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青年擁抱傳統工藝 讓非遺文化閃耀南疆
成為(wei) 一名講解員後,家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英吉沙縣的維吾爾族青年再努爾·阿布迪克日木更加了解家鄉(xiang) 的非遺文化,逐漸打消了從(cong) 老家“跳”出去的想法。
英吉沙,這個(ge) 維吾爾語意為(wei) “新城”的地方,有“達瓦孜、土陶、小刀、模戳印花”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被稱為(wei) “非遺古鎮”。
比拉力·圖爾蓀巴柯出生於(yu) 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普恰克其鎮桑皮紙世家,從(cong) 小跟著爺爺學習(xi) 桑皮紙製作技藝,大學畢業(ye) 後回到家鄉(xiang) 成為(wei) 桑皮紙第十三代傳(chuan) 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疆非遺資源豐(feng) 富、形態多樣,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精神紐帶。目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級政府公布了5425項非遺代表性項目,其中,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15項,有94項入選國家級名錄,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瑪納斯、麥西熱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一大批印證中華文化曆史性、民族性、藝術性、時代性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和傳(chuan) 承。
通過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計劃,越來越多的新疆青年發現家鄉(xiang) 非遺文化之美。
“非遺古鎮”英吉沙
再努爾·阿布迪克日木是英吉沙縣“刀王故居”的一名講解員,在這裏,她向遊客介紹刀柄造型各異、刀片花紋多樣的英吉沙小刀。“刀柄除了常見的鴿子頭造型,還有魚尾、巴旦木造型等。”對於(yu) 製刀的核心工藝淬火、鍛打、開刃等,她如數家珍。
“來當講解員之前,我隻知道這是家裏常用的小刀。”再努爾·阿布迪克日木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父親(qin) 切哈密瓜時,一定要英吉沙小刀,他說很順手、很好用。”
英吉沙被稱為(wei) “中國小刀之鄉(xiang) ”,有400多年的製刀史。擁有29道工序的英吉沙小刀,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英吉沙縣芒辛鎮喀拉巴什蘭(lan) 幹村,也被譽為(wei) “小刀村”,有80%以上的農(nong) 民從(cong) 事小刀製作、銷售。該村現有55個(ge) 小刀店鋪,在店鋪內(nei) 從(cong) 事做刀的工匠達200餘(yu) 人。
90後青年阿卜杜拉就是土生土長的小刀村人。2019年,他在本村開辦了小刀店鋪。去年以來,他又在喀什古城新開了3家門店,近日還有來自上海的遊客專(zhuan) 門找到他的店鋪選購英吉沙小刀。
“家裏五代人都製作小刀,我父親(qin) 隻負責生產(chan) ,小刀製作完成後都賣給店裏。”阿卜杜拉說,店裏生意很好,由於(yu) 靠近刀王故居,這家門店今年的銷售額已達到140多萬(wan) 元。
“雖然村裏都是小刀店鋪,但同質化的競爭(zheng) 並不激烈。純手工製作的英吉沙小刀每一把都不同,顧客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花紋、造型。”阿卜杜拉說。
與(yu) 小刀村毗鄰的恰克日庫依村被稱為(wei) “土陶村”。4個(ge) 月前,英吉沙縣技工學校學生阿卜杜拉·艾合麥提來到村裏拜師學藝,他的師傅是土陶藝人伊馬木·艾力,一名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
在製作土陶的多道工序中,17歲的阿卜杜拉·艾合麥提一開始就選擇了最難的拉坯塑形,他還不確定能不能學會(hui) ,拉坯塑形起碼要3年才能出師。
