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筆墨,構建當代中國畫學體係
【學術爭(zheng) 鳴】
編者按
在之前的《學術爭(zheng) 鳴》中,專(zhuan) 家學者以中國畫的筆墨為(wei) 線索,通過交流筆墨之變與(yu) 不變,探索中國畫的特質問題,既梳理了中國畫發展的曆史脈絡,也展望了中國畫未來的創新方向。
本期繼續深挖筆墨這一傳(chuan) 統繪畫重要的議題:筆墨究竟是不是中國畫的底線?中國畫的文脈該如何傳(chuan) 承?一種觀點認為(wei) ,中國畫在有底線的前提下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為(wei) 此我們(men) 依然要以筆墨概念為(wei) 核心,並在當代學院教育中積極培養(yang) 合格的中國畫傳(chuan) 承人。另一種觀點則認為(wei) ,不能以直觀、簡化的標準來界定筆墨,“筆墨中心主義(yi) ”已不再適用於(yu) 中國畫的當代發展,應將繪畫作為(wei) 一種開放的視覺體(ti) 驗方式,從(cong) 而實現中國畫在當下語境中的自由生長。
作者:唐勇力(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近百年來,關(guan) 於(yu) 如何定義(yi) 中國畫,文藝界屢有爭(zheng) 議。如果我們(men) 回看曆史,會(hui) 發現早在宋代,郭若虛就在《圖畫見聞誌》中,針對高麗(li) 畫和倭畫,提出了中國繪畫的概念,這是中國畫概念最早在文獻中出現。後來,隨著西方文化的傳(chuan) 入,中國畫與(yu) 西方繪畫在藝術觀念、技法風格上往往形成鮮明的反差,有些藝術家開始嚐試探索中國畫新的表達模式和表現形式。在這些探索中,有許多觀念性的作品甚至拋棄了傳(chuan) 統中國畫語言特征,弱化了中國畫的文化精神。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文脈要傳(chuan) 承,中國畫的概念就一定要清晰,也就是要厘清中國畫的邊界,知道什麽(me) 是中國畫。守住中國畫的底線,中國畫才能真正有所發展。
在關(guan) 於(yu) 中國畫的討論中,著名畫家張仃就提出“筆墨是中國畫的底線”。其實,中國畫關(guan) 於(yu) 筆墨爭(zheng) 論的問題,是有一個(ge) 發展過程的。從(cong) 宋代開始往前推,中國畫的筆墨是以勾線、渲染為(wei) 主的,追求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chuan) 移模寫(xie) 。元明清文人畫興(xing) 起後,開始講究起一筆出現幹濕濃淡變化的筆墨,筆墨的形式更豐(feng) 富了。可見筆墨本身也是發展變化的。
筆墨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著,以漸進的方式在延伸。它立足傳(chuan) 統,選擇、揚棄、借鑒、融合,不斷增加新的因素,不斷更換麵貌。到了20世紀90年代,一些畫家開始探索以色彩為(wei) 主、以墨為(wei) 輔的繪畫技法,尋求水渾、透明、空靈、滋潤、生動的畫意境界,書(shu) 法用筆已退為(wei) 次要地位,其作品的語言技法以“染”為(wei) 主,略輔皴、擦、點、畫,借鑒現代形式構成和色彩的豐(feng) 富性。應該承認,以色彩為(wei) 主的筆墨形式在未來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然而近代以來,出現了一種所謂筆墨語言狀態——材料筆墨,即現在所推出的“新水墨”。一些受西方現代藝術觀念影響的畫家,不管是有傳(chuan) 統功底的還是“半路出家”的,他們(men) 僅(jin) 是以筆、墨、紙等為(wei) 材料,表達自己的觀點與(yu) 心性,並不在意筆墨是什麽(me) 、起什麽(me) 作用,因為(wei) 傳(chuan) 統筆墨對他們(men) 不再重要。這樣的筆墨形式,遊離於(yu) 傳(chuan) 統筆墨的規範之外,拋棄用筆的講究,在抽象的形式組合下,以色彩、造型、構圖抵消傳(chuan) 統書(shu) 法用筆式的筆墨。在換位、變異過程中,把筆墨等同於(yu) 材料,化成視覺符號,力求建構新的水墨形式。怎樣評價(jia) 這種新畫法,值得理論界研究。
多元化藝術形式的發展,造成新時期中國畫的筆墨概念模糊,中國畫的界限也不再清楚,很多名為(wei) 中國畫的作品,其實遊離在中國畫本源之外。當前在一些美術展覽的評選中,有部分西畫要素過多的作品也在中國畫入選行列。失掉了中國畫概念的判斷原則,隻看畫麵效果,不看作品語言,這是不合適的。也許,將這些作品歸入綜合繪畫評選體(ti) 係中更妥當,這樣也能促進中國畫健康發展。
