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貴州安順屯堡:“明代曆史活化石”的變與不變
中新網貴州安順9月4日電 題:探訪貴州安順屯堡:“明代曆史活化石”的變與(yu) 不變
作者 鄧萬(wan) 裏
在貴州安順,聚居著一支與(yu) 眾(zhong) 不同的漢族群體(ti) ,他們(men) 係明代從(cong) 中原、江南隨軍(jun) 或經商到滇、黔的軍(jun) 士、商人及其家眷的後裔。
600多年過去,他們(men) 將大明古風、江淮秀美定格在黔山秀水之中,留下的“屯堡文化”被學界稱為(wei) “明代曆史的活化石”。
記者近日探訪安順屯堡,感知它的“變”與(yu) “不變”。
時代在變,文化不變
當晨曦透過陣陣薄霧,在鮑家屯的石頭房屋上蓋上一層金黃色的薄紗,74歲的鮑茂兵和老伴洗漱完畢,開啟了新一天的生活。
鮑家屯位於(yu) 安順市西秀區,是軍(jun) 屯的典型代表。鮑茂兵說,根據家譜記載,鮑氏先祖於(yu) 明朝初期隨軍(jun) 征南後,遵“養(yang) 兵而不病於(yu) 農(nong) 者,莫如屯田”原則,選擇在這裏屯守下來。
行走在鮑家屯,不時可看到身著青藍色寬袍大袖的婦女或坐在家裏織錦,或在村裏閑逛。她們(men) 的服飾青藍輝映、寬袍大袖、斜襟紐扣,滿是大明風華。
鮑家屯婦女所穿的漢服,俗稱“鳳陽漢裝”,這些服飾和絲(si) 頭係腰、梅花管簪等手工藝品,均是明朝從(cong) 安徽傳(chuan) 來,如今在安徽已失傳(chuan) ,卻在屯堡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作為(wei) 軍(jun) 隊駐地的軍(jun) 屯,鮑家屯最為(wei) 玄妙的是它的軍(jun) 事防禦功能。村內(nei) 街道極為(wei) 狹窄,數百座石頭房屋組成彎彎曲曲的巷道,縱橫交錯成一個(ge) “八卦陣”。
在貴州安順,像這樣的屯堡古村落有300餘(yu) 個(ge) ,大部分屯堡建有寨牆、碉樓,既宜人居又利巷戰,尤以天龍屯堡、“雲(yun) 峰八寨”最具代表。
專(zhuan) 家表示,這些屯堡源於(yu) 明朝皇帝朱元璋實施的“調北征南”軍(jun) 事行動以及隨後的“調北填南”政策。屯堡者,屯軍(jun) 住居之地之名也。
600多年來,“屯堡人”在這裏紮根、屯田、繁衍子孫,在與(yu) 當地民族交流和融合中,傳(chuan) 承著自己的傳(chuan) 統和信仰,保留了較為(wei) 完整的明朝建築和人文風貌。
鮑茂兵說,隨著時代變遷,他們(men) 的生活也在變,但在建築、語言、服飾以及屯堡地戲、抬汪公等文化習(xi) 俗方麵,卻一代代傳(chuan) 承了下來。
手段在變,保護不變
前述所提的屯堡地戲,或源於(yu) 明代“軍(jun) 儺(nuo) ”,是屯堡獨有的一種頭戴木刻假麵的傳(chuan) 統民間戲劇,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
1986年,在法國巴黎舉(ju) 辦的一個(ge) 藝術節上,屯堡地戲受邀前往表演,地戲由此從(cong) “深閨高閣”走向外界視野。
“地戲從(cong) 大山跳到了國外,我們(men) 還要一代代傳(chuan) 承下去。”跳戲已40多年的地戲傳(chuan) 承人詹學彥說。
為(wei) 保護和傳(chuan) 承地戲文化,安順市特別成立地戲文化協會(hui) ,通過舉(ju) 辦地戲展演,推動地戲的發展和傳(chuan) 承,目前發展有100餘(yu) 支地戲表演隊。
包括地戲在內(nei) 的屯堡文化,隨著社會(hui) 發展和周圍環境的影響,正麵臨(lin) 著多重衝(chong) 擊。特別是屯堡的古建築多是木石結構、石板或瓦片蓋頂,遭受風化、雨水滲漏等損壞較為(wei) 嚴(yan) 重。
近年來,當地政府、文化部門、科研院校、社會(hui) 公益組織等多方聯動,以文化傳(chuan) 承、文物修複、文史資料整理等為(wei) 重點,多措並舉(ju) 保護好屯堡文化。
本寨村是“雲(yun) 峰八寨”之一,以三合院和四合院相套而成,用石頭砌牆、石板蓋頂,並保留著徽派建築文化遺風。
來自廣西的繪畫愛好者覃先生帶著學生前來寫(xie) 生。他說,由於(yu) 本寨的建築、民風都保存得比較完整,每次來都能感受到一種曆史文化氣息的藝術感染力。
“這是我們(men) 的文化遺產(chan) ,必須要保護好。”本寨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金柏益說,村裏將古建築分級分類,已明確27處文物進行掛牌管理,並配備有消防、宣講、引導等專(zhuan) 人隊伍負責。
研究在變,堅守不變
為(wei) 何要保護屯堡文化?
“屯堡文化是明代曆史的‘活化石’,需要進一步認識到其在整個(ge) 中華民族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國明史學者毛佩琦如是說。
近年來,屯堡文化以其豐(feng) 厚的曆史底蘊和獨特的地域特征引起學界廣泛關(guan) 注,人們(men) 也在重新定位它的價(jia) 值。
早在1902年,日本學者鳥居龍藏路過安順時就對屯堡極為(wei) 關(guan) 注,當時還認為(wei) 穿“寬袍大袖”的屯堡婦女是“鳳頭苗”。
1950年,著名社會(hui) 學家費孝通帶隊的民族識別調查組涉及屯堡人族群性質識別和定位,明確指出屯堡人是“漢裔民族”。
而後多年,陸續有學者開始研究屯堡。但屯堡作為(wei) 一種文化現象引起各學科關(guan) 注,是新世紀以後這20多年,湧現了一批研究屯堡文化的專(zhuan) 業(ye) 人士。
安順學院博物館館長、中國明史學會(hui) 屯堡研究分會(hui) 副會(hui) 長呂燕平是其中的代表。年過五旬的呂燕平自己就是“屯堡人”,學生時代就明確感知家鄉(xiang) 的語言、服飾、習(xi) 俗和屯堡外的世界不一樣。
呂燕平大學學的是地理專(zhuan) 業(ye) ,對人文地理十分感興(xing) 趣。工作後,他和同事開始關(guan) 注屯堡文化的研究工作。他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資料非常少,交通條件也差,大家就是憑著一份情懷,從(cong) 最基礎的工作做起。
正是在他們(men) 這樣一群人的堅守和推動下,安順學院於(yu) 2001年成立屯堡文化研究中心,並牽頭於(yu) 2009年成立貴州省屯堡研究會(hui) 、2018年成立中國明史學會(hui) 屯堡研究分會(hui) 。
如今,對屯堡文化的學術研究已涉及曆史學、民族學、社會(hui) 學、建築學等多個(ge) 學科,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guan) 注屯堡文化的曆史價(jia) 值和當代意義(yi) 。
“這是一種文化自覺,也體(ti) 現了文化自信。”呂燕平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