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這群大學生暑期上工地“自找苦吃”

發布時間:2023-09-01 15:1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8月28日7時,南華大學電氣與(yu) 智能化專(zhuan) 業(ye) 的大三學生付超和往常一樣在項目部宿舍早早起床,趕在8點前來到熟悉的工位,打開電腦,在施工圖上標注了幾個(ge) 預留洞的位置,這是付超暑期實習(xi) 的第58天。

  上午9時,在中建八局廣西智能電網項目部實習(xi) 的付超到達了施工現場,他戴上安全帽,穿上熒光色的反光馬甲,在師傅的帶領下開始了本周的檢查工作。

  這個(ge) 暑假,陽光異常毒辣,但有這樣一群大學生,沒有選擇旅遊放鬆或宅在空調房打遊戲追劇,而是來到建築工地,體(ti) 驗建設一線的機械轟鳴,感受施工單位的緊張忙碌。“是有點苦,但趁著年輕吃點苦是值得的。”付超說。

  每一份工作都有辛苦的一麵

  感受到就業(ye) 市場傳(chuan) 導的壓力,廣西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大三學生林景春和同學們(men) 決(jue) 定,趁著畢業(ye) 前一年的這個(ge) 暑假,去建築單位實習(xi) ,為(wei) 將來找工作積累經驗。

  7月初,看到學院組織“深入工程一線:施工現場沉浸式體(ti) 驗”暑期社會(hui) 實踐,林景春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帶著“立足實際,學有所用”的心態,他來到中建五局華為(wei) 廣西區域總部項目材料部實習(xi) ,高溫是他在工地上最先感受到的挑戰。

  “前幾天有一批鋼筋運送到現場,師傅帶我去驗收,當時室外溫度超過35攝氏度,隔著手套去觸摸鋼筋時都會(hui) 感覺燙手。”林景春說,他當時在一旁看到熱浪不斷地從(cong) 地麵冒上來,湧動的空氣使得眼前的景物變得模糊,但師傅檢查鋼筋時卻沒有縮手,似乎已習(xi) 以為(wei) 常,這讓他感受到了建築人的敬業(ye) 精神。

  工地上的見聞,常常會(hui) 給這些一直在象牙塔求學的大學生直觀的衝(chong) 擊,同在材料部實習(xi) 的廣西大學學生盧林輝還記得,一天臨(lin) 近中午時,他跟著師傅上到樓麵驗收鋼筋,當時樓麵上有很多工人準備澆築混凝土,他還隻是站在一旁都感覺被太陽曬得有些受不了,但工人們(men) 都在埋頭幹自己的事情,豆大的汗珠不停地從(cong) 他們(men) 臉上滴落,沒有人抱怨,也沒有人打退堂鼓。

  看到這一幕,盧林輝用手機拍照記錄下來。午休時,他看到工人的宿舍前曬滿了衣服,這都是上午幹活兒(er) 被汗水濕透換下來的。為(wei) 了解乏,工人中午通常會(hui) 喝上一瓶冰鎮飲料,然後倒頭睡覺,準備下午的工作。

  一線工作的見聞,也讓這個(ge) 小夥(huo) 子對自己選擇的專(zhuan) 業(ye) 有了更清醒的認識。盧林輝回憶說,當初高考時他填報土木工程專(zhuan) 業(ye) ,是考慮到這是他的考分能在這所學校選擇的最好專(zhuan) 業(ye) 。如今,他認識到,學習(xi) 這個(ge) 專(zhuan) 業(ye) ,就意味著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後,可能並不是想象中的坐在辦公室裏吹著空調的樣子,而是在項目一線經曆“日曬雨淋”的考驗,“出門一身白,回來一身濕”更是工作中的常態。

  “每一份工作都有辛苦的一麵。”盧林輝表示,現在工地上的辦公住宿環境相比過去有了很大改善,施工現場配備了噴淋、除塵等完善的環保設備,高溫天還提供消暑降溫的涼茶飲料和藥品保障,並發放高溫補貼。“我們(men) 建築人挖隧道、蓋高樓、建橋梁,為(wei) 社會(hui) 提供了住房、工作場地和道路保障,社會(hui) 要發展,總有人要負重前行,作為(wei) 一個(ge) 年輕人,辛苦一點其實無所謂,付出能夠有所回報,自身的價(jia) 值得以實現,我就覺得值得。”

  即便是最基礎的砌磚,也包含著高深的學問

  8月28日16時30分,石愈強結束在施工現場的檢查,回到項目部開始填寫(xie) 當天的工作清單,並安排第二天所需的工作人員。

  石愈強是廣西財經學院工程管理專(zhuan) 業(ye) 大三學生,這個(ge) 暑假,他在中建五局廣西南寧市鳳嶺南苑二期公共租賃住房項目實習(xi) ,被分配到工程部擔任施工員。

  來到現場之後,石愈強才發現即便是最基礎的砌磚,也包含著高深的學問。在項目部,砌磚師傅至少要經過兩(liang) 個(ge) 月左右的專(zhuan) 業(ye) 學習(xi) 才能上崗。他在學校課堂上學習(xi) 砌磚的理論時,課本上講的都是專(zhuan) 業(ye) 術語、施工工藝等知識,到工程部實習(xi) 後,單位專(zhuan) 門安排他參加了幾天的砌磚培訓,他嚐試後才發現要砌得平整達標並不容易。“比如拿磚刀的手法、如何砍磚、如何在磚上鋪水泥砂漿等這些都是書(shu) 本上沒有的,老師傅在實踐中摸索的經驗經常讓我大開眼界。”

