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以兼容並蓄保持經濟發展、文化繁榮

發布時間:2023-10-20 15:38: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湯繼強(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教授)

  四川成都是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樞紐、西南絲(si) 綢之路上的明珠。如今,成都是中國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擁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因海納百川、兼容並蓄而始終保持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文化思想,從(cong) 人文經濟學的視角總結梳理成都推動文化與(yu) 經濟融合發展的經驗和啟示,具有重要意義(yi) 和價(jia) 值。

  充分認識曆史文化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yi) 。“益,古大都會(hui) 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一個(ge) 城市的曆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中華民族的先民在成都創造了燦爛的古蜀文明、形成了悠久的曆史文化,為(wei) 中華文明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曆史上,成都經濟也很發達,在西漢時期就集聚了大量人口,在唐代工商業(ye) 繁華、有“揚一益二”之說,在北宋時期誕生了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成都充分認識曆史文化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意義(yi) ,堅持在保護中建設、在傳(chuan) 承中發展。新時代以來,成都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成都考察調研時提出的“突出公園城市特點”的重要講話精神,注重挖掘城市曆史文化資源,以全麵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為(wei) 統領,加快建設中國西部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今天的成都從(cong) “古大都會(hui) ”發展成為(wei) 現代化城市,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取得重要成果。在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的探索中,堅持曆史文化賡續傳(chuan) 承與(yu) 城市創新發展的內(nei) 在統一,將曆史文化包容性、多樣性與(yu) 現代化要素有機結合,既保持自身特色又兼容並蓄,為(wei) 推動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注入深厚力量。

  充分發揮文化在激發城市活力、潛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麵的重要作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2018年,成都提出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標,努力高水平建設文創名城、旅遊名城、賽事名城,高標準打造國際美食之都、音樂(le) 之都、會(hui) 展之都,著力提升成都文化全球影響力。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支持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在推進世界文化名城建設中,著力以文興(xing) 業(ye) ,推動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規模實現躍升,2022年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增加值2261億(yi) 元,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比重達10.9%,2023年在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中居第二十四位;著力以文潤城,推動東(dong) 安湖體(ti) 育公園、天府藝術公園、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城市音樂(le) 廳等一批功能地標落成,成為(wei) 城市文化符號的重要組成部分;著力以文惠民,建成博物館180多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110多家、居全國第一,各類書(shu) 店3600多家、居全國第一,不斷豐(feng) 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著力以文互鑒,成功舉(ju) 辦第三十一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hui)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第二十二屆全體(ti) 大會(hui) 、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節、成都國際美食節、金熊貓獎等重要活動,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搭建全球文明互鑒、文化交流的平台;著力以文聚才,提出“把城市C位留給年輕人”“成都成就夢想”等口號,目前已經聚集各類人才超過620萬(wan) 。成都在世界文化名城建設中,注重發揮文化在激發城市活力、潛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麵的重要作用,在不斷提升城市高質量發展內(nei) 生動力的同時促進文化進步,更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促進科技與(yu) 人文交相輝映、融合發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是大勢所趨,也是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必須依靠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實現動力變革和動能轉換。”近年來,成都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促進科技與(yu) 人文融合發展,形成了新的文旅融合發展場景,比如“夜遊錦江”項目綜合運用視聽、光影等技術,實現“數字文化+硬核科技+未來街區”的巧妙融合,讓人們(men) 能夠沉浸式體(ti) 驗古蜀文明;形成了新的網紅打卡空間,比如成都高新區的芙蓉島公園按照可進入、可感知、可參與(yu) 的理念,打造生態、藝術、科技於(yu) 一體(ti) 的“漂浮公園”;形成了“數字文化+”新業(ye) 態,以智慧城市建設為(wei) 契機,打造雲(yun) 展覽、雲(yun) 閱讀、雲(yun) 視聽、雲(yun) 直播等雲(yun) 端文化服務體(ti) 係,發展演藝、文化遺產(chan) 旅遊、博物館書(shu) 店旅遊、研學旅遊、主題公園等新型業(ye) 態。人文與(yu) 科技深度融合,催生出新場景、新空間、新產(chan) 品、新業(ye) 態等,有力提升文化科技創新能力,有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更好更快發展,在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打造宜業(ye) 宜居城市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

  也要看到,成都的文化創意、賽事、音樂(le) 等產(chan) 業(ye) 規模和集聚度有待進一步擴大,龍頭企業(ye) 數量和質量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國際化和市場化程度仍需提升。麵向未來,繼續推動文化與(yu) 經濟融合發展,可以從(cong) 以下四個(ge) 方麵著力:一是深化人文經濟學理論研究。鼓勵本地高校與(yu) 國內(nei) 其他知名高校聯合開展人文經濟學交叉學科建設和人文經濟學理論研究,推動相關(guan) 部門與(yu) 智庫機構聯合開展人文經濟發展實踐調研和課題研究,為(wei) 人文經濟學創新發展提供學理支持。二是傳(chuan) 承曆史文脈、創新時代表達。加大對文物和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力度,創新推進川劇、蜀錦、蜀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發展和現代表達,讓優(you) 秀曆史文化煥發時代魅力;廣泛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勇攀城市文明“新高峰”。三是在建設世界文化名城中鍛長板、補短板。強化產(chan) 業(ye) 融合和區域協同,通過引進和培育專(zhuan) 業(ye) 機構、鏈主企業(ye) 等做大產(chan) 業(ye) 規模,通過引進舉(ju) 辦國際組織認證的大型活動、打造“國字號”活動聚集地等提升賽事活動能級,持續擦亮城市品牌。四是進一步為(wei) 城市發展注入文化力量。充分挖掘成都曆史文化底蘊,持續推動文化、經濟、科技深度融合,大力推動並鼓勵社會(hui) 多元主體(ti) 投入人文城市建設。比如,可加大曆史文化場館向公眾(zhong) 開放的力度,加大“博物館日”“讀書(shu) 日”等人文活動的宣傳(chuan) 力度,鼓勵舉(ju) 辦音樂(le) 會(hui) 、文化沙龍、讀書(shu) 分享等多樣化的文化體(ti) 驗活動,增加數字文化產(chan) 品供給,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等等,更好滿足群眾(zhong) 文化需求。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