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89歲教授的大山情結 帶更多老區人民種參致富

發布時間:2023-09-14 14:4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你們(men) 看,這些參上麵長的紅色果實多漂亮,像不像紅寶石?”在安徽金寨縣馬鬃嶺林場西洋參種植區,89歲的宛誌滬一邊撫摸著西洋參的葉片一邊說,“和參打了40年交道,隻要我還能動,就要來看看。”

  宛誌滬是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退休教授,曾在農(nong) 業(ye) 氣象專(zhuan) 業(ye) 、農(nong) 學係、茶葉係任教,獲“江淮十大女傑”“科技扶貧標兵”、安徽省“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上世紀80年代,宛誌滬和學生深入大別山馬鬃嶺林場開展調查實習(xi) ,目睹了村民為(wei) 了微薄的收入吃力地扛著一兩(liang) 百斤重的樹木跋涉在陡峭的山道上。“找一個(ge) 項目,讓他們(men) 既能過上輕鬆點的日子,又能保護森林資源。”宛誌滬將此事掛在了心上。

  1985年,在昆明參加學術會(hui) 議時,宛誌滬又一次與(yu) 同行談起這件事。當時,一位東(dong) 北的同行說當地有西洋參栽培技術,適合在高山地區推廣。宛誌滬眼前一亮,馬上介紹金寨縣的環境情況,並打聽西洋參栽培技術。

  趕回學校後,宛誌滬一頭紮進圖書(shu) 館查閱資料。她發現,西洋參栽培區的土壤、植被、氣候等生態環境同大別山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隨後她前往東(dong) 北進行了實地考察學習(xi) 。回來後,宛誌滬決(jue) 定先在當地千坪村試種西洋參。但祖祖輩輩在山裏刨食的村民,根本不知道西洋參是什麽(me) ,也不相信靠著這“洋玩意”能發家致富。

  經過宛誌滬和縣委同誌多次挨家挨戶上門溝通做工作,終於(yu) 有兩(liang) 戶村民願意試一試。從(cong) 此,崎嶇、陡峭的山道上,便經常出現宛誌滬的身影。

  1990年秋,第一批西洋參“起參”了。最先種植的兩(liang) 戶分別獲利4000元、5000元。“咱這窮山窩裏也能長出人參啦!”得知這個(ge) 消息,金寨縣的村民不約而同地向千坪村湧來,爭(zheng) 著要買(mai) “種苗”。

  就這樣,千坪村160多戶村民中有126戶種上了西洋參。1996年,全村有20戶靠種參純收入達萬(wan) 元以上。千坪村成為(wei) 安徽省有名的科技致富村。

  從(cong) 千坪村到張畈鄉(xiang) ,再到天堂寨鎮,宛誌滬的西洋參研究不斷推進。“把一個(ge) 地方的村民教會(hui) 了,我們(men) 就選擇下一個(ge) 地方。”多年來,西洋參在金寨縣“紮下了根”,也給高寒山區的村民鋪就了一條致富路。

  以宛誌滬等人為(wei) 代表的“安農(nong) 人”,以“拓荒牛”的精神,在老區辛苦耕耘,給老區人民帶來了致富的希望,走出了一條享譽社會(hui) 的“大別山道路”。據不完全統計,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先後有300多名教師參與(yu) 科技開發大別山的行動,培訓學員100多萬(wan) 人。

  林婷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