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留住了“綠”,迎來了“青” 這個小鄉村究竟有何魅力?

發布時間:2023-08-22 11:04: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3年8月15日,首個(ge) 全國生態日,《麵對麵》走進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餘(yu) 村。18年前的這一天,即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在這裏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18年來,以餘(yu) 村為(wei) 起點,“點綠成金”的新奇跡在全國各地上演。

  記者:這塊兒(er) 現在看起來建設得和城市都沒什麽(me) 大的區別了。

  浙江省安吉縣餘(yu) 村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汪玉成:對,我們(men) 原先這個(ge) 地方就是整個(ge) 水泥廠舊址。

  記者:什麽(me) 時候拆遷的?

  汪玉成:我們(men) 是從(cong) 2003年開始關(guan) 停水泥廠,逐步逐步逐年地拆遷、拆除,把一些內(nei) 部村內(nei) 的工業(ye) 企業(ye) 全都外遷到工業(ye) 園區去了,保留了這兩(liang) 個(ge) 建築,作為(wei) 我們(men) 也是一個(ge) 舊的工業(ye) 遺址的記憶。

  汪玉成,浙江省安吉縣餘(yu) 村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土生土長的餘(yu) 村人,1985年出生的他見證了餘(yu) 村蛻變的全過程。

  記者:那時候平時看到山不是這樣的狀況吧?

  汪玉成:對,就是灰蒙蒙的沒有綠色,隻有灰色,我們(men) 把過去和現在有一句話可以做對比,那就是山是禿頭光,水成醬油湯,那時候河道裏的水都是醬油色。

  記者:黑褐色?

  汪玉成:對,現在我們(men) 是叫人在餘(yu) 村走,就如畫中遊。

  廢棄礦坑變身時尚露營地,水泥廠遺址上建起了圖書(shu) 館、咖啡廳;村頭村尾,年輕人的身影越來越多。2021年,餘(yu) 村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評選的首批“世界最佳旅遊鄉(xiang) 村”。這個(ge) 村域麵積4.86平方公裏、隻有280戶人家的小鄉(xiang) 村,平均每天迎來3000名遊客,還有數百名“新村民”從(cong) 城市來到這裏創業(ye) 。

  記者:餘(yu) 村是靠什麽(me) 引流這麽(me) 多人來到這裏呢?

  汪玉成:我們(men) 現在整體(ti) 的基礎配套,我可以說現在城裏有的東(dong) 西,我們(men) 這裏都有,城裏沒有的東(dong) 西我們(men) 這裏也有,好的環境,好的空氣。

  從(cong) 衛星雲(yun) 圖上看,過去十幾年,餘(yu) 村的色調從(cong) 以前的灰色恢複成現在的滿眼蔥綠,一塊鐫刻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石碑,立在了餘(yu) 村,這裏曾是村裏最後一批工廠所在地。作為(wei) “兩(liang) 山理念”的誕生地,餘(yu) 村是遠近聞名的明星村。2019年,曾在安吉縣多個(ge) 鄉(xiang) 鎮工作過的汪玉成回到餘(yu) 村,擔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記者:對你個(ge) 人而言的話,你當時要麵對這樣一個(ge) 村莊,規劃你當時怎麽(me) 來想?

  汪玉成:剛回來的時候自己還是覺得壓力很大,畢竟在外工作了多年之後,就是周末帶著家人回來住幾天玩玩,回來的時候餘(yu) 村已經在聚光燈下,讓我突然之間背負起這個(ge) 責任當時的壓力很大。因為(wei) 我是土生土長的餘(yu) 村人,餘(yu) 村培養(yang) 了我走出去,能夠現在讓我回來,選擇讓我回來,我的第一挑戰就是如何把大家帶好,把鄉(xiang) 村建設發展好。

  餘(yu) 村曾是安吉縣的“首富村”,上世紀90年代初,餘(yu) 村靠自辦水泥廠、開采石灰岩富了起來,村裏有一半以上的勞動力都在礦山工作,但他們(men) 付出的代價(jia) 卻是昔日秀美的山村常年煙塵漫天,汙水橫流。

  汪玉成:兒(er) 時有首打油詩,叫大炮一聲震天響,黑煙灰塵霧茫茫,翠竹綠葉變顏色,白衣曬成黃衣裳,這就是當時整個(ge) 村莊灰色調,你早上曬出去的白衣服,晚上回來就是灰色。

  記者:但是所有的村民當時對這樣的環境怎麽(me) 看呢,能接受嗎?

