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不毛地 如今米糧倉(美麗中國·關注鹽堿地治理⑦)
江蘇鹽城綜合開發利用鹽堿地——
昔日不毛地 如今米糧倉(cang) (美麗(li) 中國·關(guan) 注鹽堿地治理⑦)
本報記者 姚雪青
核心閱讀
江蘇沿海地區因海水浸漬的鹽淤泥堆積,濱海鹽堿地廣布。鹽城市擁有1160萬(wan) 畝(mu) 農(nong) 田,其中近500萬(wan) 畝(mu) 由鹽堿地開發而來。近年來,當地因地製宜修複、利用鹽堿地,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帶動農(nong) 戶增收致富,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的多贏。
9月初,位於(yu)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東(dong) 部的8000多畝(mu) 農(nong) 田裏,水稻即將進入拔節孕穗期。“長勢很好!”這裏的種植戶告訴記者,在這片良田沃土上,種植一季水稻和一季小麥,平均畝(mu) 產(chan) 分別達1400斤和1100斤。
細看就會(hui) 發現這片農(nong) 田的特殊之處:田塊間隔50米就開有5米左右寬的大溝,不僅(jin) 開得密,而且又寬又深——這裏曾是寸草不生的鹽堿地,也是新中國成立後鹽城最早開發的鹽堿地。
曆史上,蘇北沿海海岸線不斷東(dong) 遷,海水浸漬的鹽淤泥發育成了濱海鹽堿地。作為(wei) 江蘇的農(nong) 業(ye) 大市,鹽城擁有1160萬(wan) 畝(mu) 農(nong) 田,其中近500萬(wan) 畝(mu) 由鹽堿地開發而來。
多措並舉(ju) ,不斷改良鹽堿地
濱海鹽堿地受海水影響形成,鹽分高、養(yang) 分低、危害大。為(wei) 了挖掘後備耕地資源,1952年,江蘇在鹽城設立新洋農(nong) 業(ye) 試驗站。新洋農(nong) 業(ye) 試驗站後隸屬於(yu) 江蘇沿海地區農(nong) 業(ye) 科學研究所,從(cong) 鹽城市亭湖區東(dong) 部這片8000多畝(mu) 的鹽堿地起步,開始了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探索之路。
“濱海鹽堿地發育在海水浸漬的鹽淤泥上,積鹽過程先於(yu) 成土過程,鹽源充足、排水不暢,導致地下水位淺、鹽分補給快,極易返鹽。”江蘇沿海地區農(nong) 業(ye) 科學研究所所長葛漢勤介紹,早期改良遇到了許多困難。
葛漢勤打了個(ge) 比方,治理鹽堿地,就像看病治療一樣,有三種常見方法:做手術、吃藥、調理。
田塊之間的一條條大溝,便是“做手術”留下的痕跡。
“鹽堿地上,首要解決(jue) 的是‘鹽往哪裏去’,挖溝排鹽是第一步。”新洋農(nong) 業(ye) 試驗站站長洪立洲告訴記者,當時水利工程尚未完善,開挖溝渠後用雨水來衝(chong) 洗排鹽,也叫“旱改”。
為(wei) 了在改良的同時增加經濟效益,上世紀50年代開始,這塊鹽堿地第一次種上了耐鹽的經濟作物——棉花。棉花的根係可以涵養(yang) 水分,葉片覆蓋能減少蒸發返鹽,棉花還能賣出好價(jia) 錢,這裏逐漸發展成商品棉種植基地。
90年代,隨著河道水係和農(nong) 田水利工程建設的日益完善,這片鹽堿地引來了上遊淡水。那時,棉花的收益較低,這裏開始種植水稻,實施“水改”。“有了灌溉水,洗鹽加速了。”洪立洲介紹,到2000年,這8000多畝(mu) 鹽堿地的平均鹽度降到2‰以下,基本脫鹽。
除了“做手術”挖溝排鹽,鹽堿地還吃上了“良藥”——化學改良劑。針對鹽堿地堿度強、肥力差的“病根”,“藥方”中增加了酸性調理劑、補充了氮肥。化學改良劑施到田裏,當季見效:pH值從(cong) 8.5降到8.0,為(wei) 作物生長提供了條件。