坐在拉坯機前,阿卜杜拉·艾合麥提隻想著“如何把形狀做好”。他說:“小時候就在玩泥巴,長大了還在玩,但現在這個(ge) ‘泥巴’更難、更具挑戰性。”
阿卜杜熱合曼·麥麥提敏是國家級非遺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製技藝項目的第七代傳(chuan) 承人。他說:“最開始,隻有小兒(er) 子跟在我身邊學習(xi) 製陶技術,我的另外兩(liang) 個(ge) 兒(er) 子、兒(er) 媳都在外麵打工。後來英吉沙土陶的名氣漸漸大了,很多人來買(mai) ,孩子們(men) 算了一筆經濟賬,發現外出打工的收入不如在家製作土陶,就都回來了。”
如今,阿卜杜熱合曼·麥麥提敏的妻子、3個(ge) 兒(er) 子和兒(er) 媳都加入製作土陶的工作中,每年一家人生產(chan) 製作上萬(wan) 件各類陶製品,最高年收入達到40萬(wan) 元。
傳(chuan) 承千年的桑皮紙製作技藝
從(cong) 5歲開始,比拉力·圖爾蓀巴柯就看著爺爺製作桑皮紙。耳濡目染下,今年22歲的他早已熟練地掌握了製作工藝,成為(wei) 桑皮紙第十三代傳(chuan) 承人。
以桑樹枝內(nei) 皮為(wei) 原料手工製作的桑皮紙,距今已有1300餘(yu) 年的曆史,被譽為(wei) 人類紙業(ye) 的“活化石”。和父輩不同,比拉力·圖爾蓀巴柯除了傳(chuan) 承製作手藝,還善於(yu) 拍攝視頻對外推廣。他會(hui) 跑到桑樹林裏拍攝匠人如何剝取桑樹皮,並展示桑皮紙的複雜製作工序。
墨玉縣普恰克其鄉(xiang) 布達村建有桑皮紙文化一條街。為(wei) 了保護和傳(chuan) 承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桑皮紙製作技藝,墨玉縣投資200多萬(wan) 元對布達村主幹道的商戶門麵和農(nong) 戶家庭牆麵進行了改造,建成了以桑皮紙製作技藝傳(chuan) 承中心為(wei) 核心的桑皮紙產(chan) 業(ye) 園,配套桑皮紙博物館、民族樂(le) 器工坊、桑皮紙書(shu) 畫室、桑皮紙展銷廳等觀景點。
如今,在桑皮紙產(chan) 業(ye) 園裏,全國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觀看比拉力·圖爾蓀巴柯和村民一起手工製作桑皮紙。
在院子的一個(ge) 長方形池子裏,兩(liang) 名村民用小刀將浸泡後的桑樹皮外麵的黑皮剝離,留下內(nei) 層作為(wei) 原料放入大鐵鍋裏煮。煮軟的桑樹皮被撈出放在石板上,村民手執兩(liang) 公斤重的木榔頭將其反複敲打成軟爛的桑泥餅。
將桑泥餅放在桶中攪成紙漿,再發酵5小時,就到了比拉力·圖爾蓀巴柯認為(wei) 最難掌控的“入模”步驟了。“舀幾勺紙漿,倒在長方形的模具裏,需要不停攪動使紙漿均勻覆蓋在紗網上。”比拉力·圖爾蓀巴柯說。經過陽光的晾曬,他取下了一張質地柔軟有韌性的桑皮紙。
桑皮紙纖維交錯均勻,紋理美觀,墨韻層次鮮明,輕薄軟綿,主要用於(yu) 書(shu) 畫裝裱等,在曆史上享有盛名。2006年5月,桑皮紙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2007年6月,和田地區的托乎提·巴克成為(wei) 該文化遺產(chan) 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名單。
桑皮紙曆史悠遠,遠在唐代時和田一帶就有了造紙業(ye) 。當時,結實而有韌性的桑皮紙主要被用於(yu) 印錢、印書(shu) 籍和製扇等。如今,和田地區博物館還收藏有用桑皮紙書(shu) 寫(xie) 的唐代於(yu) 闐文的文書(shu) 、藏文的唐代文書(shu) 以及宋元時期的波斯文文書(shu) 。
桑皮紙這種古老的造紙技藝,到了上世紀70年代以後慢慢淡出了人們(men) 的生活。漸漸地,做桑皮紙的人越來越少了。桑皮紙文化一條街的建成,延伸了墨玉縣的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成為(wei) 當地居民增收的新途徑。
22歲的比拉力·圖爾蓀巴柯發自內(nei) 心地熱愛這項傳(chuan) 統技藝,今年6月大學畢業(ye) 後,他投入桑皮紙的手工製作中,宣傳(chuan) 推廣這項傳(chuan) 承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讓桑皮紙文化走得更遠。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雲(yun) 王雪迎 耿學清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