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尋找”語言藝術之美 五位名家共探朗誦藝術的舞台呈現

發布時間:2023-09-22 14:2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9月21日電 (記者 許婧)電影藝術家趙靜、影視藝術家劉家禎、電影配音藝術家狄菲菲、播音藝術家方舟和上海戲劇學院表演係教授王蘇20日晚間在上海戲劇學院端鈞劇場,結合朗誦藝術的舞台呈現,分別表演古今中外名篇,並各自介紹了創作心得。

  上海戲劇學院教務處、教育教學中心、“品讀工作室”20日晚間開展以“尋找”為(wei) 題的國家一流線上線下混合式本科課程、上海高校示範性本科課堂《語言技巧訓練》的公開課。學科帶頭人、品讀專(zhuan) 家王蘇教授邀請了四位藝術名家同台奉獻名篇,並各抒己見。上海戲劇學院供圖

  朗誦教學,是上戲表演係台詞課重要課程之一,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方式。在社會(hui) 上,朗誦也是民眾(zhong) 最普及的文化表達方式之一。

  王蘇從(cong) 三十七年教學與(yu) 創作演出的豐(feng) 富實踐中,提煉出朗誦藝術的“八字神器”:“繪聲繪色,聲情並茂。”她說,根據文字提供的形象,運用音量的大小,聲調高低、語速快慢、力度強弱、重音停頓、語勢類比等繪出情景,呈現色彩,以情帶聲,聲情並茂,表現各個(ge) 作品的規定內(nei) 容及深遠意境。她用一篇百來字的小散文《放學了》為(wei) 例,生動地描摹了一對情侶(lv) 從(cong) 童年起的生死與(yu) 共的情景,催人淚下。

  王蘇特別指出,“朗誦是行動,朗誦是表演,朗誦是讓作者的文字幻化成聲音的行動”。她坐在椅子上朗誦史鐵生的散文《秋天的懷念》,再現了雙腿殘廢的作者形象。在表現作者愧對母親(qin) 的痛苦心情時,王蘇用雙手握拳狠狠捶打自己的雙腿。這種戲劇化的表現,頓時把觀眾(zhong) 帶到了作品的規定情景,無不感同身受。

  劉家禎認為(wei) ,站在舞台上朗誦就是一種表演,需要戲劇表演的各種元素:當眾(zhong) 孤獨、內(nei) 心視象、情緒記憶、語言表達、肢體(ti) 動作等。他在現場朗誦郭小川的《向困難進軍(jun) 》及屈原的《涉江》的時候,巧妙運用了舞台藝術的元素,分別呈現了古今不同人物的時代氛圍與(yu) 人物氣質。

  長期從(cong) 事電影配音的狄菲菲,最近幾年潛心研究聲音藝術。她在現場朗誦了瑪格麗(li) 特·杜拉斯的《情人》片段之後說,朗誦海外的經典作品,不要簡單地模仿外國人的“洋腔洋調”,必須去尋找一種作品規定的域外風情與(yu) 特定意境。不要見山就是山,見水就是水。要山水了然於(yu) 胸,用藝術語言描繪出空靈的山水意境,給觀眾(zhong) 留下無限想象的空間。她認為(wei) ,朗誦需要技巧。那是為(wei) 了更好地表現各種人物。對於(yu) 有人認為(wei) 朗誦隻要會(hui) 說普通話就可以入門這個(ge) 簡單說法,狄菲菲認為(wei) ,看起來朗誦不需要“門檻”,入門以後發現“門檻”在峰巔之上。

  在電台播音工作崗位上工作三十多年的方舟認為(wei) ,在舞台上的朗誦,完全不同於(yu) 在電台話筒前的朗誦。為(wei) 此,她請了一位琵琶演奏家,與(yu) 她一起完成白居易的《琵琶行》。這首長篇敘事詩,通篇是七言句式。這樣嚴(yan) 格的格律很容易造成單調的平鋪直敘。方舟在介紹朗誦古詩詞心得的時候,用了上戲劉寧教授的表演理論——“破、補、立”。就是根據作品內(nei) 容需要,要敢於(yu) “破格”,然後又必須“彌補”歸“格”,進而通過“破”與(yu) “補”,使人物形象“立”起來。方舟在朗誦《琵琶行》的時候,不僅(jin) 在語言處理上“平中出奇”,而且還運用了不少戲曲的身段動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趙靜的朗誦充滿電影特寫(xie) 的鏡頭感,表情極其豐(feng) 富。她的兩(liang) 個(ge) 作品《我是什麽(me) 》與(yu) 《楊開慧書(shu) 信》,綻放了詼諧與(yu) 深情兩(liang) 種完全不同的動人情趣。趙靜說,不管是什麽(me) 題材、什麽(me) 情趣,都要用心讀解、用心體(ti) 驗、用心說話。朗誦藝術是一種心靈的釋放與(yu) 溝通。

  據了解,當晚的活動是上海戲劇學院教務處、教育教學中心、“品讀工作室”開展的以“尋找”為(wei) 題的國家一流線上線下混合式本科課程、上海高校示範性本科課堂《語言技巧訓練》的公開課。(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