相比第一塊鹽堿地緩慢的“療程”,鹽城最新開發的一塊鹽堿地——位於(yu) 東(dong) 台市的江蘇省沿海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條子泥10.12萬(wan) 畝(mu) 生態種植示範基地,則通過“升級版”方案,實現了“隔年噸糧田”的成功改良。
在這連片的農(nong) 田裏,隻見茂盛的水稻,卻看不到一排排大溝。怎樣排鹽呢?“我們(men) 做的是‘微創手術’——用暗管排鹽。”江蘇省沿海開發集團(東(dong) 台)有限公司生產(chan) 部經理尚輝介紹,管道埋在地下,不僅(jin) 提高土地利用率,防止地下水抬升返鹽,更重要的是通過集水管和排水渠將尾水排入生態緩衝(chong) 區消解,減少了麵源汙染。
在“吃藥治療”上,這裏也采取了創新療法。尚輝介紹,一方麵,化學改良劑照施,另一方麵,在改良初期種植了一批“先鋒植物”——堿蓬和田菁,它們(men) 一個(ge) 降鹽、一個(ge) 肥田,都可以在中重度鹽堿地上生存下來。更值得一提的是,田菁根瘤固氮培肥,根係分泌有機酸,很好地中和了土壤的堿性。
這片鹽堿地2018年開始大麵積改良,2019年部分田塊就實現了兩(liang) 季平均畝(mu) 產(chan) 超2000斤——這標誌著鹽城鹽堿地改土技術進入新階段。
精挑細篩,選育耐鹽堿植物
改良後的土壤種什麽(me)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顆適宜的好種子被篩選出來,從(cong) 種在田頭到結出果實,要“過五關(guan) 斬六將”。
江蘇沿海地區農(nong) 業(ye) 科學研究所南洋試驗場的20畝(mu) 土地上蓋了3個(ge) 大棚,每個(ge) 棚的地塊裏栽種著大豆、苜蓿、黑麥草等植物。仔細觀察,植物生長情況有所不同:有的“格子”裏,作物長勢喜人,油亮亮的;有的“格子”裏,作物雖然長起來了,但葉子枯黃;還有的“格子”裏一片荒蕪。
“這些4米長、3米寬、3米深的‘格子’,叫‘鹽池’,是種子‘比試’的第一關(guan) 。”江蘇沿海地區農(nong) 業(ye) 科學研究所鹽土農(nong) 業(ye) 研究室主任邢錦城告訴記者,比試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項目:不同植物在同一鹽度下的耐受程度,以及同一植物在不同鹽度下的生長情況。
鹽度怎樣控製?記者看到,每個(ge) 池中還有一截管子伸出土壤,所有管子連通到大棚外的一個(ge) 調控室,裏麵有4個(ge) 水池。“用海鹽與(yu) 水配置出高、中、低不同鹽度——裏側(ce) 兩(liang) 個(ge) 小水池鹽度是30‰,外麵兩(liang) 個(ge) 分別是6‰和3‰。”邢錦城介紹,這些鹽水不是直接澆到土壤表麵,而是通過埋在“格子”底部的管道,從(cong) 下往上滲透,更接近鹽堿地的真實狀況。
為(wei) 實現作物既耐鹽、又高產(chan) 、還好吃,選出的“耐鹽冠軍(jun) ”還要與(yu) “高產(chan) 冠軍(jun) ”“口味冠軍(jun) ”雜交,培育出“綜合冠軍(jun) ”,再經過一代代繁育直到性狀達到穩定。
接著,經過繁育的“綜合冠軍(jun) ”被帶到位於(yu) 大豐(feng) 區與(yu) 東(dong) 台市交界處的金海農(nong) 場。這裏是真正的鹽堿地,也是江蘇沿海地區農(nong) 業(ye) 科學研究所的種植示範基地。靠近海邊的400畝(mu) 地上,梯次分布著鹽分含量不同的土壤。
“我們(men) 好中選優(you) ,篩選出耐鹽又高產(chan) 的大豆品種‘蘇黃1號’。”農(nong) 場管理人員劉衝(chong) 介紹,農(nong) 場還在持續比選優(you) 良品種。
大豆的“擂台”旁,是堿蓬和田菁的“比武場”。“除了是改良土壤的先鋒植物,堿蓬還是優(you) 質蔬菜和油料作物,田菁可用於(yu) 製作飼料,也要既扛得住高鹽,又品質穩定。”邢錦城介紹,目前鹽城已選育出“鹽稻12號”“鹽油雜10號”“鹽豆2105”“鹽菁6號”“沿海堿蓬1號”等耐鹽水稻、耐鹽油菜、耐鹽大豆、耐鹽牧草、耐鹽綠肥等植物新品係30餘(yu) 個(ge) ,起到穩糧保供的作用。
