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大國新村: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福建平潭:大坪村的紅色振興路

發布時間:2023-11-02 11:04:00來源: 人民論壇網

大國新村文章配圖

  “大國新村:沿著總書(shu) 記的足跡”專(zhuan) 題

  民族要複興(xing) ,鄉(xiang) 村必振興(xing)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由農(nong) 業(ye) 大國向農(nong) 業(ye) 強國大步邁進,農(nong) 村麵貌煥然一新,農(nong) 民生活越過越好,一幅村美民富產(chan) 業(ye) 興(xing) 的壯美畫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鋪展。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nong) 村。堅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優(you) 先發展,堅持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暢通城鄉(xiang) 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紮實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xing) 。”人民論壇網推出“大國新村:沿著總書(shu) 記的足跡”係列報道,講好神州大地廣袤鄉(xiang) 村的振興(xing) 故事。今天,我們(men) 一起走進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大坪村,感受這裏從(cong) “貧困村”到“富美村”的華麗(li) 蝶變。

  大坪村位於(yu) 平潭中西部,全村下轄2個(ge) 自然村、27個(ge) 村民小組,現有905戶3048人。村黨(dang) 總支下設2個(ge) 村黨(dang) 支部、1個(ge) 非公企業(ye) 黨(dang) 支部,黨(dang) 員66名,村兩(liang) 委幹部7名。曾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dang) 組織、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掃黃打非”進基層示範點、福建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ti) 、省級鄉(xiang) 村治理示範村、福建省農(nong) 村社區建設示範單位、福建森林村莊等榮譽稱號。

  1996年—2000年,習(xi) 近平同誌掛鉤幫扶平潭縣大坪村,先後四次來到大坪村,訪貧問苦,指導打好脫貧攻堅戰,這個(ge) 難啃的貧困村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00年年初,村民們(men) 給習(xi) 近平同誌寫(xie) 了一封信,匯報大坪村建設情況,習(xi) 近平同誌隨即回信,向村民們(men) 問好,勉勵大家要不斷提高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水平,確保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群眾(zhong) 增收,讓大家生活過得富裕。這封珍貴的回信充分體(ti) 現了總書(shu) 記對大坪鄉(xiang) 親(qin) 的深情厚意,給予大坪村極大的鼓舞,成了貧困大坪華麗(li) 蝶變最大的動力。

  書(shu) 寫(xie) “組織興(xing) ”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篇章

  大坪村是革命老區村,有著深厚的曆史底蘊與(yu) 豐(feng) 富的紅色資源。在各級黨(dang) 委和社會(hui) 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大坪村深入挖掘總結紅色曆史及其文化內(nei) 涵,整合海島豐(feng) 富的紅色資源,搭建黨(dang) 性教育新平台,打造紅色培訓新地標,建設了總用地麵積2574.55平方米的主題黨(dang) 日館。該館是集陳列展覽、教育培訓、誌願服務等多種功能於(yu) 一體(ti) 的主題黨(dang) 日活動館,也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自2020年7月1日開館以來,主題黨(dang) 日館的黨(dang) 建品牌效應和外界影響力日漸形成,先後吸引了3000多個(ge) 黨(dang) 組織與(yu) 單位來館參觀調研,現已成為(wei) 黨(dang) 員和幹部群眾(zhong) 開展政治生活及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的重要陣地,也是遊客來嵐觀光旅遊的紅色教育“網紅打卡點”。

  近年來,大坪村不斷豐(feng) 富“黨(dang) 建+”模式的內(nei) 涵與(yu) 外延,依托平潭綜合實驗區首個(ge) 主題黨(dang) 日館和豐(feng) 富的特色資源探索出了一條紅色振興(xing) 路,實現從(cong) 曾經風沙肆虐的“貧困村”到如今綠意盎然的“富美村”的華麗(li) 蝶變。

  大坪村兩(liang) 委堅守“一顆紅心永向黨(dang) ”,挖掘培育大坪紅色文化,籌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曾煥乾故居在內(nei) 的黨(dang) 建文化博覽園,打造感悟初心紅色基地,廣泛宣傳(chuan) 曾煥乾烈士的愛國情懷、中科院院士曾融生的院士精神、“全國第十屆五好文明家庭”曾國溫家庭的齊家美德,以群眾(zhong) 身邊的英雄人物、道德模範和先進人物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全力打造文明鄉(xiang) 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紅心大坪”黨(dang) 建品牌。同時,依托主題黨(dang) 日館等紅色資源優(you) 勢,積極打造“青述大坪”主題黨(dang) 日品牌,創新探索“主題黨(dang) 日+”模式,用黨(dang) 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黨(dang) 員幹部人才,抓實政治理論學習(xi) ,加強共建交流融合,以“青”力應答人民之需、以“青”心呼應人民之聲,帶動更多人參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基層治理建設。“青述大坪”主題黨(dang) 日活動獲評第三屆全國優(you) 秀主題黨(dang) 日品牌三等獎。

