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實現更高質量的共商、共建、共享(和音)

發布時間:2023-10-11 15:41:00來源: 人民日報

  共建“一帶一路”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為(wei) 最高目標,並為(wei) 實現這一目標搭建了實踐平台、提供了實現路徑,推動美好願景不斷落實落地

  10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重大實踐》白皮書(shu) 。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ju) 辦前發布該白皮書(shu) ,介紹共建“一帶一路”10年來取得的成果,增進國際社會(hui) 對共建“一帶一路”的認識理解,有助於(yu) 在新起點上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讓“一帶一路”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

  將共建“一帶一路”置於(yu) 宏闊曆史坐標,才能更深刻理解其時代價(jia) 值和世界意義(yi) 。當今時代,隨著科技革命和生產(chan) 力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成為(wei) 曆史潮流,但少數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並沒有實現普遍普惠的發展。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hui) 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人類越來越成為(wei)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ti) ,但全球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無減。站在曆史發展的關(guan) 鍵當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是人類社會(hui) 發展進步的希望所在。共建“一帶一路”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為(wei) 最高目標,並為(wei) 實現這一目標搭建了實踐平台、提供了實現路徑,推動美好願景不斷落實落地,是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公共產(chan) 品。

  共建“一帶一路”走過10年,給世界帶來引人注目的深刻變化,成為(wei) 人類社會(hui) 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重大事件。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既發展了中國,也造福了世界。共建“一帶一路”激活共建國家發展動力,增強共建國家減貧能力,民生項目成效顯著,為(wei) 共建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共建“一帶一路”增強全球發展動能,深化區域經濟合作,促進全球貿易發展,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為(wei) 經濟全球化增添活力。共建“一帶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倡導並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yi) ,增強了發展中國家和新興(xing) 經濟體(ti) 在世界市場體(ti) 係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意義(yi) 重大。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鑒,為(wei) 人類社會(hui) 進步匯聚文明力量。事實充分說明,共建“一帶一路”應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是各國共同走向現代化之路,也是人類通向美好未來的希望之路,具有強勁的韌性、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回望10年,共建“一帶一路”之所以能匯聚起改變世界的強大力量,是因為(wei) 始終堅持以共商共建共享為(wei) 原則,積極倡導合作共贏理念與(yu) 正確義(yi) 利觀,堅持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yu) 者、貢獻者、受益者,推動實現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

  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原則,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各方的大合唱。從(cong) 藍圖規劃到具體(ti) 項目設計與(yu) 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強調平等參與(yu) 、溝通協商、集思廣益,不附帶任何政治或經濟條件。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建原則,不是中國的對外援助計劃和地緣政治工具,而是聯動發展的行動綱領;不是現有地區機製的替代,而是與(yu) 其相互對接、優(you) 勢互補。中國與(yu) 五大洲的150多個(ge) 國家、30多個(ge) 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不斷加強發展戰略對接,促進聯動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享原則,秉持互利共贏的合作觀,尋求各方利益交匯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對接各方發展需求、回應人民現實訴求,實現各方共享發展機遇和成果,不讓任何一個(ge) 國家掉隊。共建國家大多屬於(yu) 發展中國家,各方聚力解決(jue) 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落後、產(chan) 業(ye) 發展滯後、工業(ye) 化程度低、資金和技術缺乏、人才儲(chu) 備不足等短板問題,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正是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礎上,“一帶一路”實現了真正的合作共贏。

  在當前不確定、不穩定的世界中,各國迫切需要以對話彌合分歧、以團結反對分裂、以合作促進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的意義(yi) 愈發彰顯、前景更加值得期待。中國願與(yu) 各方一道,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wei) 契機,堅定信心、保持定力,實現更高質量的共商、共建、共享,讓共建“一帶一路”越來越繁榮、越走越寬廣。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