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構建醫務社工體係 助力首都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北京:“醫心”讓醫療更有溫度

發布時間:2023-08-31 10:0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306名醫務社工,分布在北京的101家醫療機構,他們(men) 通過個(ge) 案跟蹤、小組支持等專(zhuan) 業(ye) 方法,為(wei) 患者及家屬提供心理疏導、困難救助等人文服務,他們(men) 也像是醫患之間的潤滑劑,努力讓醫學更有溫度。

  醫務社工在北京已經試行3年,成為(wei) 改善患者就醫體(ti) 驗的重要舉(ju) 措。北京市衛健委副主任葉小敏介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該部門協同醫療機構著力提升醫療服務,更全麵地布局醫務社工也是其中的關(guan) 鍵舉(ju) 措。北京市衛健委遴選了25項示範項目,在醫院病房、急診、門診等不同場域提供醫務社工服務,特別是覆蓋了兒(er) 童血液病、唇齶裂、青少年情緒障礙等不同病種。截至目前,活躍在各類醫療機構的醫務社工已為(wei) 患者提供個(ge) 案服務4000餘(yu) 人次,小組服務5700餘(yu) 人次,社區服務3.7萬(wan) 餘(yu) 人次。

  北京市衛健委在調研中發現,暑期是全國不少患兒(er) 來北京就醫的高峰,唇齶裂兒(er) 童、血液病兒(er) 童也是需要重點關(guan) 注的群體(ti) 。在北京大學口腔醫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副院長江泳看來,對唇齶裂患兒(er) 來說,手術隻是治療的第一步,後續的護理、語言訓練也是整個(ge) 治療不可或缺的環節,需要更多個(ge) 性化的關(guan) 注,包括心理的支持。今年兩(liang) 名新加入醫院的醫務社工,在幫助唇齶裂兒(er) 童治療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

  唇齶裂患兒(er) 入院手術前,醫務社工都會(hui) 和家長建個(ge) 微信群,介紹住院的注意事項,答疑解惑,幫忙辦理住院。住院當天,還要通過問卷調查或者麵談,了解家長和患兒(er) 的困難,提供一定的心理疏導和術前指導。手術後,還會(hui) 陪伴患兒(er) ,給家長教授喂養(yang) 知識,心理疏導也會(hui) 持續進行。

  對一些特殊的患兒(er) ,醫務社工則提供更精準的幫助。今年5月,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收治了一名唇齶裂女童,陪她來就醫的隻有爸爸。孩子的母親(qin) 剛過世不久,家裏還欠了一屁股債(zhai) 。醫務社工注意到,因缺失母愛,又不能清晰說話,孩子有比較嚴(yan) 重的心理問題,父親(qin) 也是格外焦慮。

  在醫務社工看來,不僅(jin) 要協助孩子順利手術,更要積極為(wei) 這對父女提供心理支持。除了常規的噓寒問暖外,醫務社工在醫院內(nei) 征集誌願者做孩子的“雲(yun) 媽媽”,彌補孩子缺失的母愛,同時,還在醫院搭建的“愛心公益交流群”為(wei) 孩子募集衣物和學習(xi) 用品。

  手術順利完成,孩子的眼睛也亮了起來。出院時,手術前一直眉頭緊鎖的父親(qin) 已經不那麽(me) 焦慮,“會(hui) 好好生活,好好帶孩子”是他不斷向醫務社工念叨的,話語間重拾了對生活的希望。

  在醫務社工的組織下,北大口腔醫院的職工捐出圖書(shu) ,在唇齶裂病房設立了圖書(shu) 角,還招募了大學生誌願者開展“閱讀繪本,分享故事”小組活動,通過活動緩解家長的焦慮,帶給孩子歡樂(le) 。

  首都兒(er) 科研究所(以下簡稱“兒(er) 研所”)是北京最早設立醫務社工的醫療機構,有4名醫務社工,服務覆蓋20多個(ge) 臨(lin) 床科室,每年服務患兒(er) 超過2500人次。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兒(er) 研所開展了“血液病兒(er) 童治療初期醫務社會(hui) 工作介入”項目,運用病房陪伴、心理疏導、藝術療愈、小組支持等專(zhuan) 業(ye) 方法,解決(jue) 患兒(er) 和家屬因疾病產(chan) 生的心理、經濟、康複等疾病應對方麵的問題。

