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遠離生活的建築沒有生命力
建築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載體(ti) ,不同時代的建築寄托著人們(men) 的鄉(xiang) 愁,延續著城市的文脈。2016年至今,在中國文物學會(hui) 、中國建築學會(hui) 的學術指導下,20世紀建築遺產(chan) 委員會(hui) 向社會(hui) 公布了八批共計798個(ge) 遺產(chan) 項目,日前在上海世博濱江大廈進行的“新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chan) 活化利用暨上海現當代優(you) 秀建築傳(chuan) 承創新研討會(hui) ”上,諸多院士和建築師到場,就新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chan) 活化利用深入探討。
近年來,中國文物學會(hui) 會(hui) 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單霽翔“穿著布鞋”走遍故宮,又“穿著布鞋”奔走在保護文化遺產(chan) 的路上。在接受本報獨家專(zhuan) 訪時,單霽翔說:“20世紀是人類社會(hui) 前所未有高速發展的一個(ge) 時代,它留下建築遺存比過去幾千年存量的總和還要多。認真閱讀優(you) 秀的中國20世紀建築,思考它們(men) 與(yu) 當時社會(hui) 、經濟、文化乃至工程技術之間的互動關(guan) 係,從(cong) 中吸取豐(feng) 富的營養(yang) ,將成為(wei) 當代和未來世代理性思考的智慧源泉。”
記:研究保護20世紀建築遺產(chan) 對當下和未來有什麽(me) 意義(yi) ?
單:城市化發展進入加速進程,不斷更新的建築留下了自己的印記。一個(ge) 城市曆史的疊加越豐(feng) 富,人們(men) 越能夠感受到城市景觀豐(feng) 富的內(nei) 涵。20世紀給了我們(men) 豐(feng) 富的建築遺存,但並不是所有的建築都要保護,哪些應該被保護,哪些應該得到重點保護,應該看是否能融入未來的生活,這項工作需要智慧。
這方麵,上海給了我很大觸動。黃浦江兩(liang) 岸不同的景致撲麵而來不同的城市氣息,真正實現了保護老城建設新城,兩(liang) 者才能相映成輝。上海從(cong) 上個(ge) 世紀開始公布優(you) 秀曆史建築,是曆史建築保護的先驅,今天,外灘的曆史建築功能都在轉換,過去的銀行成為(wei) 了博物館、美術館。工業(ye) 建築遺產(chan) 保護方麵上海也是先驅,楊樹浦水廠至今還在運行,整體(ti) 成為(wei) 一個(ge) 文旅項目。江南造船廠原來計劃保護13棟建築,經過呼籲“整體(ti) 保護江南造船廠的曆史進程”,上海市專(zhuan) 門派員到國家文物局溝通,做出了保護70%老建築的決(jue) 定。
記:20世紀建築遺產(chan) 和曆史建築在當下的活化運用有哪些區別?
單:曆史建築往往采取磚石結構或木結構,相對而言性質比較穩定,而20世紀建築最初的鋼筋混凝土不太穩定,生產(chan) 工藝也沒有經過時間的檢驗,鋼鐵新型材料會(hui) 有腐蝕鏽蝕,表麵脫落。20世紀建築在用途上更廣泛,跨度大承重強,所以對於(yu) 20世紀建築遺產(chan) 的保護並不簡單,在保護景觀外部特點和核心曆史元素的同時,要適應人們(men) 的現實生活、發展的需要,進行合理運用。剛開始關(guan) 注工業(ye) 建築遺存時,人們(men) 隻不過覺得房價(jia) 比賓館飯店便宜,適合年輕人入駐,後來覺得保留下來的生產(chan) 線非常有味道,適合創作,越來越多人喜歡,才逐漸形成氣候,比如北京的798。
記:工業(ye) 遺存除了創意園區之外,還有什麽(me) 在當下的活化途徑?
單:工業(ye) 建築遺產(chan) 活化的成功案例以創意空間、設計園地為(wei) 多,這要根據每個(ge) 城市市民需求、地區發展前景進行規劃思考,不能抄襲模仿別人。但無論活化成什麽(me) 設施,如果遠離人們(men) 的生活,那就沒有生命力。能擁抱人們(men) 的生活,擁抱年輕人的需求,擁抱今天科學技術的發展,擁抱未來,20世紀建築遺產(chan) 才能夠得到更合理長久的保護和應用。
記:您近年來在文化類的綜藝上非常活躍,您的初衷是什麽(me) ?
單:我不是演員,不會(hui) 背台詞,不會(hui) 裝,做報告講的都是自己的工作體(ti) 會(hui) ,自己的故事。我們(men) 越來越認識到文化遺產(chan) 保護要得到公眾(zhong) 的認同,要和公眾(zhong) 的認知、現實生活中產(chan) 生的體(ti) 會(hui) 相聯係。我通過行走交流參與(yu) 和人們(men) 溝通,讓大家愛上文化遺產(chan) 走進文化遺產(chan) ,甚至參與(yu) 到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行動中來。
文化遺產(chan) 是有生命的,這個(ge) 生命充滿了故事,而20世紀建築遺產(chan) 更是承載著鮮活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流逝,故事成為(wei) 曆史,曆史變為(wei) 文化,長久地留存在人們(men) 的心中。本報記者 徐翌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