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網評:文化滋養“大思政”,國風浩蕩正青春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革命聖地陝西延安,《延安保育院》等舞台劇場場爆滿、一票難求,觀眾(zhong) 們(men) 沉浸在紅色文化中,感悟延安精神,激勵奮鬥意誌。蘇州的平江曆史文化街區,著漢服、梳發髻的年輕人流連忘返,體(ti) 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與(yu) 發展活力。《嫦娥》《龍鳳呈祥》《穆桂英掛帥》等傳(chuan) 統劇目在廣州輪番上演,蕩氣回腸、動人心弦。文脈國風,越來越成為(wei) 新時代國人尤其是青年人的精神家園與(yu) 心靈甘泉。
何以思政?花團錦簇的中華文化大花園,不就是一個(ge) 思想共振、成風化人的無形大課堂嗎?不久前結束的杭州亞(ya) 運會(hui) ,同樣成為(wei) 了一場思想文化的“基因庫”、精神氣質的“大課堂”。比如亞(ya) 運會(hui) 開幕當天,恰逢中國傳(chuan) 統節氣秋分,也是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這具有濃厚中國韻味的“雙節”,乘著亞(ya) 運的東(dong) 風,將敬天重地、道法自然、辛勤耕耘、春華秋實的種子播撒進了人們(men) 心中。而豐(feng) 富多彩、兼顧各國特色的項目設置,正是中華文化兼收並蓄、博采眾(zhong) 長的生動寫(xie) 照,這樣的有力詮釋,如何不是一節思政實踐課?
因此我們(men) 越來越明白,思政課堂其實是沒有圍牆的,也是沒有邊界的,因為(wei) 環抱著我們(men) 的文化世界,無時無刻不在通過無數個(ge) 接口向我們(men) 傳(chuan) 輸“神經遞質”,成為(wei) 大腦中的“精神脈衝(chong) ”與(yu) 指導行動的“動作電位”。當然,我們(men) 也需要實體(ti) 的課堂,去對文化的力量與(yu) 智慧進行係統性整合與(yu) 規範性整理,從(cong) 而以更加體(ti) 係化、框架化、清晰化的方式讓“大文化”融入“大思政”。
這樣的實踐已經廣泛展開、開花結果。我們(men) 看到,在理念層麵,上善若水、知行合一、和合共生、民為(wei) 邦本、無信不立等傳(chuan) 統思想精神,一方麵與(yu) 新時代的思政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另一方麵也起到舉(ju) 旗定向的指引作用,已經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小學以及大學生的思政課堂中,潤物無聲。在形式層麵,書(shu) 法、國畫、壁畫、剪紙、民樂(le) 等文化瑰寶正為(wei) 思政教育插上傳(chuan) 播的翅膀,奏起入腦、入眼、入耳、入心的思政協奏曲。
近年來,我們(men) 也愈發感受到思政“小課堂”與(yu) “大課堂”之間的互動銜接,通過一座座橋梁相互交織、相互激蕩。比如很多學校,將紅色文化教育作為(wei) 了思政育人的重要內(nei) 容,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同學們(men) 走出校園、走進“現場”,或參觀黨(dang) 史紀念館、紅色博物館,或組織學生通過擔任紅色文化誌願者、紅色故事講解員等方式,形成更鮮活、更具體(ti) ,也更深刻、更雋永的感受。文化是思政教育的富礦,唯有打通課堂內(nei) 外的聯動機製,形成常態化交流溝通,才能真正不辜負每一段曆史、不浪費每一寸故事。
新時代孕育新文化,也進一步延展了思政教育的內(nei) 涵和外延。當講述中國扶貧故事的電視劇《山海情》成為(wei) 現象級作品,“誌合者,不以山海為(wei) 遠”刷遍了社交媒體(ti) ,以文化作品的方式將一段波瀾壯闊的故事向億(yi) 萬(wan) 觀眾(zhong) 敞開,讓無數人得以在藝術的脈動中感受著時代的脈搏。“我仰望你看過的星空,腳下大地已換了時空,你留在風中搖曳的那抹紅,在心中!”這熟悉的歌詞曾讓多少人“淚目”“破防”?而其旋律其實取自於(yu) 網紅歌曲《錯位時空》,這樣的夢幻聯動也為(wei) 新時代以文藝賦能思政,提供了生動借鑒。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從(cong) 正本清源、培本固元,到返本開新、守正創新,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之路,也是思政教育的與(yu) 時俱進之路。文化的星空蔚為(wei) 大觀,思政的課堂無遠弗屆,未來,在“兩(liang) 個(ge) 結合”的引領下,在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發展中,文化與(yu) 思政一定還能書(shu) 寫(xie) 出更多“雙向奔赴”的故事,“大思政課”建設一定還具有無限潛力、無限可能!(張藉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