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明天的水下戰爭——記海軍某部水下兵器試驗專家崔滋剛
大洋深處,一名聲呐兵戴著耳麥仔細聽取水中的噪聲,同時觀察著顯控台裏水下目標的態勢。隨著演練任務戰線的拉長,指控台前一人陷入了沉思,他是海軍(jun) 某部水下兵器試驗專(zhuan) 家崔滋剛。
他有了新的想法:是否可以建立一套數據分析係統,提高聲呐兵聽音判型正確識別率?當年年底,崔滋剛就帶領項目組申報了相關(guan) 課題。
今年4月,他再次奔赴多所軍(jun) 地高校,進一步學習(xi) 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技術,讓係統更加完善,爭(zheng) 取讓它在潛艇部隊最大程度發揮作戰效能。
遇到難題,解決(jue) 問題,在崔滋剛的軍(jun) 旅生涯中幾乎是家常便飯。
1999年,崔滋剛從(cong) 青島大學數學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參軍(jun) 入伍。一個(ge) 連魚雷都沒見過的跨專(zhuan) 業(ye) “學生兵”,如今已經成長為(wei) 水下兵器試驗專(zhuan) 家。
海軍(jun) 某部不少年輕同誌是先聽到他的事跡,之後才在單位裏看到背著電腦包、來去匆忙的崔滋剛。
一位與(yu) 他共事20多年的領導評價(jia) 他成長之路是“與(yu) 備戰打仗同行”,而崔滋剛回想這20多年,卻謙虛地說道:“沒什麽(me) 驚天動地的大事。”
“裝備試驗沒有差不多”
崔滋剛所在單位一直承擔著水下武器裝備的試驗任務,新武器在交付部隊使用之前,需要經過各種試驗,確保符合戰術技術要求。作為(wei) 武器裝備的“把關(guan) 人”,崔滋剛是出了名的較真兒(er) 。
為(wei) 了一件武器裝備的試驗,他會(hui) 帶著團隊設計30多種方案。2009年,崔滋剛擔任潛艇某項武器係統試驗項目總師,牽頭開展“潛艇發射武器攻擊目標”試驗技術攻關(guan) 。
除了考慮在降低風險的前提下完成裝備試驗,崔滋剛更希望可以直接將試驗結果轉換為(wei) 部隊的戰法。連續兩(liang) 三個(ge) 月的加班,他和團隊逐一攻克一係列技術難點。任務最終在他們(men) 的充足籌備下順利完成,並獲得國防專(zhuan) 利。
這一試驗方法在多型多次魚雷發射中得到成功應用,第二年,崔滋剛得知某作戰部隊在訓練中,使用該方法成功命中了兩(liang) 個(ge) 目標,這讓他感到非常自豪。
對於(yu) 崔滋剛和團隊成員來說,“試驗裝備就是試驗戰爭(zheng) ”,他們(men) 在試驗裝備的把關(guan) 上做足了功夫。
崔滋剛更是連“0.01伏”都不放過。一次魚雷實射試驗中,深夜收工時,他突然發現魚雷電池電壓降了0.01伏,第二天正是將魚雷轉場上艇的日子,而在大多數人看來這一電壓差在允許範圍之內(nei) 。
因為(wei) 崔滋剛的較真兒(er) ,大家不得不返回崗位排除隱患,最終在淩晨確認了魚雷電池存在重大的安全隱患,成功避免了一次險情,也沒有把帶有問題隱患的裝備交給部隊。
這是崔滋剛和團隊成員工作的常態,他們(men) 在現役艇的改裝任務中,頂著時間緊任務重的壓力,依然在完成對裝備的基礎試驗後,增加對備用功能狀態的試驗,從(cong) 而發現了一個(ge) 由於(yu) 代碼錯誤產(chan) 生的遙控信號問題。
在崔滋剛看來,今天為(wei) 戰勝把關(guan) 緊一分,未來戰場的勝算就多一分。為(wei) 了這一分的勝算,他們(men) 願意付出十分的努力,因為(wei) “裝備試驗沒有差不多”。秉持著“為(wei) 上戰場的裝備消除最後‘0.01’的隱患”的態度,崔滋剛和團隊增添了不少工作量。
有時,他們(men) 也會(hui) 做“減法”。
那一年,他們(men) 進行了一次某水聲設備試驗鑒定任務。通常情況下,他們(men) 會(hui) 先開展性能試驗,再開展作戰試驗。崔滋剛考慮到這一新型裝備入列後可以有效彌補體(ti) 係短板,提高水下作戰能力。於(yu) 是他們(men) 通過係統分析和大量驗證,大膽提出了考核內(nei) 容跟著訓練任務走,性能試驗與(yu) 作戰試驗同步開展,以縮短試驗鑒定周期的建議,最終被上級機關(guan) 采納,在艦船試驗鑒定中開了先河。
可即使是對裝備試驗如此嚴(yan) 謹的把關(guan) ,崔滋剛仍感到過挫敗。
幾年前,當他第一次以水下裝備專(zhuan) 家身份參加一次重大演練任務時,他試驗鑒定過的某新型聲呐裝備,在範圍內(nei) 探測“敵情”出現意外。這讓崔滋剛深切感受到,脫離了“戰”的需求,再好的裝備也隻是個(ge) 花瓶,“試驗的目的是為(wei) 了打贏”。轉型的想法油然而生,崔滋剛將目光投向了另一個(ge) 領域——訓練評估。
建立作戰“指揮棒”
從(cong) 零開始,對崔滋剛而言並不陌生。
