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回村第四年,我給全村老人發工資”

發布時間:2023-10-24 15:2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四川省南充市儀(yi) 隴縣的一名95後小夥(huo) 兒(er) 周建康今年夏天做了一件很酷的事:拿著現金,挨家挨戶給村裏的老人們(men) 發工資,他用鏡頭記錄下了每一個(ge) 鄉(xiang) 親(qin) 的笑臉。

  他把視頻放到B站上,獲得近百萬(wan) 網友圍觀點讚,彈幕中不時飄過“好棒啊”“大家都太開心了”“幸福莫過於(yu) 此”“村裏的人都好可愛”等評論。

  今年是他回到家鄉(xiang) 的第四年,他也成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口中的“周老板”。不過,2019年年底,周建康回到村裏時,心裏盤算的還是做自己擅長的自媒體(ti) ,記錄農(nong) 村生活。在此之前,他在成都也是從(cong) 事自媒體(ti) 相關(guan) 內(nei) 容策劃和剪輯等工作。“我想過把賬號粉絲(si) 帶起來後就可以接廣告、做直播之類的,但是沒有想過做農(nong) 產(chan) 品、做電商。”

  恰好剛回來的那一年,村子裏的李子樹開始第一年掛果,這一品種有一個(ge) 好聽的名字“五月脆”。他想著,“要不試一試在網上賣李子?”

  說幹就幹,他甚至還提前花了300元在網上買(mai) 了包裝紙箱,結果李子還沒開始賣,就虧(kui) 了270元。他笑稱:“紙箱被家裏小狗咬爛了,賣給廢品站,又賺回來30元。”

  第二年,又到了李子成熟的季節,周建康決(jue) 定“再試一次”。第一個(ge) 難題還是包裝,毫無經驗的他,開始在網上購買(mai) 其他李子商家的產(chan) 品,學習(xi) 他們(men) 的包裝方式。

  可是,他忽略了一個(ge) 問題:品種不一樣,采摘時機不一樣,所對應的包裝和運輸時間都將不同。周建康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們(men) 想讓消費者吃到的李子更甜一些,所以采摘得比較晚,“但這樣的李子在裝箱運輸時容易被擠壓出果汁,汁水就會(hui) 浸濕紙箱底部,送到消費者手中時就壞掉了”。

  這一次,盡管全村的人都來參與(yu) 采摘和打包,他還“細心”地在紙箱裏放了樹葉,防止李子在箱子中晃動,但收到的消費者反饋還是“壞掉了”。他也隻能一邊道歉,一邊賠償(chang) ,“賣了十多萬(wan) 元的李子,不僅(jin) 把利潤退回去了,還自掏腰包賠了幾千元”。

  “學習(xi) 考察別人家產(chan) 品的包裝、種植等方式是一回事,但學到後如何因地製宜,又是另一回事了。”在周建康看來,從(cong) 零開始做電商,尤其是最難做的農(nong) 產(chan) 品品類,“該交的學費還是要交的”。

  就這樣,一路磕磕絆絆,到了村裏的李子成熟的第三年。

  由於(yu) 村子種植的“五月脆”並非本地特產(chan) ,加上產(chan) 量不夠大,很多收購商都不會(hui) 選擇到村子進行采購。“前兩(liang) 年,一半李子掉到了地上成了肥料,十分可惜。”

  “第三年了,我對自己說,這次隻許成功不許失敗。”沒有獨特的地方特色,那就保證農(nong) 產(chan) 品的品質,沒想到,這回真的成功了。

  他們(men) 嚴(yan) 格篩選李子的果實大小和甜度,果實要大,甜度要高,長期在田地裏學習(xi) 研究,周建康對於(yu) 農(nong) 業(ye) 知識了解得也越來越多了。

  但隨之而來的,是自己的理念與(yu) 村中老人們(men) 的分歧。

  周建康坦言,他們(men) 在打包裝箱時,會(hui) 將不符合要求的小果篩選出處理掉,“但老人們(men) 打包時會(hui) 覺得小果子也沒有壞掉,可以一起賣,就會(hui) 把小果放進去”。

  怎麽(me) 辦?周建康和家人隻能不斷與(yu) 老人們(men) 解釋,“要保證品質才能賣出好價(jia) 錢,品質不好的話,就會(hui) 麵臨(lin) 消費者索要賠償(chang) 的情況,賠償(chang) 是需要大家一起承擔的”。慢慢地,村裏老人們(men) 也懂得了品質的重要性。

  這一年成熟季,他們(men) 給李子買(mai) 了“軟臥”,用泡沫包裝把李子挨個(ge) 隔開,還買(mai) 了“機票”——快遞發的都是空運。他笑稱,“這回運輸、包裝都沒太大問題了,最多的那天發了3000多箱,喊了兩(liang) 個(ge) 村的人來打包,那次以後,村裏的人都開始叫我周老板了”。

  以前,村子裏最熱鬧的時候要數過年了。這兩(liang) 年,全村人聚在一起采摘、發貨,成了比過年還熱鬧的時刻,甚至在第一車李子發走時和最後一輛車發出時,人們(men) 還放起了鞭炮,祈福順順利利。

  讓他高興(xing) 的是,品質把控好、包裝運輸問題解決(jue) 後,李子的銷量也在直線上升。到了今年,他們(men) 又開始賣本地種植的小番茄,這一成熟季一共賣出了近150萬(wan) 元的銷量,從(cong) 采摘到打包,每天有近200人參與(yu) 。周建康感慨說:“這已經完全超過今年設想了。”

  即便如此,周建康還是認為(wei) ,在做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的過程中,會(hui) 不斷有問題出現,需要不斷去解決(jue) 問題。“比如天氣、氣溫的影響,遇到不同天氣是否有解決(jue) 方案;比如產(chan) 量不高,工人采摘、打包速度跟不上;又比如我們(men) 發貨量不足以讓快遞費降到更低,空運的成本也會(hui) 更高一些,這些都是需要接下來去考慮的。”

  周建康在網上不斷更新著視頻,還收獲了一群為(wei) 他出謀劃策的“雲(yun) 股東(dong) ”。“網友們(men) 也會(hui) 給我出主意,比如小番茄、李子等農(nong) 產(chan) 品的包裝,還有一些專(zhuan) 業(ye) 人士提出的建議對我來說非常有用,很多東(dong) 西我就是在評論區裏學的,然後再考慮是否適用。”

  他也希望把經驗告訴想要返鄉(xiang) 做電商的年輕人,“困難要比想象中多,一定要先把家鄉(xiang) 的實際情況了解透徹,最重要的是個(ge) 人的專(zhuan) 業(ye) 能力,如果能夠通過現有的技能回到家鄉(xiang) 發光發熱,是很好的選擇,但不要盲目追求做電商”。

  周建康考慮,明年是否能夠全年都上線應季產(chan) 品,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提供一些就業(ye) 崗位,增加一些收入。“回想過去一步步走過來,我就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不敢稱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發家致富,我也隻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nei) 給大家增加收入。”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