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共青團積極探索助力青年科技創新路徑 讓青年在創新創業賽道上跑出“加速度”
為(wei) 創業(ye) 就業(ye) 青年提供免費落腳“第一站”,打造集求職創業(ye) 指導、幫扶等於(yu) 一體(ti) 的青創示範服務平台,設立青年創新發展基金……這兩(liang) 年,一項項優(you) 化青年發展,尤其是服務青年創新創業(ye) 的普惠政策、實事項目,吸引著河南青年湧入創新創業(ye) 賽道、創造不凡業(ye) 績。
近年來,河南各級團組織積極探索助力青年科技創新路徑,搭建青年創新人才交流成長平台,完善青年創新人才培育機製,以活動引領、賽事推動、項目賦能、典型激勵、環境優(you) 化,營造良好青年創新生態。
在創新創業(ye) 的路上,河南青年不斷向著頂端登攀。在鄭州峰泰納米材料有限公司廠區,工人嫻熟地將一款宇航級防火型超輕密胺泡沫材料裝上車。“密胺泡沫是一種新型材料,具有極高的吸音性、阻燃性等,是最輕質的泡沫品種。”該公司創始人、河南省青年企業(ye) 家協會(hui) 副會(hui) 長李洋洋介紹。
2013年,23歲的李洋洋在英國倫(lun) 敦大學攻讀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生。在一次參觀學習(xi) 中,密胺泡沫進入了他的視野。當時這種材料被國外壟斷,價(jia) 格很高。學成回國後,李洋洋回到老家新鄭市,創立了鄭州峰泰納米材料有限公司,誓要改變這樣的局麵。
挺過了艱難的創業(ye) 和研發,一個(ge) 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在這名90後手下誕生了。作為(wei) 國內(nei) 少數能夠獨立研發密胺泡沫的企業(ye) 之一,該公司生產(chan) 製造的新型材料不僅(jin) 打破了技術壟斷,還走向了國際市場,獲得相關(guan) 專(zhuan) 利近百項。
鄭州市龍子湖畔,一台技術全部自研的人形機器人僅(jin) 用0.8度電就能行走134公裏,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它的背後是一家豫籍企業(ye) ——中原動力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我們(men) 趕上了創新創業(ye) 的好時代,一個(ge) 可以以科創賦能產(chan) 業(ye) 發展的時代。”該公司創始人、河南省青年企業(ye) 家協會(hui) 副會(hui) 長林傑說。
7月15日,重建河南省醫學科學院揭牌亮相。“以省醫學科學院為(wei) 基點,重塑研發體(ti) 係、完善成果轉化體(ti) 係、布局公共實驗平台體(ti) 係、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體(ti) 係,醫學醫藥創新生態呼之欲出。家鄉(xiang) 呼喚更多優(you) 秀醫學人才,我感受到了滿滿誠意。”80後歸國博士郝國梁在揭牌儀(yi) 式上一次次被打動,“在河南做科研、做轉化的平台已經開啟,我信心滿滿。”當天,他領銜創立的電生理研究所首批入駐河南省醫學科學院,在新平台上開始了新事業(ye) 。
兩(liang) 年多來,河南省委、省政府下大決(jue) 心重建河南省科學院,推動河南省科學院與(yu) 中原科技城、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加速融合,省實驗室已達14家;堅持“化點為(wei) 珠、串珠成鏈”“一群多鏈、聚鏈成群”,實行“一鏈一專(zhuan) 班一機構”工作機製,培育重點產(chan) 業(ye) 鏈;實施“1+20”一攬子人才政策,出台促進青年大學生創業(ye) 就業(ye) 13條舉(ju) 措,深化“萬(wan) 人助萬(wan) 企”活動,政策實效“精準直達”微觀主體(ti) ……
在創新創業(ye) 路上,河南各級團組織一直與(yu) 青年攜手同行。在科技創新前沿,鄭州大學“啟明科創”團隊的同學們(men) 在行動。“HaChi”是這支團隊發明的電子導盲犬,采用了圖像處理、超聲波陣列點雲(yun) 仿真等自主核心技術,可實現導盲、預警、行動輔助等一係列實用功能,得到了團省委和鄭州大學的指導幫助,獲得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ye) 計劃競賽省級特等獎、國家級銀獎,並得到國家雙創訓練計劃等近10萬(wan) 元的資金支持,目前已在該校眾(zhong) 創空間落地運營,整機及技術模塊累計銷售額達100餘(yu) 萬(wan) 元。
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場,00後青年薛世傑用技術刷新著青春在田間的高度。薛世傑的老家在欒川縣潭頭鎮秋林村,是家族第五代養(yang) 蜂人。帶著“用知識來改變養(yang) 蜂現狀”的初心,他參加了第九屆“創青春”河南青年創新創業(ye) 大賽,並捧回了金獎。“收到了許多意見建議,堅定了用科技改變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信心。”他說。目前,薛世傑的公司已取得16項技術專(zhuan) 利。
“我們(men) 有過技術攻關(guan) 時的迷茫,也有收獲第一筆訂單時的喜悅,創業(ye) 路上雖布滿荊棘,但充滿希望。團隊成員的努力,導師專(zhuan) 家的指導,各種人才保障、激勵措施,身後總有一雙手在支撐,身邊總有奮鬥者在同行。”鄭州大學物理學院博士生、青年創業(ye) 者田申說。
周曉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潘誌賢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