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理想同構

發布時間:2023-09-04 15:28:00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陳曙光(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強調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cong) 源遠流長的曆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百餘(yu) 年來,馬克思主義(yi) 激活了中華民族化育千年的天下情懷,世界大同的古樸理想得以再度敞開;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伸張了馬克思主義(yi) 的人類立場,向著未來理想社會(hui) 敞開的世界曆史進程有了來自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智慧和方案。

  中華民族天然具有天下意識、大同理想、協和萬(wan) 邦觀念

  中華民族是一個(ge) 心憂天下的偉(wei) 大民族,擁有遠大的人類理想。中華民族天然具有世界主義(yi) 情懷,天下意識、大同理想、協和萬(wan) 邦觀念內(nei) 蘊於(yu) 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深處,成為(wei) 中國理解世界的思維範式。

  自夏商周三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天下意識逐漸養(yang) 成,中原開始形成“萬(wan) 民所向的核心文明係統”。三代之中國不是一個(ge) 大一統模式的國家,卻“是一個(ge) 在理論上潛在地容納世界萬(wan) 國的天下體(ti) 係”。盡管“當時的中國隻是世界的一部分,卻被想象為(wei) 世界,以世界性的格局而存在”。

  秦漢以來,中國逐漸形成一個(ge) 多文化、多民族的大一統國家,開創了萬(wan) 民共在的天下秩序。概言之,古代之“中國”,就其實質來說,就是一個(ge) “以天下為(wei) 內(nei) 在結構”的國家,換句話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ge) 具有世界主義(yi) 情懷和天下意識的國家,心係人類和平與(yu) 發展,形成了以天下安危、世界大同為(wei) 己任的人類哲學思維和責任倫(lun) 理精神。晚清以降,伴隨著西方崛起為(wei) 世界中心,中國的天下體(ti) 係走向終結,但天下意識、世界情懷並未凋敝,而是“作為(wei) 遺產(chan) ”保存下來,“化為(wei) 中國國家的內(nei) 部結構”。

  社會(hui) 主義(yi) 中國建立之後,中華民族的天下情懷被再度激活,與(yu) 馬克思主義(yi) 的人類情懷交互融通,二者在新中國的大地上得以敞開。

  馬克思主義(yi) 具有宏大的世界格局,直接指向一種以全人類為(wei) 單位的普遍秩序,自由人聯合體(ti) 目標、實現自由個(ge) 性與(yu) 人類解放的終極理想,是馬克思主義(yi) 的基本價(jia) 值。馬克思主義(yi) 一經誕生,就秉持著人類性的立場、承載著世界性的使命,致力於(yu) 全人類解放事業(ye) 和每個(ge) 人自由全麵發展,以建設“自由人的聯合體(ti) ”為(wei) 終極使命。馬克思主義(yi) 作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的指導思想,始終以建設性力量或批判性聲音,自覺參與(yu) 世界曆史的理性塑造。

  馬克思主義(yi) 與(yu) 古代中國關(guan) 於(yu) 未來理想社會(hui) 的設想具有同構性

  馬克思主義(yi) 主張消滅剝削、消除壓迫,建立勞動光榮、勞工至上,人人平等富足、彼此親(qin) 如一家的社會(hui) 主義(yi) 新社會(hui) ,這與(yu)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向往的“天下為(wei) 公”“世界大同”高度契合。古代中國,文人雅士憧憬世外桃源、主張世界大同,農(nong) 民起義(yi) 大都高舉(ju) “等貴賤、均貧富”的旗幟,提出“耕者有其田”等變革方針,這些帶有原始社會(hui) 主義(yi) 性質的主張深得古代農(nong) 民階級的擁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早期曾推行“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後來在解放區全麵實行土地改革政策,新中國成立後在全國實行土地改革,進行“一化三改”的社會(hui) 主義(yi) 改造,都體(ti) 現了馬克思主義(yi) 建設公正社會(hui) 的理想追求。

  關(guan) 於(yu) 中國古代農(nong) 民革命鬥爭(zheng) 與(yu) 後來新民主主義(yi) 革命、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之間的理想同構性,馬克思早有相關(guan) 論述。當中國人還不知道馬克思的時候,馬克思已在關(guan) 注中國農(nong) 民革命的前途命運。1850年,馬克思在《時評》一文中對我國古代農(nong) 民起義(yi) 提出的“重新分配財產(chan) ”“完全消滅私有製”等具有原始社會(hui) 主義(yi) 性質的革命口號有過敏銳的觀察,預言中國革命將會(hui) 產(chan) 生“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將會(hui) 建立“中華共和國”,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個(ge) 對中國未來走向作出如此預判的思想家。馬克思基於(yu) 中國的特殊性進一步指出,“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之於(yu) 歐洲社會(hui) 主義(yi) ,也許就像中國哲學與(yu) 黑格爾哲學一樣”。這裏,馬克思基於(yu) 中國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指出中國農(nong) 民革命的出路是社會(hui) 主義(yi) ,而且這種社會(hui) 主義(yi) 有著和歐洲社會(hui) 主義(yi) 不同的特點。這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yi) 與(yu) 中華民族的世界曆史使命相通,理想具有同構性。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秉承古老民族的天下意識,自覺伸張馬克思主義(yi) 的人類立場