  汪玉成:我印象當中很深,最小的18歲,就在礦山上失去了生命,老百姓得疾病也越來越多,像我的父親(qin) 在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胃就切了三分之二。

  記者:是因為(wei) 汙染的問題嗎?

  汪玉成:就是因為(wei) 常年在礦區勞作,結石、胃結石。

  記者:那就是對當地村民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汪玉成:對,大家已經看到了這種發展經濟是好的,但是生活條件生活品質就完全沒有了。

  2003年,浙江啟動“千村示範萬(wan) 村整治”工程,餘(yu) 村做了一個(ge) 艱難抉擇,最終下決(jue) 心封山護水,先後關(guan) 停了三家石礦和一家水泥廠,村集體(ti) 經濟一下子從(cong) 300多萬(wan) 的高峰跌到二十幾萬(wan) 元。2005年,在“兩(liang) 山”理念指引下,村裏鼓勵礦工發展休閑經濟,隨著生態環境的好轉,三麵環山、溪水中流的餘(yu) 村迅速趕上了一波鄉(xiang) 村生態旅遊潮。從(cong) 賣石頭到賣風景,餘(yu) 村就此轉身,吸引不少人前來參觀考察。然而,等到汪玉成接任時,卻碰上了餘(yu) 村發展的“天花板”:土地基本開發完成,落新項目、幹新產(chan) 業(ye) 的空間捉襟見肘,想要實現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是必答題。

  記者:過去其實這樣的教育基地也好,參觀基地也好,其實已經可能很平穩地在運營,但那時候為(wei) 什麽(me) 要突然這樣轉型?

  汪玉成:一個(ge) 村莊的發展如果沒有去迭代升級沒有更新的話,它慢慢就會(hui) 形成一種很固化的模式。

  記者:這種固化會(hui) 帶來什麽(me) ?

  汪玉成:有可能就是來的人都來過了,沒有新的變化,我以後就不來了,來過一次我以後就不來了,所以我們(men) 希望餘(yu) 村作為(wei) 總書(shu) 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誕生地,生態文明思想的誕生地,我們(men) 始終在各個(ge) 方麵我們(men) 希望勇立潮頭。

  記者:那等於(yu) 說你2019年來的時候,對於(yu) 自己的崗位其實心裏是有準備的。

  汪玉成:餘(yu) 村的變化,從(cong)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到現在,其實就是在選擇當中,抉擇了之後再去選擇新的路子,然後有了新的變化,到我這裏是接過前輩的交接棒,到我這裏需要有新的變化。

  2022年初,天荒坪鎮黨(dang) 委班子的10多名成員聚在一起,商討如何製定餘(yu) 村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省級試點三年行動計劃,一件改變餘(yu) 村發展格局的大事正在醞釀。

  汪玉成: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五大振興(xing) 當中,我們(men) 看到了人才振興(xing) 是我們(men) 現在最迫切的一個(ge) 因素,所以說我們(men) 把聚焦點放到了這個(ge) 上麵,所以說才有了合夥(huo) 人的概念,我們(men) 希望把更多的年輕人引進來。他們(men) 會(hui) 給我們(men) 帶來新的業(ye) 態,新的生活方式,我們(men) 希望通過我們(men) 的這種創新模式,讓全世界能夠感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帶來的真正的價(jia) 值的轉化,把生態文明的思想,能夠通過我們(men) 餘(yu) 村向全國乃至全世界進行傳(chuan) 播。

  這次,餘(yu) 村看準了年輕人,餘(yu) 村“全球合夥(huo) 人計劃”應運而生,計劃邀請全球英才共建餘(yu) 村,共同拓寬綠色發展新路徑。

  記者:但是對於(yu) 一個(ge) 村莊來講,提出全球合夥(huo) 人這樣一個(ge) 概念,那時候會(hui) 不會(hui) 覺得這個(ge) 目標定得有點大。

  汪玉成:一開始的時候,我自己給自己的模式還打了一個(ge) 問號,當時也很擔心。

  記者:你這個(ge) 問號顧慮是什麽(me) ?

  汪玉成:顧慮會(hui) 沒有這麽(me) 多年輕人來,沒有合夥(huo) 人能夠來,其實謀劃到真正發生是有將近大半年的時間,我們(men) 一直擔心推出去了,沒想好,沒想明白,合夥(huo) 人進不來怎麽(me) 辦。

  記者:如果沒有合夥(huo) 人來這個(ge) 尷尬怎麽(me) 麵對?