強產(chan) 富民,拉長壯大產(chan) 業(ye) 鏈
記者在條子泥生態種植示範基地遇到盧基華的時候,他正操作無人機給水稻追肥。“最近水稻在抽穗,正是一年中最關(guan) 鍵的時期,補充養(yang) 分很重要。”種植能手盧基華介紹起自己的經驗:鹽堿地上種莊稼,不僅(jin) 要經常補水壓鹽,施肥也要“少吃多餐”。
盧基華是東(dong) 台本地人,今年58歲,過去承包村裏的流轉土地種水稻,2018年被公司“挖”來開發鹽堿地。他被聘為(wei) 田間管理負責人,帶著36名農(nong) 民種植1.2萬(wan) 畝(mu) 農(nong) 田,年人均收入10萬(wan) 多元。
尚輝告訴記者,在江蘇沿海地區農(nong) 業(ye) 科學研究所等科研單位的支持下,一方麵,通過多措並舉(ju) 的“升級版”方法進行鹽堿地治理改良,大大縮短了開發利用周期;另一方麵,精選耐鹽堿特色品種,“蘇黃1號”“鹽菁6號”等從(cong) 金海農(nong) 場脫穎而出的“擂台冠軍(jun) ”都在這裏進行了規模化種植。
最令尚輝驕傲的是,這兩(liang) 年,基地的水稻田裏還種上了“南粳9108”——這是一種優(you) 質稻米,在第二屆全國優(you) 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中獲得金獎。“畝(mu) 產(chan) 穩定在750斤左右,很受市場歡迎。”盧基華告訴記者,這意味著鹽堿地通過治理,也能大麵積種植優(you) 質水稻了。
江蘇省沿海開發集團(東(dong) 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四新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1.2萬(wan) 畝(mu) 綠色有機農(nong) 田每年收獲水稻、大豆、玉米等糧食作物8300噸;2.6萬(wan) 畝(mu) “國家級健康養(yang) 殖示範場”養(yang) 殖梭子蟹、基圍白蝦等水產(chan) 品年產(chan) 2萬(wan) 噸;打造“條子泥”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包含二大類18個(ge) 細分品種,年總產(chan) 值6億(yi) 元。如果算上從(cong) 上遊飼料到下遊加工,拉動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產(chan) 值超百億(yi) 元。
再算算社會(hui) 賬:除了吸引盧基華這樣的職業(ye) 農(nong) 民30多人在家門口穩定就業(ye) ,基地的種植板塊每年忙季還麵向周邊招募季節工,每年用工超3000人次;水產(chan) 板塊則是對外發包,累計帶動近1萬(wan) 名農(nong) 民增收。
在這片鹽堿地的綜合利用中,還有一筆生態賬——
海堤裏側(ce) 的連片魚塘旁,有一塊720畝(mu) 的開闊地。透過架在堤上的望遠鏡,可以看見數不清的鳥兒(er) 正在休憩,有細長脖子的白鷺、紅色長腿的東(dong) 方白鸛、朱紅色羽毛的火烈鳥……這裏就是國內(nei) 第一塊固定高潮位候鳥棲息地“條子泥720高地”。
“這片鹽堿地圍墾時,我們(men) 預留出4萬(wan) 畝(mu) 生態用地,並在2020年又讓出720畝(mu) 養(yang) 殖區,改造地形、修複濕地。在灘塗上覓食的候鳥不用為(wei) 躲避漲潮而四處找落腳點了。”林四新介紹,每到收獲季,魚塘、田裏還會(hui) 留點小魚小蝦或作物給鳥吃。濱海鹽堿地的開發,很好詮釋了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