) 安置點。安置點必經之路主要街道涿淶路水位已有所下降,但仍有部分路段積水超一米。
據附近村民介紹,“前兩(liang) 天涿淶路積水最深時有兩(liang) 米多,裏麵幾個(ge) 村的人根本出不來。”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涿州教學實驗場2300名在場科研師生、人才家園業(ye) 主、實驗場教職工及家屬,處境艱難。
保住!保住!
7月29日,實驗場就得到了未來要下暴雨的消息,“我們(men) 當時就預測,這次的降水量可能很大,提前做了很多準備。”場辦公室主任何海波說,實驗場提前做好了防汛預案,在每個(ge) 場區地勢相對低窪的位置都壘起了沙袋。
“都感覺雨會(hui) 很大,但以為(wei) 再怎麽(me) 大,也頂多就是地勢低的地方積點兒(er) 水。”一名職工坦言情況發展讓人始料未及。隨著雨勢漸大,場區附近街道的積水在短短半個(ge) 小時內(nei) 就漲了起來,並不斷倒灌進實驗場一分場的多塊實驗田。
眼看著一分場的農(nong) 田全泡了水,緊鄰的三分場圍牆也搖搖欲墜,是繼續觀察雨勢加強防線,還是迎擊洪水,將它控製在涿淶路以西,自然引流到三分場旁的廢舊礦坑內(nei) ,這對實驗場來說是個(ge) 艱難的抉擇。既要保住位於(yu) 核心區域二分場內(nei) 國家幾十億(yi) 的重點科研項目,更要保證場地師生和附近村民的安全。
“都得保住,要堅決(jue) 實現洪水不過涿淶路!”三分場職工在涿淶路西側(ce) 迅速堆起了兩(liang) 米高的沙袋,國家重大科學裝置——模式動物表型與(yu) 遺傳(chuan) 研究大設施項目則在涿淶路東(dong) 側(ce) 迅速堆起了沙袋防線,以保證洪水不漫過涿淶路進入設施內(nei) 。
而在三分場場部的辦公區域內(nei) ,洪水越積越多,已到涿淶路中線,三分場的職工們(men) 為(wei) 了保住更多的重點項目,隻能眼睜睜看著三分場內(nei) 多段圍牆被洪水衝(chong) 倒,場部被洪水淹沒。漫過三分場場部,洪水得以流向附近一處約600畝(mu) 、深25米的廢舊工坑內(nei) ,分流了大部分向核心場區奔湧的洪水。
有難題就想辦法解決(jue)
百餘(yu) 項國家科研平台和設施是保住了,但實驗田卻是怎麽(me) 都保不住了。暴雨對於(yu) 很多農(nong) 田來說,是“滅頂之災”。
作物與(yu) 遺傳(chuan) 育種專(zhuan) 業(ye) 博士生孫蕤丹所在的課題組有大片的玉米地在涿州教學實驗場內(nei) 種植,這段時間她的實驗正進入關(guan) 鍵階段,一聽說外麵下暴雨,“當時就感覺心裏慌極了。”考慮到人身安全,她和同課題組的同學們(men) 一直熬到雨停,第一時間跑到了實驗田。
玉米大片倒伏,地裏的積水有齊腰高,“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剛一看到這樣的場景還是難受。”正紮在地裏做搶救工作的孫蕤丹有些感慨,“這塊田不僅(jin) 是某一個(ge) 實驗課題,有一些育種是幾代人的努力成果。”
但有難題就要想辦法解決(jue) 難題,“搞科研的路很漫長,哪有不經曆幾次失敗的,農(nong) 學人一路傳(chuan) 承下來的就是樂(le) 觀和奮進精神。”孫蕤丹說。
一株一株地扶起來,一塊田挨著一塊田地耐心解決(jue) 。農(nong) 藝與(yu) 種植專(zhuan) 業(ye) 的李婕剛剛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xi) ,經過暴雨洗禮,她對農(nong) 學有了更多新的認識,“我們(men) 做實驗尚且如此痛心,農(nong) 民種了一年的莊稼,一夜之間化為(wei) 烏(wu) 有,那可能是一家人一年的生計。”
“這樣的極端天氣下,才真切體(ti) 會(hui) 到農(nong) 民的不易,學習(xi) 農(nong) 學具有太多的現實意義(yi) 了,以後通過一代代的努力,我們(men) 會(hui) 研製出更多耐受極端天氣的新品種。”李婕說,這也許是未來要攻克的新方向。