  兒(er) 研所黨(dang) 委書(shu) 記劉中勳說,兒(er) 童血液病治療周期長、家長心理壓力大、家庭社會(hui) 支持不足,讓醫務社工更多地關(guan) 注這些患病兒(er) 童家庭,是兒(er) 研所解民憂、辦實事的舉(ju) 措。

  白血病患兒(er) 汐汐給劉中勳留下了深刻印象,原本活潑開朗的她,因長期住院,脾氣變得暴躁,經常不配合治療。汐汐的主管醫生找來了醫務社工,希望能幫到她。

  劉中勳說,醫務社工有較強的專(zhuan) 業(ye) 性,他們(men) 多次去探訪汐汐,鼓勵孩子充分表達,快速建立起信任關(guan) 係。針對情緒問題,又借鑒焦點問題短程治療理論,幫助汐汐認識疾病,引導她分析、覺察和調節不良情緒。

  醫務社工在進行心理疏導的同時,也向汐汐的媽媽傳(chuan) 授溝通技巧,促進親(qin) 子溝通。經過一個(ge) 月的跟蹤支持,汐汐的情緒問題和依從(cong) 性有了很大改善。

  由於(yu) 開展醫務社工時間較長,兒(er) 研所在患者心理援助方麵有了較成熟的經驗,不斷圍繞患者需求進行服務創新,探索了“醫務社工+接訴即辦”模式。醫務社工負責接聽醫院的患者熱線,了解患者的急難愁盼,及時提出解決(jue) 方案,改善醫療服務。

  葉小敏表示,除了綜合醫院外,北京市也在專(zhuan) 科醫院、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推行醫務社工。尤其是針對醫務社工發展基礎相對薄弱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加大扶持力度,開展課題研究,推動建立社區社工與(yu) 醫務社工對接機製,探索醫務社工在基層落地的實現路徑。

  北京市朝陽區東(dong) 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劉金鳳對此感觸頗深。這家社區醫院日常服務6.3萬(wan) 人,承擔著轄區居民慢病管理的職責,糖尿病共同照護門診是該中心的特色科室之一。

  劉金鳳說,醫務社工的加入,解決(jue) 了社區醫院醫護團隊對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時間不足、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較低、對規範管理依從(cong) 性較差等問題。

  目前,在這家社區衛生中心,醫務社工加入了社區糖尿病患者的醫療照護團隊。醫務社工通過麵對麵訪談,發現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恐懼並發症、控糖信心不足、家人支持不足等心理問題。

  醫務社工運用專(zhuan) 業(ye) 視角,組織“認知小組”,借助小遊戲營造輕鬆愉快的溝通環境,改變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知,讓其充分理解規範治療的意義(yi) ;組織“知識小組”,搭建醫患溝通平台,由醫護團隊宣講健康知識,讓患者有能力自己做好健康管理;組織“支持小組”,開展團體(ti) 信任和互助協作類遊戲,完善患者社會(hui) 支持網絡,幫助患者建立控糖信心。

  基層醫療機構也在借此探索基層醫務社工介入慢病管理新模式,劉金鳳說,他們(men) 執行的糖尿病患者管理項目也是北京市衛健委的培育項目,是落實主題教育學習(xi) 成果的一項實際舉(ju) 措。項目期間共開展小組活動15次,受益患者122人次,糖尿病患者的依從(cong) 性明顯改善,自我管理的能力明顯提升,血糖也逐步控製達標。

  葉小敏說,北京還將持續提升醫務社工的服務水平,在人才培訓、行業(ye) 標準、資源整合等方麵提供專(zhuan) 業(ye) 支撐,同時加強醫校合作,推動高校與(yu) 醫療機構建立聯合培養(yang) 機製。北京已經啟動了醫務社工駐點項目,向有發展意願且服務專(zhuan) 業(ye) 性不足的醫療衛生機構派駐醫務社工,目前已完成首批30家醫療衛生機構派駐工作,正啟動第二批15家遴選派駐工作,繼續推動醫務社工發展,助力首都健康事業(ye) 高質量發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世昕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