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網絡文藝亟待完善創作與傳播規則

發布時間:2023-11-03 11:1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李存(南陽理工學院傳(chuan) 媒學院教授)

  網絡文藝植根於(yu) 網絡時代,其審美屬性具有新媒體(ti) 技術、大眾(zhong) 文化和複合文化的特質。我們(men) 在樂(le) 見新文藝樣式生成的同時,也應該審慎看待網絡時代技術發展、社交模式變化對文藝審美帶來的衝(chong) 擊和影響,做好新聞信息、劇情演繹創作、AI合成內(nei) 容等的合理分界,限製不當內(nei) 容對網絡文藝的衝(chong) 擊,規範其發展路徑和模式,使新技術驅動下的網絡空間更加適應網絡文藝的健康發展,為(wei) 中國網絡文藝持續領跑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礎。

  網絡短視頻已經成為(wei) 繼網絡文學之後的重要網絡文藝樣式,包括情景短劇、微紀錄片、知識分享短片、創意剪輯等眾(zhong) 多類別。除去純資訊內(nei) 容,網絡短視頻存在大量的創作演繹作品,無論是內(nei) 容還是技巧都具有獨特的文藝審美,如在角度、背景、詮釋等方麵各有千秋的電影解說類短視頻,給網絡用戶帶來豐(feng) 富的文藝享受。從(cong) 形式上看,電影解說類短視頻多以簡單直白為(wei) 要旨,視頻第一句話,往往以“注意看,那個(ge) 男人/女人正在………”的句式開始,迅速進入主題。在這種情況下,不管劇情如何驚悚或寫(xie) 實,網絡用戶也能夠很容易判斷出這是一個(ge) 虛構或演繹的故事,要從(cong) 文藝審美角度來觀賞。

  然而,網絡短視頻的評價(jia) 標準往往聚焦於(yu) 流量的多少,極具衝(chong) 突的真實新聞往往比演繹類作品更吸引眼球。這種情況下,一些創作者有意無意去掉作品旁白,加上模仿新聞采訪風格的解說,誤導網絡用戶認為(wei) 視頻講述的是真實事件,從(cong) 而賺取流量。這便使相關(guan) 內(nei) 容從(cong) 具有文藝審美特性的作品演變成了需要清除的虛假信息。如一名擁有幾百萬(wan) 粉絲(si) 的博主曾經精心製作了七八分鍾的視頻,以第一人稱形式講述自己25歲確診肝癌的經曆和心情,眾(zhong) 多網友大受震撼,但視頻的最後一秒卻以普通字號的文字標注“本期視頻內(nei) 容純屬虛構”。事件曝光後,網友普遍有受騙的感覺,視頻產(chan) 生的不良社會(hui) 影響遠遠壓倒了所宣講內(nei) 容的價(jia) 值。最終,這位博主道歉並將視頻刪除,平台也對其作出處罰。

  如果放任為(wei) 吸引流量而製作的仿新聞式演繹作品充斥網絡,也會(hui) 導致踏踏實實搞創作的內(nei) 容生產(chan) 者越來越少。對此,相關(guan) 行業(ye) 治理已經展開。有平台明確要求創作者在發布“劇情演繹”類視頻時,需要在顯著位置注明作品係演繹。但何為(wei) 顯著位置尚缺乏明確的標準,亟待進一步細化要求。隻有做好演繹作品與(yu) 新聞信息的分界,加大違規之後的懲戒力度,才能促進網絡文藝創作良性發展。

  隨著網絡技術日益發展,模仿創作的成本越來越低,一些反響較好的網絡文藝作品,在發布後很短時間內(nei) 就被廣泛模仿,甚至遭到變形惡搞。低質量的跟風創作,導致受眾(zhong) 對某一類內(nei) 容迅速產(chan) 生審美疲勞甚至反感,原本的好題材也不得不被舍棄,嚴(yan) 重影響了網絡文藝創作者的熱情。

  以前段時間各地文旅局局長介紹家鄉(xiang) 的短視頻為(wei) 例。這一文藝形式就有被跟風模仿“帶偏”“玩壞”的趨向。短視頻對家鄉(xiang) 的文藝情感表達不僅(jin) 沒有受到關(guan) 注,反而產(chan) 生了負麵效果。無序的跟風模仿,對最初的短視頻帶來很大的傷(shang) 害,嚴(yan) 重影響了網絡短視頻文藝性的展開。對此,有必要做好對原創作品的保護,強化創作指導和規範,引導創作者真正深入生活、深入實踐,將老百姓喜聞樂(le) 見的題材演繹到位,將有潛質的內(nei) 容打造成上乘作品。及時對達到一定程度的跟風題材進行風險提示,保持短視頻文藝市場的創新活力。

  網絡文藝興(xing) 起於(yu) 新技術,與(yu) 新技術具有天然的共生關(guan) 係,通過新技術加持能夠促進其文藝樣式的更新迭代、表達內(nei) 容的創新豐(feng) 滿,同時也會(hui) 對其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AI歌手”翻唱歌曲一度在各大網絡平台上走紅。所謂“AI歌手”,就是通過將歌手原始聲音輸入模型進行訓練,再輔以後期處理和調校,讓AI用歌手的聲音翻唱其他歌手的歌曲。雖然AI翻唱技術在演唱技巧、情感上離歌手本人還有一定差距,但音色完成度高,基本與(yu) 真人演唱無異。AI技術對網絡文藝的豐(feng) 富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但也隱藏著違法違規的風險。如將“AI歌手”的歌曲用於(yu) 營利,則涉及著作財產(chan) 權歸屬,即便是非商業(ye) 化使用也存在爭(zheng) 議。“AI歌手”可以隨意翻唱的特點,必然侵犯歌手本身的市場資源。如果對此聽之任之,將導致真正的創作者無法投入正常的創作,最終給網絡文藝市場帶來損失。AI技術也涉及虛假劇情演繹等問題。網絡文藝允許不同創作者進行個(ge) 性的表達和探索,但要堅決(jue) 禁止利用AI生成虛假信息誤導公眾(zhong) ,也嚴(yan) 格禁止侵犯公民的人格權利。有必要為(wei)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劃定“底線”和“紅線”,健全AI介入文藝創作的相關(guan) 行業(ye) 標準、行業(ye) 準則,在技術研究和應用中規範倫(lun) 理要求,確保AI技術始終沿著為(wei) 網絡文藝創作服務的軌道行進。國家網信辦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廣電總局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自今年8月15日起施行。辦法的出台旨在促進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發展和規範應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hui) 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網絡技術為(wei) 網絡文藝發展提供了無比寬廣的舞台,但也使網絡文藝作品與(yu) 更加海量的網絡信息混雜一處。網絡文藝的持續發展,要引導、發現、總結更多更新的文藝門類,彰顯多樣化審美,同時也要不斷完善創作與(yu) 傳(chuan) 播規則,將網絡文藝的歸文藝,將社會(hui) 生活的歸生活,真正讓網絡文藝成為(wei) 網絡時代一個(ge) 具有獨立審美特質的類別,為(wei) 促進文藝的繁榮帶來正能量。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3日 13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