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新時代主旋律新銳力量 繪就中國電視劇星河璀璨新樣本
10月23至26日,以“賡續曆史文脈 譜寫(xie) 視聽華章”為(wei) 主題的2023中國·北京電視劇盛典(以下簡稱“電視劇盛典”)在北京順利舉(ju) 辦。作為(wei) 中國電視劇行業(ye) 的重要活動之一,這場活動既是對過去一年電視劇創作的一輪全麵回顧,也是對未來發展的一次深度展望。在電視劇盛典的舞台上,新時代主旋律被奏響,新銳力量被凝聚,中國電視劇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得到進一步推動。
奏響時代之聲,電視劇發展迎來新機遇
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在電視劇發展論壇上倡導,電視劇工作者要緊跟時代步伐、增強曆史主動,以更多更具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作品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建設添磚加瓦,在百舸爭(zheng) 流、千帆競發的時代大潮中書(shu) 寫(xie) 中華民族新史詩、創造電視劇事業(ye) 新輝煌。
電視劇盛典聚焦找準選題、講好故事、拍出精品,凝聚行業(ye) 共識,助推中國電視劇發展再上新台階。活動現場,2023年“北京大視聽”精品劇目與(yu) 2023年“北京大視聽”特別劇目發布,引領影視精品創作生產(chan) 。其中,《父輩的榮耀》《追光的日子》《特工任務》《夢中的那片海》《我們(men) 的日子》《一路朝陽》《溫暖的,甜蜜的》《情滿九道彎》《心想事成》《外婆的新世界》等10部劇目入選“北京大視聽”精品劇目,《上甘嶺》《鯤鵬擊浪》《歡迎來到麥樂(le) 村》《南來北往》等4部劇目入選“北京大視聽”特別劇目。
“麵向新時代,電視劇創作者還需要努力提升和加強的三種能力,即努力提升對現實生活的整體(ti) 性認識力、努力提升中國電視劇整體(ti) 的藝術創新力、努力把握好電視劇創作在藝術性與(yu) 商業(ye) 性之間的平衡力。”中國廣播電視社會(hui) 組織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李京盛認為(wei) ,精品化、多樣化與(yu) 創新意識,構成了當下和未來中國電視劇發展的整體(ti) 趨勢。愛奇藝副總裁、總編輯王兆楠認為(wei) ,電視劇創作應該把中華文化與(yu) 當代億(yi) 萬(wan) 觀眾(zhong) 的審美需求相結合,自覺擔負起文化傳(chuan) 承的使命。努力建立作品與(yu) 時代的聯係、與(yu) 當下的聯係、與(yu) 你我的聯係,讓虛構的世界照亮生活的真相。
時代為(wei) 我國文藝繁榮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舞台。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dang) 組成員、副局長張蘇強調,電視劇作為(wei) 新時代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和載體(ti) ,肩負著傳(chuan) 播好黨(dang) 的聲音和服務好人民群眾(zhong) 的光榮使命,必須走在前列、作出表率。中國電影家協會(hui) 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建議創作者們(men) 要學會(hui) 挖掘中華文化中民族性、審美性的東(dong) 西,要把握中國性、世界性、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辯證性。
找準選題定位,以時代背景抒寫(xie) 新發展
以先賢筆下的“鯤鵬”為(wei) 喻,優(you) 酷副總裁、總編輯張麗(li) 娜表示,無論曆史、革命、現實還是未來題材,講的都是一個(ge) 個(ge) 普通老百姓的故事,不僅(jin) 要紮實講好小人物的故事,更要堅定追求宏大和明亮的文明底色,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強重大現實、重大革命、重大曆史、重大未來選題策劃。其中,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電視劇《上甘嶺》《偵(zhen) 察英雄》,紀念毛澤東(dong) 同誌誕辰130周年電視劇《鯤鵬擊浪》《問蒼茫》《浴血榮光》將於(yu) 年底前陸續播出;“一帶一路”主題電視劇《歡迎來到麥樂(le) 村》《幸福草》《喀什古城》《日光之城》《大海道》《我心歸處》《生命樹》走過充滿挑戰的艱辛創作曆程,也將重磅壓軸。
