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惜別大師沈鵬!他用一根筆杆書寫藝術人生

發布時間:2023-08-22 10:4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 王詩堯)據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 微信公眾(zhong) 號消息,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 名譽主席沈鵬因病醫治無效,於(yu) 2023年8月21日14時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沈鵬,別署介居主,1931年9月生於(yu) 一個(ge) 教師家庭,江蘇江陰人。他曾先後就讀於(yu) 江陰城南小學(外祖父王逸旦捐資首創全縣第一所小學)、南菁中學(外叔公王心農(nong) 曾任校長)。

  15歲時沈鵬便發起創辦文學刊物《曙光》,並任主編。17歲他考入大學攻讀文學,後轉學新聞。19歲起,沈鵬長年從(cong) 事美術出版工作,同時撰寫(xie) 評論。40歲以後,他開始投入詩詞、書(shu) 法創作。

  沈鵬是中國著名書(shu) 法家、詩人、美術評論家、編輯出版家,首批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zhuan) 家。

  愛國心點燃藝術情

  沈鵬的名字是父親(qin) 取的,寓意是希望孩子長大以後,能夠像大鵬一樣展翅高飛,自由翱翔。

  沈鵬以草書(shu) 見長,最早接觸到草書(shu) 要追溯到初中時期。他在讀嶽飛精忠報國的故事時,自己被“還我河山”四個(ge) 草書(shu) 大字深深吸引,還特意用鉛筆把它臨(lin) 摹了幾十遍。

  沈鵬曾說,在中學階段,除了文化知識,他學到最可貴的唯有愛國精神。“有的老師上課時提到東(dong) 北三省,邊講邊流淚,使我們(men) 做學生的深受感染。”

  沈鵬從(cong) 小就知道自己的興(xing) 趣在文藝方麵。因此15歲時,他找到顧明遠、薛鈞陶倡議辦文學刊物《曙光》,課餘(yu) 時間寫(xie) 散文,讀新詩與(yu) 格律詩。

  1949年,18歲的沈鵬僅(jin) 在國立中正大學就讀一年就辦理了退學手續。彼時的他,因懷揣著報效祖國的赤誠之心,報考了新華社新聞幹部培訓班,最終以優(you) 異的成績被北京新聞學校錄取。沈鵬隨即前往北平讀書(shu) ,並親(qin) 眼見證了新中國成立這一偉(wei) 大的曆史時刻。

  畢業(ye) 後,沈鵬被分配到人民畫報社工作。1951年,他又調入人民美術出版社,在社長室工作。這一時期的他一邊做好本職工作,一邊研讀大量的美學、書(shu) 論等著作,更撰寫(xie) 多篇評論文章,成為(wei) 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筆杆子”。

  反對藝術創作中刻意的矯揉造作

  1981年,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 (以下簡稱“書(shu) 協”)宣告成立,沈鵬被推選為(wei) 中國書(shu) 法家協會(hui) 常務理事。他曾引用“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建議書(shu) 協,建立學術自由、民主的一套機製,打開多元發展的局麵,全麵提高書(shu) 法家素質和事業(ye) 質量。

  他強調:“我們(men) 不能不從(cong) 事業(ye) 的長遠利益著想,為(wei) 後人著想。要讓後人看到我們(men) 究竟做了多少有益的事。”

  沈鵬不僅(jin) 是當代書(shu) 法繁榮發展的見證者、推動者,更在書(shu) 法創作、學術研究、編輯出版、教學育人、美術評論以及詩詞創作等多個(ge) 領域卓有成就。他曾說,書(shu) 法無以表達的情感,從(cong) 詩詞中得到寄托。

  “多一分‘專(zhuan) 門’的意念,便多一分刻意,少一分天趣,減一分性靈。論書(shu) 法:‘書(shu) ,心畫也’;論詩:‘詩言誌’。兩(liang) 者相通,說到底都是‘情’,穿透本質,超越時空,對今天的啟示絲(si) 毫沒有減弱。這裏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他說。

  因此,沈鵬非常反對藝術創作中刻意的矯揉造作。他認為(wei) :“由於(yu) 書(shu) 寫(xie) 中的‘刻意’‘蓄意’多於(yu) ‘無意’‘隨意’,現今的一些優(you) 秀之作,雖可稱作機智和靈巧,卻達不到古人那樣的智慧與(yu) 風範。”

  他非常推崇創作的“個(ge) 性化”和“無意識”。在沈鵬看來,藝術中的情感活動不能直接產(chan) 生,書(shu) 法家的情感衝(chong) 破無意識的設防,由無意識上升進入創造。原創性的可貴就在於(yu) 個(ge) 性的純真,起源於(yu) 無意識。而個(ge) 性與(yu) 原創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個(ge) 性化不是矯揉造作,個(ge) 性化要求情感的高度純化。

  他認為(wei) :“發揮不出真性情的藝術,很難設想‘形質’之美。沒有‘形質’之美,‘情性’終於(yu) 落空。”(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