和玉米地同樣麵臨(lin) 嚴(yan) 峻考驗的還有實驗場內(nei) 的雞舍。
“實驗場周邊道路全部被淹了,玉米、豆粕等原料運不進來,暫時就配不了飼料,這會(hui) 影響養(yang) 雞實驗。”動物營養(yang) 與(yu) 飼料科學專(zhuan) 業(ye) 博士後孫寶盛的科研項目已經進入關(guan) 鍵階段,但由於(yu) 雨勢太大房頂漏水,雨水打濕的飼料已無法使用。“我們(men) 拿出了之前多配出來的飼料,暫時解了燃眉之急。”
在雞舍進行的實驗項目,水、電任何一樣都不能少。“因為(wei) 一旦缺水,夏季高溫,無法給雞供水會(hui) 出大問題,斷電就更沒法養(yang) 雞了,風機停了,時間長會(hui) 造成大齡雞大麵積缺氧而死。”實驗場東(dong) 雞場負責人曹克軍(jun) 為(wei) 了保住學生們(men) 的實驗項目,從(cong) 7月31日晚上就一直在雞舍值守,每晚要去發電機房至少看4趟。
要自救更要救人
“我們(men) 村全都泡了,沒地兒(er) 待隻能上這兒(er) 了。”丁家莊村譚大爺家的房屋受損嚴(yan) 重,“家裏房子、莊稼全完蛋了,我和老伴兒(er) 在這兒(er) 待兩(liang) 天了,家裏現在水電全沒有,回去也沒法住。”譚大爺說,7月31日洪水衝(chong) 襲丁家莊村後,村裏灌滿了水,他及時從(cong) 村裏出來,原本想投奔親(qin) 戚,但積水太深,根本走不出去,於(yu) 是就跟著村裏大部分人,集中到了中國農(nong) 大的實驗場。
實驗場場部辦公區沒有積水,保證配電的電力組三班倒維護著場區內(nei) 電力供應,供水沒有中斷。在洪水的包圍下,周邊6個(ge) 村的村民被安置到了這隻“諾亞(ya) 方舟”中。
7月30日淩晨,大量受災群眾(zhong) 開始聚集到實驗場。“開5號院讓大家住進來”,但僅(jin) 兩(liang) 小時場地就住滿了,“再開求是樓、稼穡樓東(dong) 西報告廳”,不到半天時間場地又再次滿員。隨著不斷有受災群眾(zhong) 轉移至實驗場安置點,最高峰時段,安置點內(nei) 受災群眾(zhong) 達2000餘(yu) 人。
“把辦公室老報告廳、稼穡樓107會(hui) 議室、二樓兩(liang) 個(ge) 會(hui) 議室全部打開供群眾(zhong) 居住。”實驗場安置點成了目前涿州西部最大的安置點。在全力保障了百餘(yu) 項國家重大項目未遭受嚴(yan) 重損害,保障場內(nei) 職工、在場師生、人才家園業(ye) 主共2300餘(yu) 人人身安全和正常生活秩序的同時,實驗場為(wei) 周圍受災群眾(zhong) 開放了9處場所,提供了住宿床位500餘(yu) 個(ge) 。8月5日經協調再次募集了1200張折疊床。
雖處孤島但不是孤軍(jun) 奮戰
由於(yu) 實驗場往常假期用餐人數不多,所以這個(ge) 暑期就沒儲(chu) 備那麽(me) 多口糧。危難時刻,口糧成為(wei) 安置受災群眾(zhong) 麵臨(lin) 的最大挑戰。
“7月31日,愛心人士、企業(ye) 送20斤包裝大米20袋、麵粉20袋;8月2日,丁莊書(shu) 記路剛帶領村民捐贈羊6隻,雞蛋400斤;8月3日大團柳村民捐贈蔬菜200斤;8月4日寧村村民捐贈蔬菜150斤,企業(ye) 捐饅頭1500個(ge) ……”這幾天,實驗場食堂負責人沈建華準備了一個(ge) 小本子,上麵記錄著每一筆接收到的愛心捐贈。
“若沒有這些捐贈,根本撐不到今天。”沈建華說剛開始安置受災群眾(zhong) 的時候,“最讓人發愁的就是找物資,每天4000多人次吃的咋弄?”從(cong) 7月30日晚上就開始連續奮戰的他,說話聲音都變得沙啞。
暴雨初至,大量受災群眾(zhong) 湧入實驗場時,實驗場僅(jin) 有200斤主糧,“這些糧,用不了半天就吃完了”。
為(wei) 確保在實驗場安置點的每個(ge) 人都能吃上飯,職工們(men) 使出了渾身解數,“我們(men) 把菜地裏能吃的菜,不論大小,全都給摘了,把庫裏的麥子拿出來,找到了周邊還能正常運轉的愛心企業(ye) 現磨成了麵粉,解決(jue) 了短期內(nei) 的問題。”
