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天宮”第一人,是他
明天(26日),48歲的湯洪波即將乘坐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第2次進入太空,他也成為(wei) 了兩(liang) 度飛天間隔時間最短的中國航天員。
湯洪波說,這次任務對他而言,既是一次探索之旅,也是一次回家之旅。時隔兩(liang) 年再次回“家”,他做了哪些準備?
1975年,湯洪波出生於(yu) 湖南湘潭。18歲那年,他向父親(qin) 吐露了自己的理想:想招飛入伍,父母都很支持他。
最終,經過考試和體(ti) 測,他如願考入空軍(jun) 第五飛行學院,畢業(ye) 後來到新疆成為(wei) 了一名空軍(jun) 飛行員。但實戰演練遠比想象複雜,在進行飛行訓練時,湯洪波駕駛的飛機在落地時,一度把握不穩。於(yu) 是,他總拿著飛機模型比劃著起飛降落,甚至吃飯時,他也常常拿著飯勺子比劃著。
經過八年的飛行訓練,他憑借出色的成績,成為(wei) 飛行大隊的大隊長。“我喜歡聽那種飛機發動機起飛的時候發出那種轟鳴聲,也喜歡開著飛機在雲(yun) 層裏麵鑽來鑽去,這種直插雲(yun) 霄的感覺很愜意。”湯洪波說。
2010年,經過層層選拔,湯洪波成為(wei) 我國第二批預備航天員。但天空和太空有著巨大的跨越,航天員要完成上百個(ge) 課目的訓練。這些訓練,既挑戰學習(xi) 能力,更挑戰生理和心理極限。
其中,失重訓練一度是湯洪波邁不過去的坎。一段時間,他一穿上訓練服,心裏就煩躁。後來,經過反複訓練和調試,讓情緒逐漸平穩下來,他也終於(yu) 闖過了這道難關(guan) 。
湯洪波曾入選神舟十一號備份乘組,真正實現飛天夢卻是在2021年6月,他和戰友聶海勝、劉伯明乘坐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向了太空。
為(wei) 了這一天,湯洪波足足準備了11年。
“我堅信要做更好的自己,每天讓自己稍微優(you) 秀一點。我曾經說過要想向上生長,先要向下紮根。”湯洪波說。
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是我國空間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標誌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拉開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序幕。
入駐太空家園伊始,湯洪波每天都忙碌而充實。他說,那段時間每天一起床就要把一天的工作梳理出來,最長一天工作了17個(ge) 小時,在高強度的工作下,他們(men) 還需保持謹慎細心。
湯洪波回憶,飛行中,他時常通過舷窗俯瞰地球,“曾經積貧積弱的神州大地,現在卻是這個(ge) 星球上最亮最美的地方,我由衷地為(wei) 我們(men) 偉(wei) 大的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
2021年7月4日,我國實施空間站階段航天員首次出艙活動,也是湯洪波的首次太空漫步。這次出艙結束之後,喜歡攝影的湯洪波,用相機記錄下了空間站組合體(ti) 過境祖國上空的景象。
在軌3個(ge) 月期間,航天員乘組建立了空間站工作和生活環境,管理和照料空間站,實施了兩(liang) 次出艙活動,開展了空間科學實驗與(yu) 技術試驗,為(wei) 空間站建造及運營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完成任務離開空間站時,湯洪波心裏有著諸多不舍,他相信他一定會(hui) 再回來。“離開的時候,我又轉了一圈空間站核心艙裏麵,又到處看一看,心想我肯定是還會(hui) 回來。”
現在,湯洪波終於(yu) 兌(dui) 現了自己的承諾——回到那個(ge) 太空的家。
作為(wei) 神舟十七號乘組的指令長,相比上一次任務,這一次,湯洪波要進入的是有著三艙構型的中國空間站,而執行上次神舟十二號任務時,隻有一個(ge) 核心艙,毋庸置疑這一次要麵對的任務更加艱巨和複雜。
一年多時間裏,作為(wei) 指令長的湯洪波帶領乘組中另外兩(liang) 名航天員在地麵上開啟了反複磨合和訓練的過程。
湯洪波表示,隻有地麵訓練紮實,天上才能幹得明白。“在太空飛行之中危險是無處不在的。可以這麽(me) 說,航天員即使睡著了也要睜一隻眼睛,要做到前一秒與(yu) 周公握手,後一秒精神抖擻。”
雖然感到肩上的責任很重,但湯洪波的座右銘是“做難事必有所得”,“有壓力也是好事,會(hui) 促使我們(men) 不斷完善訓練,準備到位了,就更加有信心,期待著發射的那一刻。”
我們(men) 的夢,時代的夢。中國航天事業(ye) 戰略合作夥(huo) 伴洋河夢之藍M6+邀您見證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行任務;關(guan) 注央視新聞,見證中國航天時代前行的每一步!
總台記者/張棉棉 邢斯嘉 張筱璿 王剛 李曉東(dong) 孔方舟
部分素材來自/我們(men) 的太空、中國退役軍(jun) 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璿轉亞殘運Vlog |00後盲人柔道選手在追什麽劇
- 中國人的故事|中國婦女十三大代表沈燕芬:90後女白領辭職返鄉做農機手,10萬畝土地上灑青春
- 巴克利獎首位中國獲得者薛其坤院士:“想攬瓷器活,必須有金剛鑽”
- 國台辦:隻有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幹涉 兩岸關係才能重回和平正軌
- 最美新農人|豐收了!我們的種糧底氣是什麽?
- 財政部:有助餐需求老人可獲得差異化補貼
- 民政部:已歸集6600多萬低收入人口基本信息 自主申報渠道將暢通
- 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黨校微講堂第三講: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七個著力”的要求
- “他從貝塔變舒克,又成了航天員!”
- 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再擴圍 中國官方明確經營機構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