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已歸集6600多萬低收入人口基本信息 約占全國總人口4.7%
中新網10月25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yu) 25日下午3時舉(ju) 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hui) ,介紹做好分層分類社會(hui) 救助工作和發展老年助餐服務有關(guan) 情況。民政部社會(hui) 救助司司長劉喜堂在會(hui) 上表示,目前全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已經歸集了6600多萬(wan) 低收入人口的基本信息,大約占到全國總人口的4.7%。
會(hui) 上,有記者問,《關(guan) 於(yu) 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做好分層分類社會(hui) 救助工作的意見》怎麽(me) 利用動態監測這個(ge) 平台做好動態監測,以及分層分類救助。
對此,劉喜堂表示,民政部指導地方探索推進全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建設,已經取得了積極成效。目前全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已經歸集了6600多萬(wan) 低收入人口的基本信息,大約占到全國總人口的4.7%。這6600多萬(wan) 人主要包括低保對象近4000萬(wan) 、特困人員460多萬(wan) ,還有低保邊緣家庭成員600多萬(wan) ,納入監測的防止返貧監測人口300多萬(wan) ,以及其他納入監測範圍的低收入人口接近1300多萬(wan) 。從(cong) 這些數據可以看到,民政部門監測的低收入人口主要是生活遇到困難、需要救助幫扶的低收入人口。
《意見》提出,要求民政部牽頭建設全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建成這個(ge) 平台之後還要進一步拓展其功能應用,科學設置預警指標,為(wei) 相關(guan) 部門分層分類開展救助幫扶提供信息查詢、需求推送等服務支持。也就是說,對這些預警的信息要進行分類處置,比如發現救助政策落實不到位的,就要及時盡快落實相關(guan) 救助政策;發現低收入人口未納入救助範圍但是有可能符合救助條件的,民政部門就需要把這些信息分類推送給相關(guan) 的社會(hui) 救助管理部門,比如教育、醫療、住建等部門;發現困難情形比較複雜,不是一個(ge) 部門能解決(jue) 的,這時候就需要適時啟動縣級困難群眾(zhong) 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製,用“一事一議”的辦法集體(ti) 研究處理;有可能發現低收入人口不再符合救助條件的,這時候就要核查有關(guan) 情況,確實符合終止救助條件的,就要及時終止。建設並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是一項重要的機製創新,通過這樣一個(ge) 機製,對於(yu) 統籌銜接救助資源、有效提升救助效率具有重要意義(yi) ,從(cong) 而使認定對象更加精準、動態監測也更加及時、預警信息更加科學,救助幫扶的政策也更有針對性。
劉喜堂指出,關(guan) 於(yu) 分層分類,可以從(cong) 兩(liang) 個(ge) 方麵來理解。所謂分層,就是根據困難程度來分層,將需要救助幫扶的低收入人口分為(wei) 低保對象、特困人員、防止返貧監測對象、低保邊緣家庭成員、剛性支出困難家庭成員以及其他困難人員。低保、特困是第一個(ge) 圈層,這部分人困難程度最深,需要給予的救助幫扶措施也最多。再往外的一個(ge) 圈層是低保邊緣家庭,第三個(ge) 圈層是剛性支出困難家庭。此外,還有防止返貧監測對象和其他困難群眾(zhong) 。
所謂分類,就是按照困難的類型和救助的內(nei) 容進行分類,針對低收入人口的困難類型,由相關(guan) 職能部門分別給予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yang) 以及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ye) 救助、受災人員救助等專(zhuan) 項救助。此外,這次《意見》還明確提出要加強急難社會(hui) 救助,積極發展服務類社會(hui) 救助,做好其他的救助幫扶措施,鼓勵開展慈善救助等等,這樣就使得這些救助幫扶措施更有針對性,救助範圍也進一步擴大,從(cong) 而把兜底保障安全網紮得更密實更牢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