  汪玉成:當時就是我們(men) 沒有第一時間去發聲,我們(men) 第一時間沒有去推出,我們(men) 把所有的政策,把所有配套的基礎,我們(men) 從(cong) 頭到腳理了一遍,我們(men) 都想清楚了,想明白了,最後我們(men) 才開始發聲,對外發聲。

  2022年7月,餘(yu) 村“全球合夥(huo) 人計劃”正式啟動,圍繞研學教育、鄉(xiang) 村旅遊、文化創意、農(nong) 林產(chan) 業(ye) 、數字經濟、綠色金融、零碳科技、健康醫療等8個(ge) 類型,向全球發出共建未來鄉(xiang) 村樣本的“英雄帖”。

  記者:是有標準的,這個(ge) 標準怎麽(me) 來定?

  汪玉成:首先是符合我們(men) 綠色發展。這是一個(ge) 硬條件,你如果是有破壞生態的或者是違背綠色發展理念的項目,哪怕是再好我們(men) 也不接受,那這是最基礎的門檻。那麽(me) 同時我們(men) 提出的合夥(huo) 人,首先我,你希望我給到你什麽(me) ,同時你能給到我什麽(me) ,兩(liang) 個(ge) 問題。

  記者:雙向奔赴。

  汪玉成:對,雙向奔赴,所以說我們(men) 現在每一個(ge) 合夥(huo) 人進來除了特別好的大品牌,其餘(yu) 的都是通過路演的方式產(chan) 生的。我印象很深,當時我們(men) 提出的鄉(xiang) 村旅遊板塊的產(chan) 業(ye) 類別,路演的時候參與(yu) 單位有40多家,但是我們(men) 最終選擇了隻有兩(liang) 到三家。

  記者:淘汰率很高。

  汪玉成:對,所以說我這個(ge) 承載量也是有限,我在雙向選擇當中,我看到哪一個(ge) 對我來說,是跟餘(yu) 村的品牌最符合這個(ge) 氣質的,再來選擇它。

  短短兩(liang) 個(ge) 月,招募令應者如雲(yun) ,近400個(ge) 項目向餘(yu) 村拋出“橄欖枝”。洽談對接、項目路演、匹配政策……餘(yu) 村迎來越來越多“新村民”。在由水泥廠改造而成的鄉(xiang) 村圖書(shu) 館裏,一家國漫主題咖啡店今年3月正式營業(ye) ,這裏不僅(jin) 賣咖啡,還陳列著許多中國經典動畫形象手辦和周邊產(chan) 品。

  汪玉成:因為(wei) 我們(men) 這邊定義(yi) 的是青年圖書(shu) 館,有很多人會(hui) 認為(wei) 包括村民也會(hui) 認為(wei) 是不是隻有青年才能來這裏,不是,我們(men) 說隻要你熱愛,凡有所愛,皆是青年,我們(men) 都會(hui) 把你定義(yi) 為(wei) 青年。

  “85後”陳喆是餘(yu) 村“全球合夥(huo) 人”之一,他從(cong) 上海返鄉(xiang) 創業(ye) ,辦起了這家“美在餘(yu) 村·國漫茶咖”。

  陳喆:這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它是授權了,伴隨著我們(men) 幾代人成長的那些耳熟能詳的卡通動漫,比如說木偶動畫、水墨動畫在國際上都有中國美學的這樣的美譽,我們(men) 也是希望它來到鄉(xiang) 村跟綠水青山相結合,用國漫去賦能鄉(xiang) 村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記者:但是從(cong) 大都市的上海來到這麽(me) 偏遠的鄉(xiang) 村裏麵來創業(ye) ,當時對這個(ge) 全球合夥(huo) 人項目怎麽(me) 理解?

  陳喆:當時是因為(wei) 我是在上海工作十年了,但是我本身是安吉人,是個(ge) 歸鄉(xiang) 人,當時看到全球合夥(huo) 人招募令,就覺得自己家鄉(xiang) 小鄉(xiang) 村有這樣的格局和魄力,好奇也很敬佩,現在是青年和鄉(xiang) 村的共創,我覺得餘(yu) 村是在這個(ge) 時代下是可以為(wei) 我們(men) 中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事業(ye) 以及綠色生態文明的實踐去向國際發聲的時候,所以我們(men) 也是帶著這樣的一個(ge) 國際美學來到鄉(xiang) 村,希望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助力。

  與(yu) 傳(chuan) 統的招商引資相比,餘(yu) 村“全球合夥(huo) 人”計劃招引的不僅(jin) 是項目,更是各類人才。他們(men) 帶著項目、技術、理念而來,政府則在房租減免、貸款貼息、宣傳(chuan) 推介上給予支持,雙方以可持續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記者:最早的時候,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樣的教育基地的話,可能屬於(yu) 1.0基礎,那現在等於(yu) 說2.0的迭代。

