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升:深刻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踐邏輯
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習(xi) 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nei) 容,對於(yu) 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具有全局性指導意義(yi) 。
當前,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激蕩,我們(men) 要立足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高曆史思維能力,科學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踐邏輯,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實做優(you) 做強實體(ti) 經濟,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持續增強國內(nei) 大循環的主體(ti) 地位,實現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為(wei) 夯實我國經濟發展根基、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提供強大支撐。
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生產(chan) 力是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根本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an) 力,是人類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社會(hui) 規律能力的集中反映。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在新征程上,必須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加強自主創新、推進科技自立自強,不斷提升我國發展的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回顧世界發展曆程,18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幾次重大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麵貌和格局。一些國家經濟社會(hui) 發展駛入快車道,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jun) 事實力迅速增強,甚至一躍成為(wei) 世界強國。第一次工業(ye) 革命時期,英國建立起了以棉紡、煤炭、鋼鐵和造船業(ye) 等為(wei) 支柱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走上了世界霸主地位。第二次產(chan) 業(ye) 革命時期,美國建立起以電力、石油、化工和汽車等為(wei) 支柱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其製造業(ye) 規模和產(chan) 值迅速增長,在科技和產(chan) 業(ye) 革命中成為(wei) 領航者和最大獲利者。
聚焦國內(nei) ,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men) 黨(dang) 始終高度重視發展教育、科技、人才事業(ye) ,作出了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重大部署,為(wei) 我國現代化事業(ye) 奠定了堅實基礎。回顧曆史,新中國成立後,我們(men) 吹響了“向科學進軍(jun) ”的號角。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鮮明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an) 力”的重要論斷。黨(dang) 的十五大提出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要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關(guan) 鍵地位。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國科技事業(ye) 發生了曆史性、整體(ti) 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走出了一條從(cong) 人才強、科技強,到產(chan) 業(ye) 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wei) 顯著特征的新業(ye) 態快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持續湧現,這必將深刻改變人類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也將重塑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但也要看到,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一些發達國家對我國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發展不斷打壓,我國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麵臨(lin) 多重壓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確保國內(nei) 大循環暢通、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you) 勢的關(guan) 鍵,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you) 化配置創新資源,大力推進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對接,推動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優(you) 化升級,發揮產(chan) 業(ye) 體(ti) 係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優(you) 勢,高效集聚創新要素,為(wei) 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做實做優(you) 做強實體(ti) 經濟
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men) ,物質資料生產(chan) 是人類生存與(yu) 發展的基礎。人類必須首先滿足吃、穿、住等基本生存需要,然後才能從(cong) 事政治、科學、藝術等其他活動。實體(ti) 經濟以物質生產(chan) 活動為(wei) 主,直接創造物質財富,為(wei) 滿足人們(men) 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提供物質保障。實體(ti) 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做實做優(you) 做強實體(ti) 經濟,增強經濟競爭(zheng) 力、創新力、抗風險能力。
近代以來,科技進步使人類社會(hui) 麵貌發生了根本變化,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崛起曆史,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後發追趕曆程,都清楚展現了實體(ti) 經濟特別是先進製造業(ye) 在一國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反之,如果一國經濟過於(yu) 重視和依賴虛擬經濟,經濟發展呈現“脫實向虛”態勢,就容易引發係統性金融風險乃至更大問題,其發展潛力會(hui) 被迅速耗盡。
