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以法治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織密法治“保障網” 兜起村民“萬千事”
一年前,雲(yun) 南省漾濞彝族自治縣蒼山西鎮淮安村村主任、90後白族姑娘王嬌多了一個(ge) 新身份——村裏19名持證上崗的“法律明白人”之一。
位於(yu) 蒼山西鎮北部的淮安村距縣城僅(jin) 兩(liang) 公裏,總人口2706人,是一個(ge) 典型的城鄉(xiang) 接合村。在王嬌手裏,有一個(ge) 記錄村裏糾紛調解情況的本子,上麵記著因道路建設引起的鄰裏糾紛、房屋修建帶來的合同糾紛、婚姻糾紛等。她說:“去年年底到現在有幾十件,其實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每一件都要記錄。”
提及成為(wei) “法律明白人”的初心,王嬌說:“希望通過以點帶麵的形式,讓老百姓有法律意識,遇到糾紛學會(hui) 用法律途徑解決(jue) 。”
近年來,雲(yun) 南把法治鄉(xiang) 村建設作為(wei) 推進全麵依法治省和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基礎性工作來抓,製定了《關(guan) 於(yu) 加強法治鄉(xiang) 村建設的實施意見》等一係列製度性文件,不斷健全完善法治鄉(xiang) 村建設的規劃體(ti) 係、組織體(ti) 係、責任體(ti) 係,走出了一條與(yu) 邊疆民族地區特點相適應的法治鄉(xiang) 村建設道路。
在“家門口”化解矛盾糾紛
在蒼山西鎮光明村黨(dang) 總支第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兼大坪地村民小組組長李斌的家中,一塊“李斌法律明白人工作室”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
1988年出生的李斌於(yu) 2014年響應村裏號召回鄉(xiang) 創業(ye) 。他和王嬌一樣,去年當上了“法律明白人”。2022年,雲(yun) 南省啟動了“法律明白人”培養(yang) 工程,要求在全省每個(ge) 村(社區)至少培養(yang) 5名“法律明白人”,他們(men) 既是法律法規的“講解員”,又是矛盾糾紛的“調解員”。
人熟、地熟、事熟,是“法律明白人”的工作優(you) 勢。提及大坪地村民小組100多名村民的家庭情況,李斌如數家珍。為(wei) 方便拉近與(yu) 村民的距離,他把“工作室”設在家裏。圍繞村民關(guan) 心的婚姻家庭、網絡詐騙、危險駕駛等問題,他常將普法宣傳(chuan) 融入與(yu) 村民“拉家常”的過程中。
“比如村裏辦喜事,村民坐在一起喝茶聊天,我會(hui) 提醒大家喝酒不能騎摩托、開車,如果違法會(hui) 有怎樣的後果等。”李斌說,如果專(zhuan) 門去普法,大家會(hui) 打瞌睡的。
在農(nong) 村,有些家庭矛盾、鄰裏糾紛是在日積月累中形成的,“法律明白人”貼近群眾(zhong) 生活,了解來龍去脈、曆史根源,更有助於(yu) 矛盾糾紛的化解。
對此,王嬌深有體(ti) 會(hui) 。淮安村有14個(ge) 村民小組,每名小組長都是“法律明白人”。王嬌每周都要向各小組長了解組內(nei) 矛盾糾紛的處理情況,她說:“如果小組長調解了一兩(liang) 次,調解不下來,我就要參與(yu) 進去。”
一次,一名村民小組長看到有戶村民正在砌圍牆,仔細看才發現,這戶村民把房子旁邊的一條公共道路圍進了自家院子,而這條路另一端還住著7戶人家。小組長在溝通無果後,把事情匯報到了村委會(hui) 。
“大爺說這條路是他們(men) 家老一輩人挖出來的,就屬於(yu) 他們(men) 家。”對於(yu) 發生這樣的事,王嬌也很驚訝。經過不斷積極的溝通,王嬌才了解到,原來,大爺家中的老一輩人曾因道路問題跟另外7家人產(chan) 生糾紛,受過欺負,而這口氣他攢到了現在。找到了問題的根源,王嬌開始做雙方的思想工作,從(cong) 法、理、情入手,最終將問題妥善解決(jue) 。