“所有電視劇主創要奔赴的一個(ge) 藝術總原則,那就是長征是草鞋上的人類史詩,是馬背上的民族精神,是馬燈裏的真理之光,是山水中的方向信念,是青春中的向死而生。”電視劇《大軍(jun) 師司馬懿之軍(jun) 師聯盟》《虎嘯龍吟》《覺醒年代》導演張永新表示。優(you) 酷副總裁謝穎則認為(wei) ,國劇是指“國之重劇”“國之大劇”,是“叫得響、傳(chuan) 得開、留得下”的精品之作,是能穿越時間周期,經過大浪淘沙後依然曆久彌新的傳(chuan) 世之作。
現場發布的2024年重點項目片單囊括了30部題材豐(feng) 富、類型多樣、視角獨特的電視劇,尤其在“時代成就篇”,《喀什古城》《大江大河3》《三界碑》《放心不下》《勢在必行》《家在北京》等6部劇目入選。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由此提出“以人代史,史中覓詩”,強調電視劇創作必須要以塑造人物形象為(wei) 綱,綱舉(ju) 才能目張,以史代詩是遵從(cong) 藝術規律的一種文化自覺。
擁抱數字洪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數字時代,我國電視劇產(chan) 業(ye) 發展出了新生態。活動現場發布的《2023中國劇集發展報告》指出,中國劇集未來發展呈現四大趨勢,即立足傳(chuan) 統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兩(liang) 大業(ye) 務融合發展的重要連接點,發力內(nei) 容資源和渠道資源整合;立足服務最廣大人民群眾(zhong) ,進一步強化筋骨、道德和溫度;立足技術產(chan) 業(ye) 屬性,成為(wei) 文化事業(ye) 產(chan) 業(ye) 建設的主力軍(jun) ;立足高質量發展,推動劇集快速發展和行業(ye) 綜合治理兩(liang) 加強、兩(liang) 促進。
“從(cong) 創作本體(ti) 來講,實現了史詩性轉化;從(cong) 傳(chuan) 播的意義(yi) 來講,實現了話題性轉化;從(cong) 調性來講,實現了溫暖性轉化;從(cong) 整體(ti) 創作和獨特性來講,實現了藝術性的轉化。”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hui) 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胡智鋒解析了近年中國重大主題電視劇實現的“四個(ge) 轉化”。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傳(chuan) 媒研究中心秘書(shu) 長、研究員冷凇提到,不僅(jin) 受眾(zhong) 越來越年輕化,Z世代成為(wei) 重大題材觀劇主力軍(jun) ,而且重大題材走向垂直與(yu) 精準細分,不同的行業(ye) 領域出現細分題材。
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阿裏影業(ye) 副總裁,著名影視製作人敦淇認為(wei) ,通過年輕人的視角解讀重大題材,才能做出溫暖而明亮、真實而有力的作品。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影視編劇、製片人梁振華則表示,當影視和文學在敘事表達上有重大的交集,詩性的介入會(hui) 讓影視創作綻放出非同凡響的審美光芒。
歲序更新,步履不停。正如電視劇《南來北往》編劇高滿堂在“北京之夜”的傾(qing) 情表達,越來越多的編劇開始專(zhuan) 注於(yu) 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人形象,平凡人的故事更是會(hui) 引起觀眾(zhong) 共鳴的好故事。“每一個(ge) 平凡的人,都有可能成為(wei) 時代的英雄;每一個(ge) 平凡的行動,都可能成為(wei) 改變世界的力量。曆史不會(hui) 也不應忘記這些平凡人,創作者有責任更有義(yi) 務為(wei) 這些曾經改變曆史、正在創造曆史的平凡人樹碑立傳(chuan) 。”高滿堂說。(光明網記者 王一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