8月2日,涿州市政府協調部隊等單位通過直升機投放了兩(liang) 噸方便麵和火腿腸等物資。
雖地處孤島,但不是孤軍(jun) 奮戰。涿州教學實驗場並不是孤立無援的,政府供應、企業(ye) 捐贈、村集體(ti) 和村民自發提供物資,各方支援開始源源不斷進入安置點。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鍾登華、校長孫其信聽聞實驗場所在涿州遭受洪澇災害後,第一時間致電實驗場,“要想盡一切辦法努力保障師生、群眾(zhong) 生命財產(chan) 安全”,並為(wei) 賑災提供了專(zhuan) 項資金。
目前實驗場安置點內(nei) 共儲(chu) 備麵粉4000斤、大米2500斤、雞蛋400斤、蔬菜1000斤、礦泉水150箱、豬肉350斤,能夠滿足在場師生、職工、受災群眾(zhong) 一周左右的生活供應。
“我們(men) 是00後,我們(men) 不怕累”
8月4日中午,記者推開了場區稼穡樓一樓會(hui) 議室大門,屋內(nei) 桌子上、凳子上、沙發上、地上橫七豎八躺著趴著10幾個(ge) 年輕人。他們(men) 中有很多人一整夜沒睡,有的已經連續奮戰了48小時。
“30號晚上這裏大概來了600多人,後來越來越多,其中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孩子。”從(cong) 附近村裏轉移安置到實驗場的路豪是村子裏少有的青壯年,看著大批的受災群眾(zhong) 不斷轉移進來,他主動站出來做起了誌願服務。
“一般是來一批人,登記好,再等一批人,再統一帶到住的地方。”但7月31日晚上3點左右,實驗場內(nei) 突然湧進了一大批受災群眾(zhong) 。
“那時候真的是手忙腳亂(luan) ,要把來的人一一分類,按年齡和身體(ti) 情況,分別帶去老人住所和年輕人住所,真的感覺分身乏術。”從(cong) 稼穡樓到住地,那條大概300多米的路,路豪已算不清一晚上折返了多少次。
家住附近的李嘉皓在場區做誌願服務已經兩(liang) 天了,從(cong) 操場到體(ti) 育館再到受災群眾(zhong) 住地,他來回搬運著各種物資,臉上密密麻麻的汗珠止不住地往下流。“昨天進來了一車菜,我們(men) 卸了大概幾百斤。”盡管物資很多,活兒(er) 很重,但李嘉皓一直覺得,“大家來了這裏要吃飯要喝水,安置點裏老人多,我們(men) 年輕體(ti) 力好,我們(men) 來搬天經地義(yi) 。”
石家莊科技信息職業(ye) 學院2022級工業(ye) 機器人專(zhuan) 業(ye) 的吳寒也加入了誌願服務隊伍。暑假後剛回家的他,就遇上了暴雨,“我本來是來這兒(er) 避難的,但看著那麽(me) 多無助的村民,看著一個(ge) 又一個(ge) 00後站出來了,我真的坐不住。”
他開始主動幫助鎮裏派來負責安置受災群眾(zhong) 的工作人員,一起搬運物資,維持秩序,登記情況,安排床位,清理垃圾,室內(nei) 消殺……
加入誌願服務隊伍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有20餘(yu) 人,為(wei) 了更好協作,這些年輕人開始分工分組,根據災民需要,劃分了職能不同的服務小組。
“我們(men) 觀察到,第一天食堂在開餐的時候,人非常多,為(wei) 了保證安全,維持打飯秩序,我們(men) 設置了秩序組,還有搬運組,安保組。”吳寒說,大家分工不同,但目標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讓村民在安置點生活得好。
——————————
河北電力組建數支青年突擊隊加快受災地區供電恢複
在暴雨中守護光明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周呈宣
“一二三、一二三!”在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蒼岩山鎮北障城村的電力搶修現場,供電員工焦陽正和隊員一起奮力用手拉動電纜。