有時候,王嬌覺得自己像“潤滑劑”,“村裏麵有些人思想比較頑固,就通過普法來‘潤一潤’,幫助他們(men) 樹立法律意識,鄰裏之間結了疙瘩,也要去幫他們(men) 解一解”。
如今,大坪地村民小組的村民遇到贍養(yang) 問題、鄰裏糾紛等矛盾,都願意來問問李斌。他也在工作中發現了村民的變化,“以前村裏有矛盾糾紛,是靠村裏的長者或村幹部從(cong) 中協調,處理效果有時候是暫時的。現在調解矛盾以法律為(wei) 依據,讓村民在知法、懂法後意識到事情的後果,對他們(men) 更有約束力了”。
截至目前,雲(yun) 南省共培養(yang) “法律明白人”77372名,他們(men) 下沉至村組,打通了法律服務在農(nong) 村和社區的“最後一公裏”,成為(wei) 一支紮根基層永不走的法治帶頭人隊伍。
專(zhuan) 業(ye) 法治力量織密基層治理“保障網”
項目的建設合同、合作社的勞務合同、婚姻矛盾引發的訴訟……雖然王嬌不斷通過線下集體(ti) 培訓、線上自主學習(xi) 等方式積累法律知識,但在工作中還是會(hui) 遇到一些超出個(ge) 人知識範圍又需要及時處理的法律問題。
對此,王嬌表示自己並不慌,因為(wei) 在她的身後,還有一支專(zhuan) 業(ye) “幫扶隊”。
大理州依托“萬(wan) 名政法幹警進萬(wan) 村”行動,組織法官、檢察官、公安幹警、司法行政幹警等,與(yu) “法律明白人”建立了傳(chuan) 幫帶結對協作機製,為(wei) “法律明白人”提供法律谘詢和專(zhuan) 業(ye) 指導。
“合同中看不懂的地方,寫(xie) 不來的法律文書(shu) ,都可以請司法部門的工作人員幫忙。”王嬌說,有了專(zhuan) 業(ye) 團隊的支撐,工作起來更有底氣,老百姓的信任度也提升了。
在雲(yun) 南法治鄉(xiang) 村建設中,來自公安、司法、檢察院、法院等部門的領導幹部會(hui) 主動下沉到村民身邊,通過書(shu) 記院壩(樓宇)協商會(hui) 等議事協商形式,解決(jue) 群眾(zhong) 實際問題。
“現在我們(men) 村實施‘院子入景’後,大家安全問題如何解決(jue) ?”“有人私挖亂(luan) 釆該如何處理?”“小孩厭學不願上學該怎麽(me) 辦?”這是在光明村雞茨坪村民小組農(nong) 戶家的核桃樹下召開的書(shu) 記院壩(樓宇)協商會(hui) 現場,村民代表提出的問題。麵對麵解答問題、進行政策宣傳(chuan) 的,是來自漾濞縣委政法委、縣公安局、縣檢察院、縣法院、縣司法局等部門的領導幹部。
“院壩”即“院子中的平地”,“每次院壩會(hui) 召開之前,我們(men) 都會(hui) 以村民小組為(wei) 單位向村民搜集問題。”蒼山西鎮黨(dang) 委書(shu) 記羅欣榮表示,對於(yu) 村民反映較多、但鎮一級解答不了的問題,他們(men) 會(hui) 邀請縣一級的部門來回答。
這是31歲的漾濞縣人民法院副檢察長代媛第三次參加書(shu) 記院壩(樓宇)協商會(hui) 。
部分村民關(guan) 注到了私挖亂(luan) 釆現象。代媛說,“近年來,我們(men) 檢察院通過網格員將檢察觸角延伸到基層,讓老百姓充分了解了什麽(me) 是公益訴訟”。現場,她也向村民具體(ti) 介紹了發現相關(guan) 線索後向檢察機關(guan) 舉(ju) 報的3種方式。
工作中,代媛對於(yu) 基層群眾(zhong) 法律意識,特別是維權意識的增強深有感觸。她說:“以前民事、行政檢察監督基本是在工作中發現的,很少有老百姓知道可以向檢察院申請監督,現在碰到討薪、行政爭(zheng) 議的事項,越來越多老百姓主動到檢察院來。”
在大理州副州長、州公安局局長楊坤看來,書(shu) 記院壩(樓宇)協商會(hui) 解決(jue) 了幹群溝通問題,激活了法治鄉(xiang) 村建設的“神經末梢”,也提升了群眾(zhong) 參與(yu) 民主管理和基層法治實踐的積極性。
