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畢業生就業,專家建議“招聘和培訓前置”
2023屆畢業(ye) 生還未完全離校,2024屆秋招已然開始。福建省日前發布的一項新政,讓往屆與(yu) 今年的應屆畢業(ye) 生又多了些選擇。
該新政明確,報考福建省公務員、事業(ye) 單位、國有企業(ye) 、央企在閩機構的當年度應屆高校畢業(ye) 生,其應屆生身份認定以本人畢業(ye) 證書(shu) 落款年度為(wei) 準,即當年度應屆生簽訂就業(ye) 協議、勞動合同、繳納社保等均不影響其應屆生身份認定。同時,上年度畢業(ye) 生具有工作經曆以及社保繳納記錄的,可報考應屆生崗位,鼓勵應屆生盡早盡快就業(ye) 。
“這無疑放寬了對上年度畢業(ye) 生‘應屆生’身份的認定要求,一定程度上鼓勵應屆生盡早盡快就業(ye) ,不讓一些畢業(ye) 生為(wei) 保留‘應屆生’身份報考一些崗位而白白等待。”中國政法大學就業(ye) 指導中心主任解廷民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按照目前的人事政策,繳納社保意味著畢業(ye) 生是已就業(ye) 狀態,該新政的突破在於(yu) “不將工作經曆和社保繳納記錄與(yu) 應屆生身份相對立”。
雖然2023屆就業(ye) 季已近尾聲,但仍有一些畢業(ye) 生沒能找到心儀(yi) 的工作。解廷民記得,有名碩士研究生去年因為(wei) 專(zhuan) 業(ye) 不對口、崗位較基層而放棄錄用機會(hui) ,不惜選擇延期畢業(ye) ,“但比較下來,今年考得不如去年好。”在他看來,有充分的就業(ye) 選擇是畢業(ye) 生高質量就業(ye) 的前提,同時他認為(wei) ,選擇太多和沒有選擇都不利於(yu) 就業(ye) 資源的合理配置。
海投現象突出 校招兩(liang) 級分化
“2023年春招過程中,我們(men) 發現不少同學為(wei) 了獲得安全感,會(hui) 開始海投,這就造成用人單位和畢業(ye) 生匹配上整體(ti) 效率的下降。”在7月28日於(yu) 上海舉(ju) 行的一場“百校百企”青年就業(ye) 扶持計劃分享交流會(hui) 上,牛客創始人兼CEO葉向宇結合平台數據分析說,有40.9%的2023屆畢業(ye) 生投遞30家以上企業(ye) ,碩士生海投占比達45.1%。
牛客最新發布的《2023企業(ye) 校園招聘白皮書(shu) 》顯示,33.5%的2023屆畢業(ye) 生仍未收到offer,10.3%的畢業(ye) 生收獲7個(ge) 以上offer,校招兩(liang) 極分化加劇。
在葉向宇看來,就業(ye) 更難的是處在中部或是中下部的同學,“因為(wei) 不管行業(ye) 、企業(ye) 如何發展,招聘方對於(yu) 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永遠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頭部的同學拿到更多的offer,而中下部的同學兩(liang) 手空空。”
解廷民也分享了一個(ge) 崗位招聘“空轉低效”的案例。他說,近年來各地紛紛加大人才招聘力度,自行組織招錄考試。由於(yu) 對符合條件的畢業(ye) 生報考沒有過多限製,部分同學求職季需要在多地“巡考”。“個(ge) 別同學先後通過了五六個(ge) 崗位的招錄筆試,但最終也隻能選擇一個(ge) 崗位。”
“這背後也體(ti) 現了就業(ye) 求穩的心理。”從(cong) 事就業(ye) 指導工作20多年,解廷民越來越發現,一些畢業(ye) 生更願意相信往屆學長學姐的經曆與(yu) 感受,並以此作為(wei) 反向背調用人單位的重要依據。
一名今年的應屆畢業(ye) 生在一個(ge) 求職社區裏發帖稱,在作出offer決(jue) 策時,自己會(hui) 考慮許多因素,比如薪酬待遇、工作內(nei) 容、晉升路徑、企業(ye) 文化、HR在企業(ye) 裏的地位等。“我通常在離職員工交流群裏了解企業(ye) 文化,甚至還有一些特定的同學自發組建的群,裏麵有共享表格,記錄企業(ye) HR的正負麵評價(jia) 。”往屆學長學姐的評價(jia) 也是其反向背調的渠道之一。
