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東西問】金庸小說在東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何種角色?

發布時間:2023-08-10 16:3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解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shu) 神俠(xia) 倚碧鴛”,一副看似並不工整的對聯,濃縮了十四部武俠(xia) 經典,蘊含著千秋家國英雄夢。金庸小說是香港文學史上的驕傲,亦是中國武俠(xia) 小說的一座奇峰,其產(chan) 生的社會(hui) 影響巨大、深遠,在全球華人乃至不少外國讀者心中都占據著獨特位置。被金庸賞識、獲聘擔任《明報月刊》總編輯兼總經理的香港作家聯會(hui) 會(hui) 長潘耀明日前接受中新社“東(dong) 西問”專(zhuan) 訪,解析金庸小說在推進東(dong) 西文化交流進程中發揮的獨特作用。

  【同期】《明報月刊》總編輯、香港作家聯會(hui) 會(hui) 長 潘耀明

  金庸小說的讀者非常廣泛,而且我覺得它每個(ge) 階層都有讀者,而且從(cong) 九歲到九十歲都看金庸小說。現在有海外的那些華人家屬,或者華人孩子,他們(men) 過去對中文,他們(men) 有點隔閡,甚至有點排斥。金庸武俠(xia) 小說的情節、文字很吸引人。金庸武俠(xia) 小說作為(wei) 學習(xi) 中文的一個(ge) 橋梁,起了很大作用。可以說有井水的地方,有華人的地方都有金庸的讀者,所以它的傳(chuan) 播是很廣泛,而且它是很深入的。很多華人到第三代,對華文他們(men) 很多已經不懂了,甚至他們(men) 不想學了,但是往往通過從(cong) 外文看到金庸的作品,他們(men) 開始對中文華文感興(xing) 趣了,所以他反過來,他們(men) 就要看金庸的原作,所以金庸在華文的普及、華文的推廣,實際上起到一個(ge) 非常大的重要作用。

  【解說】與(yu) 金庸共事多年,談及與(yu) 金庸的關(guan) 係,潘耀明曾在《我與(yu) 金庸》一文中這樣寫(xie) 道:“金庸與(yu) 我是亦師亦友的關(guan) 係,仰之彌高的崇碑,我隻是他卑微的學生。”對於(yu) 金庸小說在全球的影響力,過去數十年的經曆亦讓他有切身體(ti) 會(hui) 。

  【同期】《明報月刊》總編輯、香港作家聯會(hui) 會(hui) 長 潘耀明

  因為(wei) 曾經我參加一些金庸的研討會(hui) ,他們(men) 有一個(ge) 初步的統計,這個(ge) 應該是十多年前的,說金庸的讀者,他們(men) 初步的估計有兩(liang) 億(yi) ,我看這個(ge) 世界沒有一個(ge) 作家可以有那麽(me) 多讀者。1995年,我陪金庸去日本學習(xi) ,所有的金庸作品全部都翻譯成日文,而且日本他那個(ge) 書(shu) 已經非常暢銷了。除了日本,還有韓國,以前在漢城大學,現在叫首爾大學有一個(ge) 教授還跟我講,他說韓國的大學現在基本上有60%以上看過金庸武俠(xia) 小說。因為(wei) 它這個(ge) 傳(chuan) 播不是官方推行的,這是在民間的傳(chuan) 播。所以通過金庸的小說,當然讓這些海外的華人,或者華人的後代練習(xi) 華語與(yu) 華文,我就覺得非常有效的一個(ge) 功能。

  【解說】從(cong) 東(dong) 北的白山黑水到大理的蒼山洱海,從(cong) 新疆的天山昆侖(lun) 到嘉興(xing) 的南湖煙雨,在金庸的筆下,中華大地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跡被盡收卷中,讀之者無不為(wei) 中華文化之精、山川之美而心馳神往。在潘耀明看來,潤物無聲,在字裏行間呈現華夏之美,這正是金庸作品對於(yu) 華語作家的啟示之一。

  【同期】《明報月刊》總編輯、香港作家聯會(hui) 會(hui) 長 潘耀明

  金庸的武俠(xia) 小說,實際上你看到他的文風,很多是中國明宋的筆記文學,甚至清朝。從(cong) 金庸的文字來講,他是很純粹的一種漢語。因為(wei) 金庸裏麵有很多山川風光的,就是說中國的不同地方,不同的地域,實際上他等於(yu) 從(cong) 武俠(xia) 小說,展現了中國的這些美麗(li) 的山川與(yu) 風光,這種是潛移默化的作用。你不能靠硬銷的,你現在要通過一些作品來說明,包括香港的一些作品,一個(ge) 好的作品,好的藝術品來說明,這個(ge) 才有說服力。

  【解說】在港生活大半生,於(yu) 潘耀明而言,正如金庸小說在對外傳(chuan) 播中華文化進程中占據的獨特地位一樣,香港在不同曆史時期也扮演了承載文化互通交流的紐帶角色。近年被賦予“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新定位則為(wei) “東(dong) 方之珠”的未來發展賦予了新的使命。

  【同期】《明報月刊》總編輯、香港作家聯會(hui) 會(hui) 長 潘耀明

  我一直說這個(ge) 窗口是開放的,就是東(dong) 西南北都可以通過香港的窗口來溝通的,或者作為(wei) 一個(ge) 橋梁。我打一個(ge) 比方,當時很多內(nei) 地的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家的作品,比如魯迅、巴金、錢鍾書(shu) 這些都不能在台灣銷售,都是通過香港這個(ge) 橋梁,就是帶去台灣。還有台灣有很多作品,也是通過香港帶到內(nei) 地的。在新的時期,國家賦予香港的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定位),我覺得對香港來講是一個(ge) 很大的促進作用,特別在文化交流(方麵)。我就覺得在文化交流裏麵,文學是文化藝術的靈魂。如果沒有文學,等於(yu) 就是文化這棵樹是蒼白的、無力的。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