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持續推進數字經濟紅利共享 數字絲綢之路創造新機遇

發布時間:2023-10-19 15:29: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發展於(yu) 全球互聯互通的數字時代,中國提出與(yu) 共建國家攜手連接21世紀的數字絲(si) 綢之路。這十年,從(cong) 大數據的廣泛交流到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從(cong) 數字經驗的分享到數字新模式的不斷探索,“一帶一路”上,數字技術的共享正在縮小人與(yu) 人的距離,數字絲(si) 綢之路開啟未來發展無限可能。

  在這個(ge) 日新月異的時代,數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men) 的生活。在東(dong) 南亞(ya) 多個(ge) 國家,直播帶貨點燃了人們(men) 的線上消費熱情;在南非,多功能數字錢包成為(wei) 人們(men) 轉賬、支付、收款不可缺少的工具;沙特正積極打造著智慧城市,開啟人們(men) 便捷生活。在這些改變人們(men) 生活的數字場景背後,總能看到中國技術的“身影”。

  新加坡必來福流媒體(ti) 服務商首席執行官 肯尼斯·陳:我們(men) 做直播帶貨,發現在二、三線城市網速不太理想,中國的雲(yun) 計算技術、雲(yun) 服務提供商,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穩定、可靠的支持。

  南非沃達康金融和數字生活服務公司支付業(ye) 務負責人 裏卡多·普拉特:與(yu) 中國團隊合作,他們(men) 不僅(jin) 僅(jin) 是從(cong) 技術角度分享,還有商業(ye) 經驗,他們(men) 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在全球這類平台的最佳實踐。

  過去十年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蓬勃興(xing) 起,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然而“一帶一路”上的發展中國家卻因信息技術基礎薄弱,與(yu) 發達國家產(chan) 生了更深的“數字鴻溝”。國際電信聯盟數據顯示,世界仍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到2017年的時候,還沒有接入互聯網。

  2017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提出倡議,“加強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納米技術、量子計算機等前沿領域合作,推動大數據、雲(yun) 計算、智慧城市建設,連接成21世紀的數字絲(si) 綢之路。”

  這是數字經濟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結合,更是數字技術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撐。它為(wei) 人們(men) 描繪出一幅跨越數字鴻溝的“一帶一路”新藍圖。

  國際電信聯盟前秘書(shu) 長 趙厚麟:中國的很多數字建設方麵的一些經驗,推廣到世界上。中國提出(數字絲(si) 綢之路)整個(ge) 的這一套思路,跟國際社會(hui) 的期待是相當協調和諧的。希望到2030年,全球所有人都能夠上網。

  這十年,中國與(yu) 共建國家加強數字領域合作,截至2022年底,中國已與(yu) 17個(ge) 國家簽署“數字絲(si) 綢之路”合作諒解備忘錄。

  這十年,超過11000件來自中國的數字通信專(zhuan) 利技術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落地,這也是中國共享技術最多的領域。

  這十年,中國構築起一條數字化的“空間信息走廊”,高分衛星、風雲(yun) 氣象衛星、中國北鬥在遙遠的太空,為(wei)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提供廣泛應用服務,助力發展。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shu) 長 彼得裏·塔拉斯:中國衛星項目質量很高,對許多欠發達國家很有用。

  在尼日利亞(ya) 拉各斯,一場關(guan) 於(yu) 雲(yun) 計算、5G、人工智能等最新數字技術的技能培訓課程吸引了眾(zhong) 多年輕人參與(yu) 。這個(ge) 中國企業(ye) 發起的培訓計劃,旨在為(wei)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年輕人提供機會(hui) ,使他們(men) 掌握麵向未來的理念和技術。截至2022年,這個(ge) 計劃累計覆蓋國家超過150個(ge) ,受益人數達到228萬(wan) 人。

  尼日利亞(ya) 通訊工程師 烏(wu) 卡桑亞(ya) ·埃爾瑪·特吉裏:我們(men) 從(cong) 來不知道世界有多近,直到我們(men) 有了機會(hui) 去探索它。跨越這條數字鴻溝,我可以使用信息技術。如果不是中國企業(ye) ,我不知道從(cong) 哪裏可以獲得如此廣闊的機會(hui) 。

  麵向未來,越來越多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參與(yu) 到攜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數字發展環境中。中國正在積極推進加入《數字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深化開展數字產(chan) 業(ye) 國際合作,持續推進數字經濟紅利共享,共建數字命運共同體(ti) 。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