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江蘇泗陽加快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車間搬到村頭 產業立在田間

發布時間:2023-08-11 14:30:00來源: 人民日報

  500多平方米的車間裏,80多個(ge) 村民正在高速縫紉機前縫製帽子。江蘇省泗陽縣王集鎮花井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胡棟告訴記者,捷鋒帽業(ye) 與(yu) 村裏聯手辦廠,加工的帽子遠銷海外,不僅(jin) 助力村民就業(ye) 增收,也促進了村集體(ti) 增收。

  村集體(ti) 有錢了,為(wei) 民辦實事有了底氣。近3年,花井村拿出300萬(wan) 元用於(yu) 人居環境整治,村道鋪上了柏油、架設了路燈,改造了公園健身廣場。正在廣場晨練的村民張富超滿臉笑容:“村裏的變化可大啦,住著越來越舒心!”

  像花井村這樣的“村企聯建”模式,已成為(wei) 泗陽村級集體(ti) 收入的新增長點。泗陽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王學紅介紹,近年來,縣裏引導村企聯建共同發展,充分挖掘村集體(ti) 資源和優(you) 勢產(chan) 業(ye) 潛力,把車間搬到村頭,把產(chan) 業(ye) 立在田間,增加村集體(ti) 和村民收入。目前,全縣215個(ge) 涉農(nong) 村居村企聯建率達到100%。

  村集體(ti) 如何增收?泗陽各村共成立了20多個(ge) 勞務合作社、物業(ye) 服務公司和建築服務公司,承接社區、園區、景區的建設、物業(ye) 等服務,增加村集體(ti) 收入。每天清晨,臨(lin) 河鎮大興(xing) 社區32名物業(ye) 服務人員,分頭前往泗陽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開發區各企業(ye) 打掃衛生。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於(yu) 康禮介紹,社區利用靠近高新區的優(you) 勢,成立了物業(ye) 服務公司,為(wei) 高新區53家企業(ye) 提供保潔等服務,去年為(wei) 村集體(ti) 增收20.5萬(wan) 元。

  村級經濟能否持續增收,領頭人至關(guan) 重要。穿城鎮顏圩村黨(dang) 委書(shu) 記顏曉舟,帶頭創辦家庭農(nong) 場,牽頭成立花卉產(chan) 業(ye) 合作社,建成了“陌上花開”“七彩多肉”等設施花卉基地,帶動260多個(ge) 村民家門口就業(ye) ,月薪3000多元,每年為(wei) 村集體(ti) 增收70餘(yu) 萬(wan) 元。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泗陽縣委書(shu) 記馬偉(wei) 介紹,近年來,泗陽縣委開展“頭雁競飛、村村競賽”活動,充分發揮農(nong) 村黨(dang) 組織發展“引擎”作用,創新探索資源發包、物業(ye) 出租、居間服務、產(chan) 業(ye) 發展、資產(chan) 參股等多元化途徑,發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對集體(ti) 年收入低於(yu) 50萬(wan) 元的村子,采取縣領導、縣直機關(guan) 、鄉(xiang) 鎮、企業(ye) “四包一”的方式結對幫扶,確保實現“今年全縣村均經營性收入比上年增長10%以上”的目標。

  集體(ti) 鼓錢包,帶動村民富口袋。愛園鎮幸福村盤活廢棄廠房,招來紡織項目,村集體(ti) 收入今年有望翻番,五六十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ye) 。村民李曉玲感慨地說:“大河有水小河滿,家門口上班,月薪四五千元,還不耽誤照顧家裏,這日子我知足!”依托標準化廠房出租和集體(ti) 土地流轉,臨(lin) 河鎮楊集村近三年累計分紅206萬(wan) 元,3000餘(yu) 名村民人均增收近7000元。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