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指紋”精準跟蹤識別國寶
杭州市臨(lin) 平博物館研發文物指紋數字化采集應用——
“文物指紋”精準跟蹤識別國寶
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通過數字化技術,找到每件文物獨一無二的微痕特征,精準跟蹤識別國寶……浙江省杭州市臨(lin) 平博物館(中國江南水鄉(xiang) 文化博物館)正在研發的一款應用——“文物指紋”,有效解決(jue) 了文物外借交流中的後顧之憂,讓文物真正安全地“活起來”。
博物館的文物儲(chu) 藏管理,過去靠人工標記,之後使用電子標簽,文物進進出出都有記錄。隨著文物藏品數量增加、流通借調需求增多,文物的信息管理、出入庫、借調、盤庫等管理流程中易發生管理風險,且風險難以發現、難以回溯、難以核查遺失對象。
況且,當前贗品的製造水平日益提高,單純依賴庫管員憑借經驗進行查驗識別,難以消除“以假換真”的風險。鑒於(yu) 此,許多文物專(zhuan) 家提出,文物借出歸還亟須在出入庫時做客觀科學的同一性比對鑒定。但由於(yu) 缺乏此類場景智能化的工具和設備,文物外借歸還後真假難辨的行業(ye) 痛點一直困擾著各大博物館。
臨(lin) 平博物館研發的“文物指紋”項目運用圖像指紋提取技術、指紋相似度計算方法、大數據技術、密碼學、點對點網絡等技術,建立包含服務端、治理端在內(nei) 的統一平台,開發包含文物指紋係統、藏品基礎數據管理係統、文物流通溯源存證係統、文物大腦、圖像服務平台、區塊鏈基礎服務平台在內(nei) 的基於(yu) 文物微痕比對的博物館藏品管理應用。
文物的“指紋”是怎樣被找到的呢?
在臨(lin) 平博物館,記者看到了一個(ge) 類似顯微鏡的儀(yi) 器,它可將文物表麵放大至數百倍,並自動變焦拍攝,不用接觸文物就能采集到文物細節。
“我們(men) 通常會(hui) 采集一件文物上的兩(liang) 三處細節,每一處拍攝10餘(yu) 張不同倍數的照片,再用係統捕捉每張照片上的特征點,生成‘指紋’模型。”臨(lin) 平博物館副館長於(yu) 秋娜對記者說,在對比時,隻要將文物同一位置對準儀(yi) 器,係統就可自動對比,如果結果與(yu) 此前采集的“指紋”模型特征點吻合,即可判斷這是同一件文物。另外,由於(yu) 利用了區塊鏈技術,采集的特征點與(yu) 模型無法被篡改,能更好地維護文物的安全性。
據介紹,“文物指紋”應用項目已被列為(wei) 浙江省文物局數字化改革“揭榜掛帥”試點子項目。通過公開招標,由網易(杭州)網絡有限公司負責文物“指紋”比對算法研發與(yu) 管理應用建設。目前,該項目在文物同一性認定上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基本完成特種采集設備升級、文物“指紋”平台建設。
自2022年11月至今,臨(lin) 平博物館完成了1193件組文物“指紋”采集,共計4044個(ge) 采集點18213個(ge) “指紋”。文物種類以書(shu) 畫、玉器為(wei) 主,另涵蓋石器、陶瓷器、金銀器、銅器等多種品類。同時,“指紋”采集還應用於(yu) 延邊博物館外展、龍泉博物館外展、柯橋博物館外展的出入庫實踐中。
物聯網、RFID等技術在國內(nei) 外博物館的藏品管理、遊客服務、智能導覽等多個(ge) 方麵均有應用,但文物微痕比對鑒定、區塊鏈等技術研究與(yu) 應用尚屬起步階段。當下,無論是文物借展、日常藏品管理,還是在藝術品質押融資、貴重文玩典當等場景下,都需要確認文物是否被偽(wei) 造替換。浙江省文物局有關(guan) 專(zhuan) 家認為(wei) ,通過便攜顯微設備,結合人工智能算法,將出庫文物的微痕進行記錄,與(yu) 入庫文物的微痕進行對比,實現入庫文物的快速認定,可大幅提升入庫文物的認定速度與(yu) 準確率。
“目前這個(ge) 應用還在完善提升過程中,未來可以形成文物指紋藏品管理製度、采集驗證標準、出借流程等行業(ye) 標準,建成整套包含微痕鑒定、藏品盤核、藏品溯源、特種設備研發等業(ye) 務在內(nei) 的文物指紋管理應用。”於(yu) 秋娜說。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6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