  在服務民生、鄉(xiang) 村建設中,大坪村黨(dang) 總支堅持用黨(dang) 的旗幟集聚治理力量,用紅色基因激活服務精神,以“支部+網格”的形式,構建“555”社會(hui) 治理網格化服務機製,成立了全區首個(ge) 老黨(dang) 員驛站,在全村黨(dang) 員家門口貼上“共產(chan) 黨(dang) 員戶”銘牌,組建黨(dang) 員誌願服務隊及巾幗誌願服務隊,成立了大坪公益學堂,較好地發揮了黨(dang) 組織聯係服務群眾(zhong) 、宣傳(chuan) 教育群眾(zhong) 、組織凝聚群眾(zhong) 的作用。

  繪染“生態美”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畫卷

  為(wei) 改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的情況,大坪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紅色文化與(yu) 生態資源、綠色產(chan) 業(ye) 融為(wei) 一體(ti) ,激發紅色資源“乘數效應”,積極培育打造“紅心大坪,幸福家園”。

  堅持在整治人居環境上下功夫。大坪村紮實推進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以“積分製”為(wei) 抓手,建立“積分超市”,實行人居環境整治積分考評和積分兌(dui) 換機製,先後實施村道硬化改造、汙水處理改造、房前屋後整治等工程,有序推進“廁所革命”,新建占地70多畝(mu) 的農(nong) 民公園,建設人文公園、紅色微景觀、時代紅心廣場等。

  堅持在改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條件上下功夫。大坪村因地製宜改造農(nong) 田基礎設施,修渠鋪路、埋管造林,推進植樹造綠、治汙保綠、美村護綠,大力建設生態景觀林和周邊防護林,實現“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的田園化格局,推進建設現代與(yu) 傳(chuan) 統相得益彰的綠色生態鄉(xiang) 村。

  堅持在提升村容村貌上下功夫。當地以“共建詩畫大坪村,同築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夢”為(wei) 目標,大力推進庭院改造、建築外立麵改造等工程,采用“以舊修舊”的修繕方式,不僅(jin) 使得人居環境更加舒適優(you) 美,也保留住了村落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

  為(wei) 了讓村民成為(wei) 生態美麗(li) 宜居鄉(xiang) 村的參與(yu) 者、建設者、受益者,大坪村黨(dang) 總支充分發揮黨(dang) 建引領作用,把黨(dang) 員發動起來,把群眾(zhong) 凝聚起來,健全完善村規民約,常態化開展美麗(li) 庭院評比,村莊清潔行動,“‘植’此青綠、‘坪’添美好”全民義(yi) 務植樹等係列活動,教育引導村民提高環保意識,實現從(cong) “一處美”到“一片美”,將大坪打造成為(wei) 清新美麗(li) 的新家園。

  繪製“百姓富”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藍圖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是特色田園鄉(xiang) 村建設的關(guan) 鍵一環,大坪村得益於(yu) 田園化的農(nong) 業(ye) 空間格局,以“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現代化”為(wei) 抓手,籌建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綜合基地,構建集青訓、研學、展銷、拓展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實踐基地。

  大坪村還積極探索“村企聯建、互動共贏”模式,引入坪峰農(nong) 業(ye) 種植有限公司、坪興(xing) 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ye) ,利用企業(ye) 在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麵的優(you) 勢,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創造就業(ye) 崗位,共享銷售渠道,注冊(ce) “嵐君大坪紅”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商標,推動馬鈴薯、地瓜、花生、白蘿卜等傳(chuan) 統農(nong) 產(chan) 品向商品化、精品化、禮品化轉型,並通過農(nong) 戶分紅、勞動雇傭(yong) 等形式,將散戶種植轉變為(wei) 規模化、現代化經營,有效帶動村民增收。

  隨著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農(nong) 民人均收入由1996年的不足1000元提高到了2022年的3萬(wan) 餘(yu) 元,村集體(ti) 經濟收入突破50萬(wan) 元。

  當前,平潭綜合實驗區黨(dang) 工委黨(dang) 群工作部正積極探索聯合黨(dang) 委建設,按照“地域相近、優(you) 勢互補、資源共享”和“大村帶小村、強村帶弱村、富村帶弱村”原則,成立了31個(ge) 聯合黨(dang) 委,實現219個(ge) 村(居)全覆蓋,通過共建活動平台、整合黨(dang) 建資源、交流工作經驗、解決(jue) 實際問題等途徑,實現黨(dang) 建共抓、產(chan) 業(ye) 共育、效益共享、群眾(zhong) 共富的目標,推動整片發展、整區提升。(作者:陳銘隆)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