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從《魏氏樂器圖》複原明代樂器

發布時間:2023-10-20 14:5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楊柳成

  明末福建福清有一個(ge) 大海商叫魏之琰(1617—1689),他除了經營生絲(si) 貿易外,還擅長品笛歌詩,並將明代的一些樂(le) 器和詩詞樂(le) 傳(chuan) 到了日本,在日本有“明樂(le) 始祖”之稱。他的四世孫魏皓(1728—1774)將這些家傳(chuan) 的“明樂(le) ”用樂(le) 譜形式記載下來,名為(wei) 《魏氏樂(le) 譜》,共輯錄二百餘(yu) 首樂(le) 曲,用人聲配合十餘(yu) 件樂(le) 器演奏,既有聲樂(le) 譜,也有完整的器樂(le) 譜。

  當時,中國文化在日本很受歡迎。日本人喜歡學習(xi) 明代官話,閱讀儒家經典。魏皓本是一位以花鳥畫見長的畫家,但他30多歲到京都闖蕩時,卻因通曉明樂(le) 而名噪一時,追隨學習(xi) 者有百餘(yu) 人。其弟子筒井鬱景周在1780年出版了《魏氏樂(le) 器圖》一書(shu) ,書(shu) 中細致地畫出了每件明代樂(le) 器,並配文詳述了各樂(le) 器的形製和奏法。《魏氏樂(le) 譜》和《魏氏樂(le) 器圖》的存世,使得這些樂(le) 譜和樂(le) 器得以流傳(chuan) 至今。

  依筒井氏所畫,這些明代樂(le) 器可以分成三類,其一為(wei) 吹管樂(le) 器,有笛、笙、簫、篳篥四種,其中,笛、簫、篳篥的製作主材質是竹子,它們(men) 在中國古代樂(le) 器分類法中被歸入“竹”類;其二為(wei) 彈撥樂(le) 器,包括琵琶、瑟、月琴等,在古代這些彈撥樂(le) 器的弦采用蠶絲(si) 製作,因此古人將它們(men) 歸入“絲(si) ”類樂(le) 器;其三為(wei) 打擊樂(le) 器,有大鼓、小鼓、雲(yun) 鑼、檀板(或舂牘,與(yu) 檀板不同時使用)。這種樂(le) 隊配置,符合人們(men) 常言的“絲(si) 竹樂(le) ”。

  這些明代樂(le) 器,和現代慣常使用的民間樂(le) 器差異較大。以笙為(wei) 例,現代民族管弦樂(le) 隊中所用的笙為(wei) 了適應音樂(le) 廳演奏,有更大的音量需求,通常會(hui) 加金屬製的擴音器。除了音量的考慮外,為(wei) 了和其他樂(le) 器配合得天衣無縫,往往會(hui) 使用十二平均律,和鋼琴的音高標準一致,因此就有更多音高的追求,民族管弦樂(le) 隊中的笙除了加擴音器,還會(hui) 加按鍵,能夠吹奏出更多的音。明末魏氏樂(le) 所用的笙則沒有加擴音器,僅(jin) 有17管,有兩(liang) 管還不能吹出聲音,隻有15管帶了簧片,體(ti) 型比今日的笙更小。

  再來看明代的弦樂(le) 器,與(yu) 現代的弦樂(le) 器也有所不同。現代琵琶的形製已經發展得十分穩定,為(wei) 四弦六相二十四品,“相”是靠近琵琶弦軸的凸起,所占麵積較大,呈三角形排列;“品”則是“相”下麵的音柱,體(ti) 積較細小。現代琵琶的音域更廣,彈出的音更多,麵板上往往不開孔,豎著彈,演員在手指上纏著義(yi) 甲演奏,技法複雜,弦也多用尼龍弦而非絲(si) 弦。明製琵琶也是四弦,但是隻有四相十品,能夠演奏的音域相對就窄了,體(ti) 型也更小,但是麵板上開了月牙形孔洞,屬於(yu) 低音琵琶,用玳瑁撥子橫抱著彈奏,每根弦都是蠶絲(si) 所作,音色更蒼勁古樸,與(yu) 現代琵琶的清、脆、亮差異很大。

  明製月琴與(yu) 今日月琴也是相差甚遠,魏氏家傳(chuan) 的月琴是八角形的音箱配以15個(ge) 音柱,這種月琴又叫“福建月琴”。與(yu) 現今通行的月琴相比,其音箱非常薄,用以按音的音杆更長,但它發出的音色和琵琶相類,也是以低沉古樸見長。

  為(wei) 了盡力貼近魏氏樂(le) 原本的聲音,重現明代器樂(le) 的音色,湖州師範學院音樂(le) 學院教授漆明鏡對這些明末流傳(chuan) 到日本的樂(le) 器進行了整套複製。魏之琰是福建人,他帶去長崎的樂(le) 器極可能是福建本地製作的樂(le) 器。福建泉州南音曆史悠久,樂(le) 器製作技藝積澱深厚。“泉州南音樂(le) 器製作技藝傳(chuan) 習(xi) 所”傳(chuan) 承人李建瑜對琵琶和月琴進行了複製。川派古琴大師曾成偉(wei) 、上海音樂(le) 學院民樂(le) 係副教授鍾之嶽和上海戴氏琴弦、泉州“禦音齋”南音傳(chuan) 承人等專(zhuan) 業(ye) 人士對音質進行了調整。

  與(yu) 這些樂(le) 器相配的詩詞樂(le) 中,有近50首與(yu) 明代的學宮音樂(le) 相同,即學堂教育中所唱歌詩,漆明鏡在考證中認為(wei) ,《魏氏樂(le) 譜》所載之樂(le) 應為(wei) 明代學校所唱奏的歌詩樂(le) 。魏之琰渡日後將它用於(yu) 教育子女,與(yu) 其將它看作是魏氏家族的家傳(chuan) 樂(le) ,不如將它理解為(wei) 魏氏遠隔重洋,在日本繼續中土教育的舉(ju) 措。且魏之琰本人攜樂(le) 器定居長崎,說明其愛樂(le) ;終生著明服,蓄長發,說明其愛國。這些因素都可能促成魏氏家族對明代教育的懷舊與(yu) 重視,進而形成傳(chuan) 統。魏氏通過這種方式對幼兒(er) 進行啟蒙教育,讓他們(men) 堅持學習(xi) 漢語和儒家文化。

  非常戲劇性的是,作為(wei) 明代的學堂樂(le) 歌,漂洋過海的魏氏樂(le) ,在清末又被留日學生將個(ge) 別曲目帶回,其中《清平調》一曲,被收編進國內(nei) 的學堂樂(le) 歌集中。

  不久後,這些複原的明代樂(le) 器將在湖州師範學院與(yu) 長興(xing) 縣政府聯合主辦的“明樂(le) 長興(xing) ”音樂(le) 會(hui) 中首演。屆時,明代絲(si) 竹之聲將穿越曆史的隧道,在湖州長興(xing) 響起。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0日 16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