傳(chuan) 統中國畫以筆墨為(wei) 本體(ti) 語言,極高雅又極通俗,極富人性的平淡天真。筆墨所表現的氣韻生動,所傳(chuan) 達出的重氣格、重品格、重人格的精神,蘊藏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筆墨的審美核心,仍然以天人合一、造化心源、傳(chuan) 神寫(xie) 意、中庸和諧等為(wei) 標準。當然,繼承傳(chuan) 統並不意味著鑽進傳(chuan) 統裏不出來,“筆墨當隨時代”,當代畫家要在繼承傳(chuan) 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融合其他藝術的營養(yang) ,開拓筆墨語言的廣闊天地。
探討中國畫的筆墨問題,就涉及中國畫的傳(chuan) 承。我始終認為(wei) ,中國畫傳(chuan) 承的核心是教育,有什麽(me) 樣的教育便有什麽(me) 樣的中國畫。因此,中國畫教育的理念、方針、綱領、內(nei) 容、方法等,都需要深入研究。
我在中國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擔任過近二十年的中國畫係主任,目前還兼任上海美術學院的中國畫係主任,對中國畫當前的學院教育有深刻體(ti) 會(hui) 。舉(ju) 個(ge) 例子,現在有些研究生聽了理論課程以後,反而覺得講求傳(chuan) 統筆墨的中國畫不是當下的主流繪畫,而西方當代的前衛藝術才是主流。為(wei) 了應對這種狀況,不少美術院校加強了對經典作品的臨(lin) 摹和研究,對傳(chuan) 統筆墨的認識和掌握。但更重要的不僅(jin) 僅(jin) 是技法的學習(xi) ,而是應加強學生對傳(chuan) 統藝術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從(cong) 形而上的角度認識中國畫。這樣,學生們(men) 在獨立創作的時候不會(hui) 脫離以筆墨為(wei) 核心的原則。筆墨是發展的,但中國畫的核心要素不能丟(diu) ,對線條的運用和掌握,也需要通過大量實踐才能得心應手。
我認為(wei) ,要想成為(wei) 優(you) 秀的中國畫畫家,必須具備四大基礎:一是造型基礎;二是傳(chuan) 統繪畫筆墨技法基礎;三是文學史論基礎,如中國古典文學詩歌、繪畫史、中國美學,包括西方的美學及美術史等;四是書(shu) 法基礎,文字書(shu) 法是中國畫傳(chuan) 承非常核心的部分。一些本科生的中國畫教育,一定程度上缺乏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度學習(xi) 和認識,而教學體(ti) 係中對學生傳(chuan) 統文化的培養(yang) 還不夠健全、不夠係統。
除此之外,還有兩(liang) 類基礎知識也很重要,即形式構成和色彩修養(yang) 。其中,造型基礎是最重要的。當前中國畫的主題性創作湧現出了很多優(you) 秀作品,就是因為(wei) 百年來學院教育中有大量的造型基礎課,人物畫造型能力大幅提高,這一點古人是做不到的,這也是學院教育的成功之處,今後需要進一步發展。然而,現在美術學院的教育有弱化造型訓練的趨勢,因為(wei) 受到西方現代主義(yi) 觀念的影響,有些當代畫家認為(wei) 造型能力有一些就夠了,寫(xie) 實能力和造型能力在現代藝術尤其是當代水墨中不重要。表現中國精神、中國故事的主題性創作,需要非常強大的造型能力,這需要從(cong) 教育中來,如果沒有好的學院教育,人物畫家成長起來就非常困難。
如何構建當代中國畫學體(ti) 係,即包括理論體(ti) 係、價(jia) 值體(ti) 係、評論體(ti) 係、創作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等在內(nei) 的當代中國畫學體(ti) 係,成為(wei) 擺在學院教育麵前的重要課題。中國畫理論與(yu) 創作體(ti) 係並未完成真正意義(yi) 上的現代學科轉型,在很多的語境與(yu) 場合中,也常常停留在一個(ge) 包容度極大、涵蓋範圍很廣的學術概念上。作為(wei) 一門專(zhuan) 業(ye) 學科,特別是作為(wei) 中國繪畫學術係統的主幹內(nei) 容,圍繞現代中國畫發展路向、價(jia) 值標準、創作理念乃至教學傳(chuan) 承的思考,是中國畫未來發展中需要重點研究與(yu) 實踐的方向。
相關(guan) 文章:無需執著於(yu) 用筆墨界定中國畫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7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