將招聘與(yu) 培訓前置
“從(cong) 學曆層次來看,難就業(ye) 的往往是一頭一尾,就是本科生和博士生。”南京大學團委學創部部長(掛職)、現代工學院團委書(shu) 記李敏告訴記者,本科生的就業(ye) 意願較弱,且綜合能力相對用人單位的要求存在差距;而博士生作為(wei) 最高學曆,對就業(ye) 保持較高的期待,部分offer不能滿足畢業(ye) 生的預期,存在一定的“慢就業(ye) ”現象。
青雲(yun) 網聘平台負責人李慧以普通院校自動化、機械類專(zhuan) 業(ye) 學生求職為(wei) 例說,項目經曆的欠缺是他們(men) 應聘智能製造領域工作受阻的原因之一。
該平台抓取的數據顯示,該平台上求職者中項目經曆段數為(wei) 0的占到79.62%,有14.58%的求職者有1段項目經曆。“我們(men) 平台覆蓋的企業(ye) 以中小企業(ye) 為(wei) 主,它們(men) 往往隻需要十幾個(ge) 人,但在技術熟練度上要求較高,如果求職者沒有項目經曆將很難被錄用。”李慧說,針對這一供需不匹配的問題,定點培訓學生使用目標企業(ye) 的特定設備是解決(jue) 辦法之一。
一名自動化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本科生告訴記者,課堂上所學的可編程邏輯控製器(PLC),往往是介紹基本原理,“但每個(ge) 企業(ye) 所用的設備型號各不相同,需要一定時間的培訓才能熟悉相應設備的控製語言。”
如何把招聘和培訓前置,成為(wei) 不少院校老師尤其是工科類院校老師關(guan) 心的問題。中科大軟件學院校企合作負責人陶曉東(dong) 告訴記者,學院目前培養(yang) 人才共建有兩(liang) 種路徑,一是針對偏工程應用型人才,會(hui) 把與(yu) 招聘需求企業(ye) 共建合作進一步前置到研一階段,“通過與(yu) 企業(ye) 合作開展實踐課程,讓學生能動手參與(yu) 一些模塊化的小課題”。第二種路徑則是針對注重研究同時具備一定工程能力的人才,“會(hui) 從(cong) 企業(ye) 的實際需求出發,對接相應的橫向課題,支持導師帶著學生深度培養(yang) 。”
陶曉東(dong) 補充說,如今95後、00後學生更重視對於(yu) 目標企業(ye) 的體(ti) 驗,包括技術體(ti) 驗、業(ye) 務體(ti) 驗。“通過招聘前置,不管是培養(yang) 哪種人才,都能與(yu) 企業(ye) 保持深度合作,這也是他們(men) 未來在相應企業(ye) 招聘環節的優(you) 勢所在。”
“從(cong) 就業(ye) 規模看,2023屆高校畢業(ye) 生規模預計1158萬(wan) 人,再創新高,預計今後五年就業(ye) 總量壓力將進一步增大。從(cong) 就業(ye) 形勢看,結構性矛盾和不均衡現象依然存在,並在地區之間、行業(ye) 之間、學校之間表現得較為(wei) 突出。‘招工難’與(yu) ‘就業(ye) 難’並存。”解廷民結合《中國勞動力市場技能缺口研究》預測的數據說。
在他看來,用人單位與(yu) 學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結構性就業(ye) 的矛盾,“學生需要了解所學專(zhuan) 業(ye) 的社會(hui) 需求狀況,尤其是新設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就業(ye) 狀況也應及時反饋到高校專(zhuan) 業(ye) 設置與(yu) 人才培養(yang) 工作中,推動高校人才培養(yang) 質量的提升,以促進畢業(ye) 生高質量充分就業(ye) 。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雲(yun)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