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尋味中華 | 戲曲)百年評劇:白話念經久 世人用心收

發布時間:2023-09-15 11:1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唐山9月14日電 題:百年評劇:白話念經久 世人用心收

  作者 白雲(yun) 水 孟潮

  位於(yu) 河北省唐山灤州古城南1.5公裏處的“灤州衙署”,是評劇《楊三姐告狀》的取景地。初秋天氣清爽,費宏宇哼著評劇選段,如往常一樣來這裏閑轉。

  費宏宇今年47歲,自小喜歡戲曲,曾在北京一所小學做音樂(le) 教師。“那時候掙了工資就去看戲,23歲那年看了一場評劇,一出戲能把人唱哭嘍,也能把人唱樂(le) 嘍,太有魅力了。”

  那之後,他開始研究評劇:2001年,在北京創建了中國第一家評劇專(zhuan) 業(ye) 網站宇揚評劇苑,讓更多人欣賞評劇。2003年索性辭了職,一門心思宣傳(chuan) 評劇。

  “2017年來灤州市參加評劇活動時,恰逢當地也在挖掘、打造評劇文化產(chan) 業(ye) 項目。”費宏宇回憶,這與(yu) 他的想法不謀而合。

  於(yu) 是,2018年,費宏宇開始在灤州籌建中國評劇藝術館。該館建築麵積8350平方米,是目前中國最大最全的單一劇種藝術館。館內(nei) 陳列了評劇劇本、劇裝、戲單、唱片、錄像帶、道具等展品10萬(wan) 餘(yu) 件。

  “人誇您懲貪官除惡霸,辨是非正國法,不愧是公正廉民鐵麵無私,勝似那包公三口鍘……”展館的唱片機裏,正在播放《楊三姐告狀》,這是評劇創始人之一成兆才根據灤縣(灤州市)真人真事改編,是評劇代表劇目之一。

  評劇也稱“蹦蹦戲”,是清末流行於(yu) 河北唐山一帶的民間說唱藝術,借鑒吸收皮影、河北梆子、京戲等逐步發展而成。2006年,評劇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在成兆才的故鄉(xiang) ——唐山灤南縣扒齒港鎮繩各莊村,“成兆才家鄉(xiang) 評劇團”藝人正輪番登場。“青燈照白頭,心血紙上留,百部戲文寫(xie) 就,世人用心收”,15歲小戲迷金子森表演《成兆才》選段《青燈照白頭》,表達對成兆才的懷念。

  作為(wei) 該評劇團團長,77歲的金茂普告訴中新社記者,“評劇是我們(men) 生活的一部分,從(cong) 十來歲的孩子到耄耋老人,都能唱上幾句。”金茂普說,農(nong) 忙時幹活累了,就往田埂上一歇,互相打著節拍就哼唱起來,解乏又有趣。

  “評劇創始之初便與(yu) 大眾(zhong) 緊密相連,它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形式活潑自由,善於(yu) 表現民間故事。”知名評劇旦角羅慧琴表示,用白話的唱腔表達最質樸的情感,這是屬於(yu) 評劇的美學。也因此,它更加貼近大眾(zhong) ,便於(yu) 普及和傳(chuan) 播。

  位於(yu) 唐山市路北區培仁曆史文化街的名家工作室裏,羅慧琴每周都來這教小學員們(men) 評劇。她說,“評劇進校園”開辟了評劇普及的新路子。

  “發聲、吐字、歸韻,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都要口傳(chuan) 身授。”羅慧琴看著苦練基本功的孩子們(men) ,深感欣慰。“已經有11名小朋友在‘中國少兒(er) 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中,被授予地方戲組‘金花’稱號”。

  而羅慧琴的弟子楊南,作為(wei) 評劇新(鳳霞)派第三代傳(chuan) 人,2015年開始負責唐山外國語學校AFS(國際文化交流組織)國際留學生評劇課堂教學工作。

  “很多外國留學生喜歡評劇。”楊南告訴記者,來自意大利的張銘澤(Paolo)最喜歡唱《花為(wei) 媒》,他的表演火遍朋友圈;德國留學生嶽奕澤(Johannes)將評劇帶回家鄉(xiang) ,自製評劇短視頻參加中德文化交流,廣受好評。雖然離開中國,這些留學生依然能熟練演唱評劇。

  據悉,自2000年開始,唐山已舉(ju) 辦十一屆評劇藝術節,演出劇目191台、343場。9月19至26日,第十二屆評劇藝術節也將在唐山舉(ju) 辦,19個(ge) 院團的20台精品劇目、20個(ge) 民間班社的21台交流節目參加演出。

  在中國評劇藝術館,民國評劇大師筱桂花所著滿綠鑲葡萄廣片裙襖,曆近百年依舊璀璨。“評劇是盛放於(yu) 民間的藝術,我們(men) 要紮實做好評劇傳(chuan) 承,讓其韻律悠遠不息。”羅慧琴說。(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