  “為(wei) 天地立心”,這是偉(wei) 大民族的使命自覺。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秉承古老民族的天下意識,自覺伸張馬克思主義(yi) 的人類立場,“始終以世界眼光關(guan) 注人類前途命運……推動曆史車輪向著光明的前途前進”,世界曆史從(cong) 此有了來自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時代強音。新中國對於(yu) 人類的思想貢獻,不再是單一的孔夫子,更多地體(ti) 現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對人類共同性問題的回答,其間灌注了馬克思主義(yi) 立場,本身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yi) 的重要內(nei) 容。

  這裏,我們(men) 可以簡要回顧中國馬克思主義(yi) 走向世界過程中的幾個(ge) 曆史性事件和標識性概念。

  新中國成立前後,毛澤東(dong) 多次發表聲明,表示中國願意在和平、互利及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外交關(guan) 係。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首次完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wei) 處理國與(yu) 國之間關(guan) 係的基本原則,是國際關(guan) 係史上的重大創舉(ju) ,是新中國為(wei) 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關(guan) 係作出的曆史性貢獻。20世紀70年代,毛澤東(dong) 提出劃分“三個(ge) 世界”的戰略思想,為(wei) 團結國際無產(chan) 階級、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和被壓迫民族,建立最廣泛的反對美蘇霸權統一戰線,指明了正確方向。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敏銳把握國際形勢的重大變化,提出“和平與(yu) 發展是時代主題”的政治論斷,為(wei) 在複雜變幻的國際局勢中徘徊不定的國家與(yu) 民族提供了重要遵循。20世紀末,江澤民科學把握兩(liang) 極格局終結和世界格局多極化的態勢,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中國主張,為(wei) 反對霸權主義(yi) 和強權政治、創造世界美好未來貢獻了中國智慧。21世紀初,麵對全球傳(chuan) 統安全威脅和非傳(chuan) 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的複雜形勢,胡錦濤提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中國主張,為(wei) 推動世界和平發展作出了中國貢獻。

  進入新時代,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站在曆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既傳(chuan) 承了中華民族的世界主義(yi) 情懷,也彰顯了馬克思主義(yi) 的人類解放立場,為(wei) 建設美好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從(cong) 世界體(ti) 係邊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央,中華民族有能力擔負起引領人類精神成長和文明進步的世界曆史使命,成為(wei) “世界曆史目前發展階段的擔當者”;有能力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參與(yu) 人類前途命運的籌劃,參與(yu) 世界曆史的塑造,參與(yu) 人類共同難題的解決(jue) ,成為(wei) “世界曆史性”的民族。

  21世紀,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找確定性,在世界曆史的當前階段擔負起推動人類進步的先驅角色,中華民族、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馬克思主義(yi) 沒有理由缺席。與(yu) 中國的國際方位相匹配,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yi) 在立足中國的基礎上關(guan) 懷世界,在站穩中國立場的同時彰顯人類立場,在堅守中國向度的同時開啟世界向度,“從(cong) 中國和世界的聯係互動中探討人類麵臨(lin) 的共同課題,為(wei)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yi) 一體(ti) 兼顧“改變中國”與(yu) “改變世界”雙重使命:既著眼於(yu) 解決(jue) 中國問題,也要為(wei) 人類麵臨(lin) 的共同難題提供中國方案;既要指引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也要引領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方向;既要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要為(wei) 建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提供中國主張;既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也要為(wei) 重構人類新文明貢獻中國理念。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作為(wei)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21世紀馬克思主義(yi) ,以豐(feng) 富的中國方案深刻影響了世界曆史的進程、格局與(yu) 趨勢,充分彰顯了當代中國學術的世界使命。針對全球麵臨(lin) 的重大問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秉持以天下為(wei) 己任、為(wei) 世界謀大同的擔當精神,從(cong) 人類共同利益出發,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中國方案,提出了籌建亞(ya) 投行、建設“一帶一路”等中國倡議,提出了國際秩序觀、全球治理觀、正確義(yi) 利觀、全人類共同價(jia) 值等中國理念,提出了構建新型國際關(guan) 係、構建新型大國關(guan) 係格局、新型全球化方案等中國主張,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重大倡議。伴隨著中國方案、中國理念、中國主張的密集出場,毛澤東(dong) 60多年前的期待——“中國應當對於(yu) 人類有較大的貢獻”——正在成為(wei) 現實。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