10餘(yu) 年時間,他從(cong) 一名數學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成長為(wei) 水下武器裝備試驗鑒定領域的專(zhuan) 家,轉型搞訓練意味著又要重新出發。
2015年,單位黨(dang) 委選擇在摸索中找尋未來的攻關(guan) 方向,他們(men) 決(jue) 定組織一次實兵實裝實彈水聲對抗專(zhuan) 攻精練,並一致決(jue) 定由崔滋剛擔任總體(ti) 技術負責人。
試訓過程中,為(wei) 了避免“啞巴訓練”,崔滋剛增加了在線會(hui) 商環節,艦艇上的指揮員會(hui) 傳(chuan) 回一線的情況,導演部會(hui) 根據演訓效果給出綜合或重要節點的評估,他們(men) 深入探討目標發現不及時是單艦指揮時機不對導致,還是與(yu) 空中水麵兵力協同不力引起?目標探測不到位是裝備性能缺陷,還是操作手能力素質不足……隻為(wei) 了給出評估意見,爭(zheng) 取提高下一回合訓練的效率。
2021年,該試驗訓練區承擔起某重大演訓評估任務。崔滋剛深知一份評估方案就是一根“指揮棒”,可以做到“以評促戰,以評促訓”,他想著既要吃透首長決(jue) 策的重要依據,找到核心能力方向,更要讓部隊有效提高戰鬥力。兼顧這些要求的評估報告,他才放心交給部隊,去牽引部隊下一步訓練的方向。
最終的演訓評估結果讓一位領導給出4個(ge) 字——“振聾發聵”,並讓其他部隊以此為(wei) 評估模板,學習(xi) 借鑒。
見過不少訓練現場之後,崔滋剛很快就捕捉到了作戰部隊中,扮演假想敵的藍軍(jun) 在與(yu) 紅軍(jun) 的對抗之中,暫未形成係統的戰鬥體(ti) 係,存在一些“紅紅對抗”的情況,他又開始琢磨起如何解決(jue) 這個(ge) 難題。
自2020年5月底產(chan) 生這個(ge) 想法之後,崔滋剛花兩(liang) 年時間跑遍了軍(jun) 內(nei) 外幾十所院校和工業(ye) 部門,收集大量資料,集成國內(nei) 頂尖的科學技術。2021年下半年,該部籌劃設計了一場未來戰爭(zheng) ,崔滋剛受命擔任總體(ti) 設計和強敵研究組組長。
在針對曆次係統演習(xi) 研練暴露的問題前提下,他帶著團隊聚焦水下攻防作戰能力的提升,赴軍(jun) 地20餘(yu) 家單位展開調研,最終創新了水下攻防訓練和戰鬥力生成模式,將技術與(yu) 戰術融合,設計出一套非對稱戰法,致力於(yu) 打造出一支水下專(zhuan) 業(ye) 藍軍(jun) 。
崔滋剛一步步完成著自己的小目標,無論是裝備試驗,還是訓練評估,他最終的目標都是為(wei) 了服務於(yu) 一線部隊戰鬥力建設,他始終遵循著“對戰鬥力生成負責、對未來戰爭(zheng) 勝利負責、對參戰將士生命負責”的原則。
這些年,他主筆編寫(xie) 了20餘(yu) 份裝備試驗和部隊演訓報告,提出超過30條反潛作戰建議,大都被采納推廣。
深海裏沒有硝煙的戰爭(zheng)
“做打仗的事”,這是崔滋剛對軍(jun) 人職業(ye) 的理解。而他所從(cong) 事的潛艇作戰事業(ye) ,大多數時候都是在崗位上和深海裏默默工作,在驚濤駭浪之下深潛蓄能、引弓待發。他也曾在深海裏冒著生命危險,完成了一場沒有硝煙的實戰任務。
那一年,我國某型潛艇首次進行邊界深度實際使用武器試驗。崔滋剛作為(wei) 項目總師隨艇下潛,是單位唯一參與(yu) 這次任務的科技幹部。這次深海的出征,他們(men) 既要下潛至邊界深度,又要在極限條件下完成武器試驗任務。
隨著下潛深度增加,密閉的艙室內(nei) 逐漸傳(chuan) 來“哢哢”的擠壓聲。
抵達邊界深度,潛艇的危險係數就會(hui) 成倍增加,一旦艇艙出現漏水過多等意外情況,就會(hui) 被強大的水壓“拍”到海底,艙內(nei) 的人難以生還。
“穿上軍(jun) 裝,訓練也好,打仗也好,都做好了隨時可能犧牲的準備。”崔滋剛並沒有害怕,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家裏的老人,前一年他弟弟遭遇車禍去世,他無法想象家裏快90歲的奶奶和70歲的父親(qin) ,再一次經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但他還是毅然決(jue) 然地加入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zheng) ”。
下潛突破邊界深度後,崔滋剛和工業(ye) 部門穿梭在各個(ge) 數據采集點,在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並對魚雷和發射裝置進行檢查、核準所有試驗流程之後,潛艇微微震動,伴隨著轟隆聲,一枚“幽靈”般的魚雷成功發射。
這一戰,標誌著該型潛艇完全具備了邊界深度作戰能力。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龔阿媛 記者 鄭天然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