7月28日,台風“杜蘇芮”來襲,河北省石家莊市、保定市等9個(ge) 區市發生洪澇災害。
在井陘縣蒼岩山,災情較為(wei) 嚴(yan) 重,由於(yu) 道路塌方導致回供電所的道路被摧毀,焦陽和供電所的師傅們(men) ,在電力搶修一線連續奮戰了5天。
“這5天,一共睡了不到20個(ge) 小時。”焦陽說。
擔當
7月31日,焦陽在淩晨突然接到了來自南障城鎮政府打來的求助電話,“受災情影響,整個(ge) 南障城都停電了,鎮政府是應急指揮部所在地,停電對繼續進行救災部署產(chan) 生了很大影響。”
得知情況後,焦陽和搶修隊的隊友們(men) 第一時間緊急協調了應急發電機,然而由於(yu) 道路塌方,發電機隻能運送到距離鎮政府3公裏外的地方。
怎麽(me) 辦?“走,扛也要扛進去。”焦陽和隊友們(men) 毅然選擇了下車徒步,一起抬著發電機向前挺進。
曆時50多分鍾,他們(men) 從(cong) 積水塌方的道路一路蹚到了鎮政府,為(wei) 應急會(hui) 議接通了電源。
顧不上休息片刻,他們(men) 又馬不停蹄地趕到了594障城線投入新的搶修工作,在完成一係列的倒杆斷線、變壓器倒坍等故障處理後,已經是下午4點……
作為(wei)
“110千伏何家店電站保護裝置發‘直流母線絕緣降低’信號,趙學成帶上‘家夥(huo) ’,咱們(men) 去看看。”
7月30日,保定市各縣區雨勢增大,保定市變電檢修中心二次檢修一班管轄的變電站缺陷頻發,直流接地缺陷此起彼伏,青年檢修員蘆佳碩接到搶修通知後組織隊友立即出動。
出門時,正值雨勢變大,路上升起了一層水霧,搶修小組絲(si) 毫沒有猶豫,立刻驅車前往變電站。在緊張的何家店消缺工作結束後,蘆佳碩和趙學成又趕往了徐水變電站處理下一個(ge) 缺陷。
此時,徐水城區已是一片汪洋,為(wei) 了安全進入變電站,在多次尋找後,二人蹚出了一條進入變電站的路。
持續的大雨,悶熱的作業(ye) 環境,加上高強度的工作,汗水早已浸濕了他們(men) 的工作服,但蘆佳碩和趙學成根本無暇顧及,依舊埋頭搶修。從(cong) 早上出發,到晚上10點結束,準備返程回到廠區時,搶修車已因道路積水過深,被困在路中間。艱難跋涉返回廠區後,稍作休整,蘆佳碩便再次接到搶修電話。
保衛
變電檢修中心通過無人機和視頻,時刻關(guan) 注著涿州地區220kV變電站的情況,在水勢稍退時,搶修人員便快速進入了變電站,進行深入檢查。黨(dang) 莊站和涿州站站內(nei) 以及周邊進水情況並不嚴(yan) 重,而豆莊站周邊的水情卻不容樂(le) 觀。
圍牆外水一米多深,牆角下地麵塌陷,一旦圍牆倒塌,豆莊站很有可能會(hui) 因為(wei) 進水停電。作為(wei) 涿州地區的樞紐變電站,停電將會(hui) 導致整個(ge) 涿州西部地區全部斷電,後果不堪設想。
險情就是命令。檢修中心書(shu) 記瞿雲(yun) 飛帶領一眾(zhong) 年輕檢修員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對圍牆加裝沙袋,安裝防水擋板,在各種加固手段的保護下,變電站圍牆逐漸牢固。一個(ge) 通宵的奮戰,豆莊危機解除。
攻堅
麵對惡劣天氣,骨幹成員進駐了防汛防台風的重點變電站駐站值守,一支駐守在電力核心的青年突擊隊建立了起來,在艱難險重的保電工作中承擔搶險任務。
涿州轄區內(nei) 有3座110kV變電站被大水完全淹沒,全城多處斷電。青年突擊隊主動請纓,定點搶修110kV塔上變電站,加快供電恢複。
8月3日,檢修中心副主任曹磊組織的一支先遣隊到達了站外進行觀察,幾名隊員搭乘救援艇逐漸靠近變電站並時刻關(guan) 注水位。
8月4日早上,洪水逐漸退去,但車輛還是無法進站,青年突擊隊隊員們(men) 早已等不及,徒步通過緊鄰站外的小樹林進站。人抬肩扛,這群年輕人將各類試驗儀(yi) 器工器具,一一運送進變電站。
沒有電源、沒有清水,青年突擊隊隊員在潮濕悶熱的環境中全力搶修,清淤,清洗設備,烘幹,試驗……從(cong) 8月4日中午到8月5日淩晨4點,經過十幾個(ge) 小時的持續奮戰,供電恢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