  一個(ge) 半月的實習(xi) ,讓石愈強認識到,磚也是分了好多種類的,實際應用中有很多講究,比如哪些磚隔音好、哪些磚防水好等,同一種紅磚也有不同的規格尺寸。每個(ge) 部位砌磚所用的混凝土水灰比也是不一樣的,所需的比例要看天氣情況及所砌的位置來決(jue) 定。如果天氣太熱的話,拌砂漿所需要的水就會(hui) 很多;廁所砌磚所需要的水泥比例會(hui) 更高。水泥砂漿比例並不是書(shu) 上所說的1∶2,如果砂漿的比例不合適,那麽(me) 所砌的磚會(hui) 出現粘性不夠、沉降等問題。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石愈強說,暑期實習(xi) 的經曆,讓他懂得工程中施工方法的選擇應以實際出發,而不是理論最優(you) 。有時候經驗比理論更貼近實際,所以在認真學習(xi) 打好理論基礎的同時,還要多去現場實踐,實際施工時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對工程的影響。

  跟付超同在一個(ge) 項目部實習(xi) 的南華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大三學生蘇美瑜也有著同樣的感受。雖然從(cong) 課本上和課程設計中,不止一次見到“鑽孔”“澆築”這樣的專(zhuan) 業(ye) 名詞,講過鑽孔灌注樁工藝,但親(qin) 眼看到才明白這樣的施工工藝是如何實施的。

  “這次實習(xi) 的意義(yi) ,對我來說已不再是完成學分、完成畢業(ye) 實習(xi) 的任務,而是讓我對所學的專(zhuan) 業(ye) 和將來要從(cong) 事的行業(ye) 有了重新的認識。”蘇美瑜說,身臨(lin) 其境才會(hui) 對學過的知識有更多的思考和感受,施工現場所涉及的技術以理論知識為(wei) 基礎,但又比理論知識更具有靈活性和可操作性,這需要學好專(zhuan) 業(ye) 知識的同時在工作中積極思考、靈活應用,培養(yang) 自己思維創新與(yu) 獨立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

  在實習(xi) 實踐中找回專(zhuan) 業(ye) 初心

  林景春的父親(qin) 是一名農(nong) 村的建築工,林景春還記得小時候,爸爸幫別人蓋房子,他就坐在旁邊陪著。大學報考專(zhuan) 業(ye) 時,在父親(qin) 的影響下,他選擇了土木工程專(zhuan) 業(ye) 。

  “實習(xi) 時,我時常在想,能不能通過係統的學習(xi) 來改善施工的技術。”林景春說,在他的印象中,從(cong) 前父母給鄉(xiang) 親(qin) 修自建房是又苦又累,而且風險較大的工作。而這次暑期實踐,他發現如今建築單位的施工技術跟過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改進。

  比如過去澆築混凝土時一般都使用木模板,現在很多都采用了鋁模板。鋁模板可重複使用的次數多,節能環保的同時,抗壓強度高、穩定性強,能給施工人員更好的安全保障。現在施工單位還廣泛使用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可實現無紙化、移動式、高效率的質量管理過程。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讓林景春看到了我國建築行業(ye) 的發展前景,也讓他堅定了學好專(zhuan) 業(ye) ,成為(wei) 一名優(you) 秀的建築工程人的信心。

  廣西大學土木工程專(zhuan) 業(ye) 岩土與(yu) 地下工程方向大三學生李鼎嶸通過暑期實習(xi) ,更明確了自己未來的職業(ye) 規劃,畢業(ye) 後他想去設計院工作。實習(xi) 期間在工地一線的所見所聞,讓他認識到,要做好設計工作,需要具備豐(feng) 富的一線實踐經驗。現在的施工技術與(yu) 時俱進,隻有具備豐(feng) 富的現場經驗,才能使自己的設計符合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幫助自己在今後的設計工作中少走彎路。

  “在校學生來施工現場實習(xi) 實踐,可以學習(xi) 完善專(zhuan) 業(ye) 知識,了解行業(ye) 信息,明確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中建五局的技術員吳正才在項目上擔任大學生的實習(xi) 導師,在他看來,年輕人隻有經曆過一線工作的壓力,處理過複雜的問題,才會(hui) 成長得更快。

  廣西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陳正表示,組織學生去施工現場實習(xi) ,是培養(yang) 複合型土木工程人才的重要一環。這樣的暑期社會(hui) 實踐活動,不僅(jin) 有助於(yu) 本科生體(ti) 會(hui) 理論知識學習(xi) 的重要性,而且長時間吃住在工地現場,能讓他們(men) 了解工程人的真正生活。“看著自己參與(yu) 建設的工程一點一點從(cong) 圖紙變為(wei) 現實,可以提升他們(men) 對專(zhuan) 業(ye) 的認同感,更加了解土木工程的專(zhuan) 業(ye) 內(nei) 涵,找回專(zhuan) 業(ye) 初心,樹立深入工程一線發現問題解決(jue) 問題的職業(ye) 理想。”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洋 實習(xi) 生 楊雨曼 劉昊宜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