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繁榮之路》:跨越山海 心手相連
作者:陸小華(天津大學新媒體(ti) 與(yu) 傳(chuan) 播學院院長)
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攝製的大型紀錄片《通向繁榮之路》,從(cong) 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製度“軟聯通”、民心相交“心相通”等不同角度,展現十年來中國與(yu) 共建國家攜手共建、互利共贏的生動實踐。
《通向繁榮之路》全片共分六集,內(nei) 容涵蓋各種共建國家的典型案例,采訪了20多國元首政要和眾(zhong) 多國際、國內(nei) 專(zhuan) 家學者,權威部委和國際機構負責人,不僅(jin) 係統梳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時代背景、發展脈絡、豐(feng) 碩成果,也客觀展現了中國與(yu) 共建國家如何並肩努力的故事。十年間的艱苦努力,跨越山海阻隔,修路架橋,打通了烏(wu) 茲(zi) 別克斯坦人民期盼已久、曾被專(zhuan) 家認為(wei) 施工期需要25年的卡姆奇克隧道;搭建起橫跨鄭州和盧森堡的“空中絲(si) 綢之路”,在全球15個(ge) 航空樞紐城市設立通航點,貨運範圍覆蓋全球200多個(ge) 城市;以一萬(wan) 四千個(ge) 4G基站,組建起巴基斯坦最大的4G網絡,從(cong) 交通基建到數字基建讓中巴兩(liang) 國在新時代形成更加緊密的聯係。創作者用主要篇幅回答了為(wei) 什麽(me) 共建“一帶一路”受到國際社會(hui) 歡迎的問題。無論是各國政要的訪談,還是因共建“一帶一路”項目成果而改變命運的普通人的感受,都形象有力地說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實踐平台。
引人注目的是,這部紀錄片首次揭秘了共建國家如何突破舊有規則製度壁壘、彌合不同標準阻隔的曆程。中歐間鐵路有幾種軌距,多種製度規則和辦事慣例。因而,有人說打通規則,難度不亞(ya) 於(yu) 新修鐵路。但在共建“一帶一路”中,中國與(yu) 其他國家建立新的合作機製,為(wei) 中歐班列按下加速鍵。十年來,中歐班列開行列數增長206倍,為(wei) 五萬(wan) 多種商品打開貿易通道。
在這部大型紀錄片的采訪攝製過程中,主創團隊調研走訪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等數十個(ge) 部委和研究機構;調用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谘詢委員會(hui) 、國家統計局等發布的最新權威數據;派出多路攝製組赴國內(nei) 外典型地區,並與(yu) 總台海外記者站、地方廣電機構協同,拍攝共建“一帶一路”的經典故事。數量極為(wei) 龐大的現場影像素材,對紀錄片的總體(ti) 把握、內(nei) 容選擇、剪輯處理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從(cong) 成片來看,作品既有宏闊視野、豐(feng) 富細節,又有適應融合移動傳(chuan) 播的影像表達邏輯與(yu) 敘述節奏,為(wei) 新媒體(ti) 條件下如何將中國話語和國際表達結合起來做出有益示範,體(ti) 現了創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和文化素養(yang) 。
片名《通向繁榮之路》不僅(jin) 僅(jin) 指經濟發展意義(yi) 上的繁榮之路,更是民心相通意義(yi) 上的繁榮之路。作品將中國與(yu) 世界的交匯共融放在更廣闊的時空維度中考量,以曆史縱深感、現實鮮活度和美學高度展現共建“一帶一路”的深遠曆史意義(yi) 和美好發展願景,為(wei) 海內(nei) 外受眾(zhong) 帶來“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全新視聽體(ti) 驗,將為(wei) 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凝聚更加強大的發展合力。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1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