  汪玉成:甚至已經到了3.0,其實我們(men) 已經經曆了三個(ge) 階段,就是從(cong) “千村示範 萬(wan) 村整治”,到“千村精品 萬(wan) 村美麗(li) ”,我們(men) 現在已經到了“千村未來 萬(wan) 村共富”的這個(ge) 階段。千萬(wan) 工程的時候是改善村莊環境,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的時候是提升鄉(xiang) 村的基礎,未來鄉(xiang) 村建設過程當中就是應用了更多的這種新的這種場景,生活場景走入到鄉(xiang) 村。

  從(cong) 2005年到2022年,餘(yu) 村村集體(ti) 經濟收入從(cong) 91萬(wan) 元上升到1305萬(wan) 元,人均收入從(cong) 8732元上升到64863元。2023年初,餘(yu) 村年終股金分紅大會(hui) 共向村民發放206萬(wan) 元,人均分紅近2000元。在此基礎上,餘(yu) 村還攜手天荒坪鎮、山川鄉(xiang) 、上墅鄉(xiang) 3個(ge) 鄉(xiang) 鎮的24個(ge) 行政村組建“大餘(yu) 村”,統籌開展招商引才,構建起一個(ge) 規模更大、差異發展的綠色產(chan) 業(ye) 生態。繼“全球合夥(huo) 人計劃”後,汪玉成又麵臨(lin) 著新的挑戰。

  汪玉成:我們(men) 今年剛好是全市全湖州在打造青年性的城市,作為(wei) 我們(men) 來說,既然提出了餘(yu) 村全球合夥(huo) 人,如果沒有一個(ge) 能夠聚集人才聚集項目的孵化器的話,對我們(men) 這個(ge) 合夥(huo) 人提出來是空的,因為(wei) 那時候在合夥(huo) 人推出之後,已經有很多的合夥(huo) 人在洽談,沒有這樣空間的話就落不了地,可能就會(hui) 到其他地方去,所以我們(men) 不希望在做的這個(ge) 過程當中後麵是落不了地,所以說我們(men) 必須要有個(ge) 這樣的孵化基地來承載我們(men) 這麽(me) 多的合夥(huo) 人。

  為(wei) 了吸引青年,天荒坪鎮整合閑置資源,打造出了青年專(zhuan) 屬的創業(ye) 空間“青來集”。

  記者:這個(ge) 為(wei) 什麽(me) 叫青來集?

  汪玉成:青來集的意思就是讓青年人來這裏聚集,我們(men) 這裏一共有三萬(wan) 多方的空間。

  記者:相當於(yu) 青年人的創業(ye) 集結地。

  汪玉成:對,是的,我們(men) 說的是青年理想的集結地。

  這片園區,原來是“大年初一”度假酒店的商業(ye) 區塊,如今已成為(wei) 大餘(yu) 村創業(ye) 青年的“大本營”,園區內(nei) 26棟樓可提供1200個(ge) 工位,食堂、公寓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2023年6月26日,大餘(yu) 村青年人才社區發布暨青來集開園入駐儀(yi) 式在天荒坪鎮青來集廣場舉(ju) 行。開園以來,“青來集”已入駐18個(ge) 項目,吸引了全國各地600餘(yu) 名青年人才和在校大學生。“DN餘(yu) 村”數字遊民公社是“青來集”入駐項目之一,主理人許崧來自杭州,曾在雲(yun) 南生活十多年。

  許崧數字遊民這一群落的人,因為(wei) 隻要有一個(ge) 電腦,能夠連上網線,到哪都可以工作。

  記者:但是為(wei) 什麽(me) 會(hui) 選擇餘(yu) 村呢,這邊有什麽(me) 獨特的優(you) 勢,為(wei) 什麽(me) 要來?