法治護航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
大理州鶴慶縣草海鎮新華村新華銀器小鎮銀匠特色調解室門口,掛著一副很有當地特色的對聯:“錘錘有聲再敲千年非遺秀 和合無訟共譜萬(wan) 戶文明風”。
在“高原水鄉(xiang) ”新華村,銀器加工已有超過1000年的曆史。2014年,“鶴慶銀器鍛製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如今,旅遊和銀器加工已成為(wei) 新華村產(chan) 業(ye) 發展的兩(liang) 大引擎。但在銀器加工業(ye) 發展過程中,新華村麵臨(lin) 著商標雷同等知識產(chan) 權方麵的糾紛。
為(wei) 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鶴慶縣人民法院立足地方文化特色,建立集多元化調解糾紛、非遺司法保護工作和旅遊巡回法庭工作於(yu) 一體(ti) 的銀匠特色調解室。
鶴慶縣人民法院副院長芶克祥表示,目前雖然大理州知識產(chan) 權方麵是由漾濞縣人民法院集中管轄,但銀匠調解室征得雙方同意後可組織進行調解。同時,調解室還可以為(wei) 銀器產(chan) 品提供知識產(chan) 權方麵的法律谘詢,並通過侵權案例的介紹以及相關(guan) 法律知識的學習(xi) ,提升銀匠的維權意識。
在調解室的牆上,掛著寸發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的介紹,而他們(men) 的另一個(ge) 身份是特邀調解員。芶克祥提到,通過構建“法官+工匠”的多元化解糾紛模式,在銀銅器買(mai) 賣、加工、運輸、定做等案件的調解過程中,特邀調解員可以根據自身對銀器鍛製知識、技藝的了解掌握,為(wei) 法官提供專(zhuan) 業(ye) 支持。
此外,銀匠調解室還針對旅遊糾紛案件設立了“綠色通道”,對於(yu) 遊客在景區內(nei) 的旅遊服務合同、財產(chan) 損害等糾紛,可以依法實現快審速裁、即時履行。
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條件使花卉成為(wei) 雲(yun) 南的特色產(chan) 業(ye) 。在麗(li) 江市古城區開南街道貴峰社區,有一個(ge) 現代高效花卉產(chan) 業(ye) 園,以發展鮮切花、花卉種苗、地方特色花卉為(wei) 主。
它的建設發展,得益於(yu) 從(cong) 貴峰社區流轉出的1000多畝(mu) 土地。“剛開始有的群眾(zhong) 不配合,搬遷工作難做啊。”貴峰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法律明白人”和立峰說,以前村民自己種地,突然要把土地收回來流轉,很多村民不適應。
為(wei) 化解土地流轉產(chan) 生的矛盾糾紛,古城區一方麵以基層社會(hui) 治理為(wei) 抓手,整合優(you) 化資源力量,建成集分析研判室、矛盾糾紛調處、公共法律服務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工作室,對群眾(zhong) 相關(guan) 訴求意見實行“一站式受理、一條龍服務”。另一方麵,社區幹部通過不斷進行普法宣傳(chuan) 、上門做工作,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識。
如今,通過土地流轉,村民除了有土地租金收入,還能在花卉產(chan) 業(ye) 園就業(ye) 獲得勞務收入,貴峰社區也先後被評為(wei) 雲(yun) 南省民主法治示範社區和全國民主法治示範社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喆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