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鄉泥土地裏的“生物學霸”
34歲的魯德迅記得讀初中的那3年,家裏承包了100多畝(mu) 魚塘,他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劃著小船幫父親(qin) 喂蝦蟹,幹完農(nong) 活後,再趴在桌上寫(xie) 作業(ye) 。秋天,他和父親(qin) 騎著柴油三輪車前往市場賣蝦蟹。那段日子給他留下了對農(nong) 業(ye) 的美好印象。
但有一年,由於(yu) 農(nong) 藥不慎流入魚塘,塘裏的魚和螃蟹全部死亡,這使得他更加敬畏農(nong) 業(ye) ,也深知“做農(nong) 業(ye) 不是簡單的事”。
不過,他還是義(yi) 無反顧走上了這條路,並且堅持了近10年。
上學時,魯德迅就喜歡生物這門課程,他認為(wei) 生物知識可以解開很多謎題。9年前,魯德迅從(cong) 蚌埠學院生物與(yu) 食品工程專(zhuan) 業(ye) 畢業(ye) ,進入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工作,為(wei) 返鄉(xiang) 創業(ye) 掙啟動資金。
大學期間,他一有空就看央視《致富經》欄目。節目中,農(nong) 業(ye) 創業(ye) 者從(cong) 失敗中一步步走出,讓他深受觸動和激勵,他也在心中埋下了創業(ye) 的種子。大二時,他創辦食用菌興(xing) 趣小組,在實驗室種植培養(yang) 蘑菇。畢業(ye) 後的一次聚會(hui) 深聊,他和其他4名同校的朋友更萌生了種植食用菌的念頭。
2014年10月,5名年輕人分別辭去工作,四處湊錢,來到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洪林鎮創業(ye) 成立農(nong) 業(ye) 合作社。“90後能吃多少苦?肯定幹不長!”附近老百姓對這群小年輕很是質疑。
拌水泥、搬磚頭、砌圍牆……5人從(cong) 廠區搭建做起,連建設排水係統都親(qin) 力親(qin) 為(wei) 。他們(men) 用了5個(ge) 多月時間,讓占地100多畝(mu) 、包含19座食用菌大棚的種植基地逐漸成形,也節約了經費成本。
這群年輕人創業(ye) 的第一個(ge) 嚐試是反季節種植猴頭菇和秀珍菇,選育適應當地氣候環境、延長出菇時間的品種,突破菌菇生長對氣溫的依賴。“雖然打心眼裏很喜歡種植事業(ye) ,但真正上手真刀真槍實踐,才發現做農(nong) 業(ye) 很辛苦。”魯德迅難忘冬夜裏“挑燈夜戰”采摘的日子,他會(hui) 待在大棚裏守到半夜,一旦發現菇子成熟,就打著手電筒采摘,否則會(hui) 錯過最佳采摘時期。
如何處理廢棄的食用菌棒是農(nong) 業(ye) 難題之一,焚燒或者扔掉都會(hui) 汙染環境,魯德迅等人一直為(wei) 此事絞盡腦汁。2015年,他琢磨將菌渣和羊糞混合,收購周圍農(nong) 戶的廢棄菌包,加入菜籽餅,加工出有機肥,用在果園裏。
最終,經過試錯和努力,團隊利用微生物製劑處理廢棄的食用菌菌棒,廣泛應用於(yu) 土壤改良,具有節肥優(you) 勢。改良以後,合作社瓜農(nong) 一年西瓜產(chan) 量能達4000多斤。
“城市對農(nong) 產(chan) 品的需求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高。農(nong) 業(ye) 創業(ye) 不是為(wei) 了做一個(ge) 新產(chan) 品,也不是一畝(mu) 地產(chan) 出能掙多少錢的問題,而是一定要生產(chan) 優(you) 質健康有保障的農(nong) 產(chan) 品。”這次成功的探索,為(wei) 魯德迅的綠色生態農(nong) 業(ye) 路注入極強信心。
但自然災害讓這個(ge) 喜歡農(nong) 業(ye) 的年輕人一度感到絕望。2016年,一場洪水衝(chong) 毀了魯德迅的10多畝(mu) 食用菌種植大棚和100多畝(mu) 水產(chan) 養(yang) 殖區,大部分菌包加工設備也受損,直接經濟損失超200萬(wan) 元。“真是三分靠種七分靠天。”他咬咬牙,賣掉了城區的新房子,政府部門幫忙申請到銀行貸款,解了燃眉之急。
