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賡續中國詩歌傳統?專家:融匯貫通中走進生活
中新網北京9月10日電 (記者 應妮)如何賡續中國詩歌傳(chuan) 統,在詩歌創作中實現中西合璧?如何看待互聯網帶給詩歌創作的顛覆性影響?如何塑造新時代的詩歌美學?9月9日,中國詩歌學會(hui) 、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辦的“現象與(yu) 趨勢——當代中國詩歌發展研討會(hui) ”在京舉(ju) 行。
關(guan) 於(yu) 中國詩歌的未來趨勢,中國作家協會(hui) 原副主席、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hui) 主任吉狄馬加認為(wei) ,最終還是要通過“詩人、寫(xie) 作者的實踐寫(xie) 出和這個(ge) 時代有關(guan) 的詩”。他提出了每個(ge) 詩人都麵臨(lin) 的考驗:是不是能見證時代?能不能反映時代的精神和本質?吉狄馬加指出,麵對網絡的開放性帶來的詩歌創作者和創作方式的變化,要尊重不同的詩人群體(ti) ,尊重不同的創作者的寫(xie) 作方式,“在當代中國詩歌發展過程中回到詩歌傳(chuan) 統和語言中,在新的條件下寫(xie) 我們(men) 的詩”。
“詩歌是時代的回響,是精神的記憶。當代中國詩歌走到今天,本身就是一個(ge) 多元化的過程。”中國詩歌學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秘書(shu) 長王山的這一觀點,得到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思敬的讚同。對於(yu) 當代中國詩歌的發展,吳思敬提出了“衝(chong) 撞—融合—超越”的路徑,即銜接中國古代詩歌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在西方文化的衝(chong) 撞中實現中國古典傳(chuan) 統和西方優(you) 秀文化的融合,“最後要達到超越,既是對中國古代詩歌的超越,也是對西方各種流派的超越”。
“無論中西、古今還是文理,都要貫通比較好。”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詩教基地名譽主任王玉明看來最好是能“兩(liang) 棲”,他尤為(wei) 強調“融匯貫通、兼容並蓄”。
麵對互聯網、社交媒體(ti) 迅速發展所帶來的詩人群體(ti) 、詩歌作品海量增長,怎樣進行有效討論和評價(jia) ,成為(wei)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討論的熱點。
“流行歌曲的歌詞是詩嗎?”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清華大學藝教中心詩教基地副主任孫明君提出這一問題。他認為(wei) 很多歌詞與(yu) 詩並無二致,影響麵非常大,但學術界卻關(guan) 注很少。“在網絡發達的時代背景下,我們(men) 討論詩歌,是在討論哪一類詩歌?”麵對詩歌寫(xie) 作的現狀,詩人西川提出要有分類,因為(wei) 模糊的討論是無效的。“當代詩歌寫(xie) 作不再是單純的紙麵寫(xie) 作,越來越在直播、短視頻等現場。”詩人歐陽江河則指出,寫(xie) 作現場的變化,既涉及怎麽(me) 寫(xie) 、在哪裏寫(xie) ,也涉及怎麽(me) 讀、在哪裏讀。
“詩歌來自生活。在校園、在農(nong) 村的風景中都有詩歌,但隻坐在辦公室當然沒什麽(me) 詩歌。”來自紹興(xing) 的詩人虞學澤,結合他的新作《水質時光》,談了幾十年詩歌創作的切身體(ti) 會(hui) 。“詩的旋律,就是生活的旋律。”《水質時光》中,有他與(yu) 故鄉(xiang) 的對話,有人生閱曆,有對親(qin) 情、戰友情的歌詠。
“他的詩歌,是他的心路曆程。”吉狄馬加認為(wei) 《水質時光》裏的詩寫(xie) 得很真摯,特別是對紹興(xing) 的書(shu) 寫(xie) ,既是個(ge) 人與(yu) 故鄉(xiang) 的對話,也是一方水土、一個(ge) 時代的精神記憶,讓一個(ge) 豐(feng) 滿的、溫暖的江南水鄉(xiang) 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麵前。
“水,或者說自然與(yu) 詩歌的關(guan) 係非常緊密。”《詩刊》社主編李少君對《水質時光》中大量寫(xie) 運河、寫(xie) 江南水鄉(xiang) 頗有共鳴,“當代人深刻感受到世界的不確定性,回到自然中尋找安慰,得到精神的洗禮或進化,也是當代詩歌的一個(ge) 趨勢。”(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