實體(ti) 經濟是我國經濟的命脈所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們(men) 黨(dang) 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確立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製度,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和國民經濟體(ti) 係。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工業(ye) 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成為(wei) 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chan) 業(ye) 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ye) 門類的國家,製造業(ye) 增加值已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種工業(ye) 產(chan) 品產(chan) 量居世界第一位,主要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量躍居世界前列。這些曆史性成就的取得,都是我國高度重視發展實體(ti) 經濟的結果。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麽(me) 程度,實體(ti) 經濟都是我國發展的本錢和在國際經濟競爭(zheng) 中贏得主動的根基。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具有多方麵優(you) 勢和條件,但與(yu) 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經濟發展不少領域大而不強、大而不優(you) 。做實做優(you) 做強實體(ti) 經濟,提升實體(ti) 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有利於(yu) 增強國內(nei) 大循環內(nei) 生動力和可靠性。必須堅持把做實做優(you) 做強實體(ti) 經濟作為(wei) 主攻方向,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要錨定目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一手抓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推動製造業(ye) 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為(wei) 構築未來發展戰略優(you) 勢提供重要支撐。
持續增強國內(nei) 大循環主體(ti) 地位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給和需求的平衡是社會(hui) 再生產(chan) 順利展開的必要條件。滿足人民需要是社會(hui) 主義(yi) 生產(chan) 的根本目的,這從(cong) 根本上決(jue) 定了供給與(yu) 需求的平衡和統一,也對社會(hui) 再生產(chan) 比例平衡和內(nei) 循環體(ti) 係順暢貫通提出了要求。隻有堅持擴大內(nei) 需這個(ge) 戰略基點,著力提升供給體(ti) 係對國內(nei) 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才能實現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men) 黨(dang) 帶領人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立足國內(nei) 發展生產(chan) 、增加供給,不斷提升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麵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我們(men) 把擴大內(nei) 需作為(wei)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立足點,推動經濟發展向內(nei) 需主導轉變,國內(nei) 循環在我國經濟中的作用開始顯著上升。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基於(yu) 國內(nei) 外形勢發展變化,黨(dang) 中央提出把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改善供求關(guan) 係,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使發展更多依靠內(nei) 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通過構築強大的內(nei) 循環體(ti) 係和穩固的基本盤來保障國民經濟順暢運行。
隨著國際環境變化,市場和資源“兩(liang) 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國內(nei) 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未來一個(ge) 時期,我國國內(nei) 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征會(hui) 更加明顯,經濟增長的內(nei) 需潛力會(hui) 不斷釋放。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對我國客觀經濟規律和發展趨勢的自覺把握,是與(yu) 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要保證經濟循環暢通無阻,推動各種生產(chan) 要素的組合在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實現有機銜接、循環流轉,必須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有針對性地加快補齊短板弱項,確保國民經濟循環暢通,不斷提升國內(nei) 大循環內(nei) 生動力和可靠性,提高國際競爭(zheng) 力,增強對國際循環的吸引力、推動力,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
實現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封閉導致落後,開放帶來繁榮。成功實現現代化的國家,無一不是通過發揮比較優(you) 勢、積極參與(yu) 國際循環來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和人均收入水平提升。從(cong) 我國自身發展經驗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men) 能取得經濟長期快速發展的奇跡離不開積極參與(yu) 國際大循環。2013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並創造性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wei)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參與(yu) 國際循環貢獻了“中國方案”。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獲得了國際社會(hui) 的廣泛認同,150多個(ge) 國家、30多個(ge) 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20多個(ge) 專(zhuan) 業(ye) 領域多邊合作平台相繼成立,一大批標誌性項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落地生根,匯集起人類共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共建“一帶一路”的成果充分表明,國內(nei) 大循環與(yu)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是統一體(ti) ,內(nei) 外需市場本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一方麵,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將為(wei) 世界各國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機會(hui) 。另一方麵,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同全球很多國家的產(chan) 業(ye) 關(guan) 聯和相互依賴程度都比較高,積極主動地參與(yu) 國際循環有利於(yu) 推動我國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升級,提升國內(nei) 循環的效率和水平,增強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
當前,和平與(yu) 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曆史潮流,各國隻有積極開放,才能獲得自身發展必需的資金、技術、資源、市場、人才,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新動力、新活力和新空間。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國內(nei) 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提高在全球配置資源能力,更好爭(zheng) 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ti) 製,穩步擴大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製度型開放。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合作格局,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和高質量發展,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生升係南開大學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