去年,夏季罕見連續高溫,創業(ye) 基地獼猴桃大棚內(nei) 溫度達46攝氏度,已經經曆6年成長周期、即將結果豐(feng) 收的獼猴桃樹枯萎了,葉子全部掉落,樹幹大幅開裂,讓魯德迅心疼不已。他連夜打井引水,仍然補救不及。
他決(jue) 定調整思路,不斷調研尋找“供血板塊”,來反哺生態循環農(nong) 業(ye) 試驗。一方麵,他確定將技術難度高、市場銷售穩定的青蝦等水產(chan) 養(yang) 殖作為(wei) 主營項目;另一方麵,他前往外地尋找專(zhuan) 家學習(xi) 交流,豐(feng) 富水產(chan) 養(yang) 殖知識。“掌握基本養(yang) 殖技術,最關(guan) 鍵的就是種苗和環境,土壤和外源水係選好了,水溶氧高,產(chan) 品質量高,平時我們(men) 就會(hui) 輕鬆很多。”
魯德迅團隊每年至少投入30萬(wan) 元用於(yu) 新品種試驗、水培試驗、有機肥試驗等科學試驗,常年待在田間地頭,他皮膚曬得黝黑。近兩(liang) 年,根據研究當地土壤結構狀況,他提煉出一套自然農(nong) 法。通俗地說,就是遵循傳(chuan) 統農(nong) 耕技術,加上微生物改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團粒結構,讓植物在土壤中更好地生存,有效解決(jue) 土壤板結、不透氣、能量轉化能力弱等難題。
“不是僅(jin) 僅(jin) 研究配置出一款有機肥,就算進行土壤改良了。什麽(me) 時候適合種草,何時施固態有機肥、液態水溶肥,如何將氮磷鉀配比達到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標準?我會(hui) 根據土壤狀況一一解答。”他已經將這套原創的農(nong) 法技術推廣至當地4家農(nong) 業(ye) 企業(ye) ,覆蓋種植麵積1200多畝(mu) ,目前反響較好。
“土壤健康了,種植選擇性多,質量也會(hui) 相應提高。”隻要有農(nong) 戶來取經,他就會(hui) 用通俗的語言進行傳(chuan) 授和解釋,教會(hui) 大家如何用生物學知識保護和修複土壤,如何製作固態和液態生物有機肥。
眼下,創業(ye) 基地工人平均年齡65歲左右,魯德迅預計,5到10年以後會(hui) 出現用工荒,這也是他最擔心的問題。“農(nong) 戶和工人每天工作8小時,薪酬也比較優(you) 厚,但是幾乎沒有年輕人願意幹,以後誰來種地?”
長期研究生物的魯德迅也想培養(yang) 更多年輕新農(nong) 人。“農(nong) 業(ye) 的研究、種植、銷售是一個(ge) 整體(ti) ,年輕創業(ye) 者要抱團取暖,一個(ge) 人不一定忙得過來。隻有掌握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年輕人才能幹得好、留得住。”
“創業(ye) 路上會(hui) 攻克大大小小很多難題,隻要這一次比上一次做得好,我就滿足了。”這些年,除了合作社,他和團隊還打造了家庭農(nong) 場和生態農(nong) 業(ye) 公司,並掛牌合肥工業(ye) 大學宣城校區“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在當地成為(wei) 龍頭企業(ye) 。
在他創業(ye) 的過程中,宣城市和宣州區團組織積極推薦其申報安徽省返鄉(xiang) 大學生創業(ye) 示範基地、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年先鋒、宣城市青聯委員等榮譽,並申請資金獎補。目前,魯德迅已申報種植養(yang) 殖相關(guan) 發明專(zhuan) 利4項,帶動周邊200多家農(nong) 戶發展水產(chan) 養(yang) 殖及水果種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