  許崧綠水青山。

  住在景區裏,睡到自然醒,上班很自由,下班有朋友。在“青來集”,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字遊民”有一百多名,60%是90後,近四成擁有碩士以上學曆,職業(ye) 包括設計師、程序員、自媒體(ti) 人、文字工作者……平均入住天數達到了47天。當天南海北的全球合夥(huo) 人、數字遊民聚集在一起時,更多奇妙的化學反應開始發生。

  許崧我們(men) 是歡迎年輕人到鄉(xiang) 村來,所以我們(men) 自己講,這些人不是我們(men) 消費者,不是韭菜,而是我們(men) 寶貴的種子,是這些年輕人聚到了鄉(xiang) 村以後,鄉(xiang) 村就有活力了。我們(men) 現在有一個(ge) 小姑娘,她想在餘(yu) 村辦一個(ge) 騎行俱樂(le) 部,她到這裏看覺得這個(ge) 山水騎行太合適了。

  記者:有很多的其實商業(ye) 模式在這當地考察或者醞釀之後迸發的。

  許崧對,就是你不到這裏,你怎麽(me) 會(hui) 發現這樣的環境周邊的資源,是吧?它並不是預設好了我要到那去做一點什麽(me) ,而是把自己放在一個(ge) 叫數字村民的一個(ge) 心態當中。

  記者:數字村民這個(ge) 比遊民又多了一層含義(yi) 。

  許崧是的,所以為(wei) 什麽(me) 要提供這樣的基礎設施,為(wei) 什麽(me) 要給大家做好服務,都是希望大家在這裏,能夠安安心心地住下來,讓鄉(xiang) 村變成他的一個(ge) 新的家鄉(xiang) 。

  用青山留住青年,讓青年改變鄉(xiang) 村,這正是餘(yu) 村人的美好願景。截至目前,50多個(ge) 合夥(huo) 人項目落地餘(yu) 村,1100多名大學生參與(yu) 其中,吸引192名年輕人返鄉(xiang) 。與(yu) 此同時,在餘(yu) 村,綠色低碳已經成了一種生活方式,景區裏有多個(ge) 互動設備,潛移默化地引導村民和遊客的低碳行為(wei) 。

  記者:這以前是個(ge) 什麽(me) 樣的廠?

  汪玉成:當時是竹拉絲(si) 廠基本的框架在,我們(men) 就在原有的框架上進行加固進行改造,我們(men) 就植入了零碳的概念。

  記者:但是當時提出這個(ge) 概念,對一個(ge) 村莊來講還是比較超前的。

  汪玉成:是的,我們(men) 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夠給我們(men) 的村民帶來這種低碳出行的模式,包括後續農(nong) 民建房上麵是不是也可以讓他們(men) 參照這種模式來做,包括我們(men) 還有就是出行,盡量地鼓勵大家用步行或者是用新能源這種小電動車來代替車輛油車的出行,從(cong) 各個(ge) 方麵來讓大家有了這種降碳的意識。

  今年1月,由老舊廠房改造的“餘(yu) 村印象”零碳圖書(shu) 館正式啟用,作為(wei) 全國首個(ge) 獲得碳中和建築鉑金級認證和國際LEED建築鉑金級認證的雙鉑金級鄉(xiang) 村碳中和公共建築示範,它的年運行減碳量可達28.58噸。

  記者:像整個(ge) 建築,它整個(ge) 的耗能是怎麽(me) 樣的?

  汪玉成:它內(nei) 部的循環用電都是通過光伏在頂上,而且它這種光伏板不是要有太陽光,隻要有亮光就能夠吸收。

  記者:那這樣能耗就降低很多了?

  汪玉成:是的,而且我們(men) 樓頂上,基本上是全落地窗的方式來減耗降能。

  記者:像草坪上也都是太陽能板。

  汪玉成:你看到它上麵黑色的就是光伏板,通過白天吸收光,晚上會(hui) 自動亮起燈光,有音樂(le) 播放,也是一種藝術裝置。

  記者:像現在這樣整個(ge) 村子裏的建設,理念先行,所有的要圍繞能耗新能源。

  汪玉成:對,降能減排來倡導我們(men) 新的新理念的生活方式。

  餘(yu) 村的夜晚,如同白天一樣忙碌,年輕人利用晚上的時間聚在一起,學習(xi) 交流,開始了新一期的“餘(yu) 村夜話”。38歲的汪玉成正帶領更大的餘(yu) 村、更年輕的餘(yu) 村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中奔赴未來。

  記者:從(cong) 最早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樣一個(ge) 生態理念誕生,到今天你們(men) 在不斷地在深化和調整,在你內(nei) 心還有什麽(me) 樣更多元的想法嗎?

  汪玉成:這次8月15日確定為(wei) 全國生態日,也是全國首個(ge) 生態日,我覺得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就像總書(shu) 記說要動員全社會(hui) 的人來踐行和參與(yu) 到生態文明的理念當中來。我希望通過我們(men) 餘(yu) 村的模式的輸出,餘(yu) 村現在這種生態文明理念的傳(chuan) 承,能夠帶動更多的村莊讓我們(men) 的綠水青山成色更足,讓金山銀山的轉化效益更強。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